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要求合理配置,这就为人口的跨地区流动提供了条件与可能;而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发端的经济改革,使本已人多地少而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显性溢出。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原先主要依靠“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战略。然而,这一转移模式日益受到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的限制。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谋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日益突出,大量处于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儿童随同父母流入…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迁移现象。不同的制度安排形成不同的迁移特征。我国改革开放前,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和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实施,严重阻碍着人口的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处于停滞和扭曲状态;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规模。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日益突出,大量处于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父母进入城市的6岁~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  相似文献   

4.
人口流动是当今世界的新常态。人口流动打破了地区教育的平衡,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美国和我国上海地区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们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人口流动义务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作为人口流出地的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为此,在对云南省贡山县、贵州省安顺市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特征,进而探索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问题,从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合理配置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亮 《今日教育》2005,(7):32-34
城市流动儿童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引人注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邹先云 《农村教育》2006,(10):35-37
“留守子女”,这个新生的名词,最近几年频繁的出现在中国的报纸杂志上。所谓“留守子女”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需要人照顾的不满16岁的孩子。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的涌进城市打工。据第5次全国人15普查显示:到2000年11月1日为止,全国外来人15共26557万人。其中,离开户15所在地(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半年以上的跨乡镇街道的外来人1514439万人.跨县市的外来人15为7856万人.跨省的外来人口4242万人。由此,便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子女,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000万左右15岁以下的“留守子女”,由于缺少父母在身边,他们的问题十分的突出和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公民教育视角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和工作的日趋稳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倾向将子女带到城里居住和上学,农民工流动日渐家庭化。因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生存、教育与融合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评价从20世纪初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出现,80年代以后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到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评价研究与时俱进。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从最初探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量化测验,进展到测查现实与确定目标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初,尊重人,尊重人权,以人为本开始成为社会思潮的生流。为顺应社会发展的浪潮,学校教育需要从一身实际出发,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化,即从传统知识观向主体性教育观转变,而这一切要求从学校管理变革开始,即实行科学的主体性学校管理。主体性学校变革管理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口空心化和人口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两个并行不可逆转的趋势,对现阶段的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农村建设者流失,乡村文化传承面临困境,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留守儿童教育等五方面的问题。为此,建立面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保障机制,乡村文化重建是应对挑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人城市。由此而产生的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 1.教育起点不公平就教育起点公平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就学权利平等,亦即受教育权利的平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就这样诞生。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系改革的进行,高等教育的非义务性质得到了突出强调,高校收费实行成本分担制。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别的存在.以及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部分国企职工下岗等原因,一些相对贫困的家庭无力承担昂贵的高等教育费用,高校中客观上已经出现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贫困学生。  相似文献   

18.
公办学校转制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新的探索模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转制的出发点是通过转变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学校运行机制,以扭转我国传统公办学校日益暴露出的投资渠道单一、经费不足、管理机械、特色暗淡等弊端,达到增强公办学校活力、改善基础教育阶段办学环境的目的。经过十几年的试点实践,公办学校转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转制学校的数量大幅上升,转制的形式类型逐步增多,由“转制”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致使村社出现了治理困境,村民自治的效果、村社的秩序都受到影响。民族村社的规模相对较小,但也有着自己的村社治理结构,以及文化传统,通过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整合村社中的各种社会资源、吸纳村社治理回流来摆脱少数民族村社的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经济背景、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一直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近20年来,我国学者形成了三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高潮,并日益勾画出其研究的特点及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