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认识中华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化智慧。关心当代化习惯,尊重多样化,吸取人类优秀化的营养。”“提高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成为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将“人性”确定为语的基本属性之一。因此,如何理解“人性”就成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深入理解和自觉执行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但在专家们的解读中,大多将“人性”理解为“化性”,这显然是错误的。本主要从“人性”含义的历史演变中概括出其基本内涵,并最终认为“人”作为道德哲学范畴的化概念,与“化”并不等同,新课标有关语“人性”的表述也应予以修改。  相似文献   

3.
新颁布的《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生成了语课程及其教学的新理念:①语  相似文献   

4.
高秀杰 《现代语文》2006,(11):15-16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性”成为语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理念。“人性”比“工具性”角度更科学。坚持了“以人为本”。比“思想性”内涵更丰富,包含了化性、人性品质及思想性等,它与大语观、大教育观一脉相承,强调“人性”对语教学改革十分有利。在《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都蕴涵着极强的“人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性”也渗透入了语“双基”之中。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对语“双基”进行再审视,而且应充分利用“人性”这一新理念促进语“双基”的合理实施。  相似文献   

5.
一、性质定位不科学 语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沸沸扬扬已经讨论了几十年,直到今天,仍然众说纷纭,没有给出一种为大家所认可的说法。这实在令人遗憾,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语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双重悲哀。依我所见,语学科的性质定位,至今仍不准确,不科学。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中说:“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些话中,只有第一句话有真正实际的意义。说语“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客气地说,这是一句废话。难道数学不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的其他学科,就不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相似文献   

6.
孙芳 《现代语文》2006,(11):6-7
《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准确地揭示了语与化的密切关系;语是化的工具,具有丰富的化内涵。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教育,不能只是对字、句读、段落的分析,同时也要担负起对民族化传承和认同的重任,让语教育绽放出民族化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徐蓓春 《现代语文》2006,(10):73-74
“对话”作为当代哲学和化中的一个强势话语,已成了当下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教学应在师生双方的平等对话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学价值,是由读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而在传统的“讲授式”、  相似文献   

8.
语课程的性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有着十分准确和科学的阐释:“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正是基于此点,决定了在语的学习过程中必须以一颗充满人关怀的心去感受,体验作品。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对语学科的定位是:“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定位是对沉陷旧教材理性说教泥潭中的语教师的真正解脱。以往,很多教师把语的“思想性”误解成了政治思想教育,教师生硬说教,强行灌输,把语课上成了“政治课”,使人性的真、善、美蒙上了“灰尘”,难以打动学生心灵,形成良好人格。  相似文献   

10.
新颁布的《语课程标准》在总结传统语教学以及新中国50多年来语教学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又一次对语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定位:“语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1.
郭根福 《天津教育》2004,(11):36-37
《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提高语综合性学习的效率,是落实《语课程标准》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语综合性学习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语的本质属性外,同时指出语“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殊属性,赋予语教学进行人素质教育的任务。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教学在落实这一任务时,在思想认识上和教学实践中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语教学就不能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在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今天,我们的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人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马焕 《教育论坛》2004,(1):12-13
研制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试行),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语教育改革的方向。《语课程标准》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在“课程目标”中除了强调重视必要的语知识,重视培养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教材中,古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语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学习古诗重在“诵读”、“积累”,但并不是囫囵吞枣,也要适当理解。古诗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优秀化积淀,有些诗歌在流传过程中产生异解和误解.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本以人教版小学课本为主,对相关问题作一点辨识,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马志兵 《现代语文》2006,(11):106-107
2001年的《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003年的《语课程标准》也提心了“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较高的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化智慧”和“尊重多样化”等人内容。作为纲领性指导性件的课程标准多次反复提到人,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什么是人呢?人就是指人类的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社会思潮和化现象。它既涵盖了政治性或思想性,也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钱梦龙认为人性就是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16.
《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化智慧,关心当代化生活,尊重多样化,吸取人类优秀化的营养。”同时,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150篇(段),还特别推荐了70首古代诗歌。面对大容量的古诗,许多老师感到困惑。虽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传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教材,在大量的语实践中掌握运用语的规律。”开展“漫游语世界”的语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语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明确生活中处处有语。通过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用语,培养学生语实践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8.
课是语教材的核心内容,是语课程实施的平台和支点,课教学是语教学的主体环节。正因为如此,《语课程标准》对选取什么样的:℃章作为课,规定了很高的标准:“具有典范性,质兼美,富有:疋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应该“质兼美”。  相似文献   

19.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语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对话”成为语课堂、各大语期刊和语教研活动中频频出现的话题。新课改实验区语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以期对话出水平,各大语期刊上关于“对话”问题的章如雪片般飞舞,教研活动时语教师  相似文献   

20.
谢道炳 《新作文》2004,(12):24-25
《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在“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指出“要注意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邪么怎样才能做到作品(章)有个性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思维要有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