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有助于推进现代法治社会建设。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以立法明确法治教育目标,设立专业指导机构,提供经费支持,为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主要途径,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实践养成,优化育人环境,加强育人载体建设,构建环境载体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青年一代中层次较高的群体,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笔者立足工作,借助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法,同时注重比较研究,深入分析当前我校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现状及问题的原因,从而探索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法治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凝聚社会共识的积极意义。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表现为忽视社会共识、履行社会责任不规范、法律道德界线模糊、缺乏契约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有德育与法制教育结合不充分、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文章认为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包括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法治观念对国家法治进程影响深刻,而综观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令人堪忧。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抓好大学生法治意识便有了新的要义。本文透过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的现状,查找原因,分析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的路径,这也使得探究如何强化大学生法治意识建设有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石红 《陕西教育》2009,(1):124-125,106
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的养成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而民主和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柱.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民主法治现状,以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为根本目标.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出发点,明确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的正确认识,培育民主精神、规则意识,确立法律至上观念.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对法治表示认同,基本的法律原则和理念普遍具备,并正在逐步深化.但大学生了解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不够、对法治观念的理解深度不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心理认可度不高、就业歧视问题缺乏有效解决途径.大学生对于法治的价值的认识应当脱离肤浅的工具主义,正确全面地理解法治的价值,并培育法律信仰.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当事人模式”的构建实现了学生民主管理、自我管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日常实践中养成,创新了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是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是“知法—明法—行法”的阶梯式递进过程,换言之,是法治认知、法治观念与法治情感的理性表达。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法治思维的养成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根本,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面临高校法治教育目标功利化、社会法治教育内容零散化、学生自我教育观念淡薄化等困境。对此,本文以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分析法治思维养成的目标、内容、渠道等,以期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的基层民主形式,蕴藏着权利义务观念、政治参与意识、契约精神、法治理念等丰富的民主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整合现有教学资源、规范教学基地建设、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发挥高校主导作用等途径,能够有效地发挥村民自治在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中的功能,提高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的力度,促使他们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律思维和行为方式,是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当前,应当创新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包含法治课程内容(Course)、法治教育实施(Carryout)、法治教育考核(Check)、法治教育完善(Consummate)、法治观念养成(Cultivating)为内容的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5C”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的加大建设法治社会的力度,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提出民主法治建设问题,确立了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发展方针。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要全面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议,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建设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法治理念的情况下,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就更加刻不容缓。本文对以思想政治教育"三步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工作提出更多的参考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其法治观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法治社会建设的深度和走向。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法治教育内涵,重新审视治教育现状,积极构建有效教育路径,切实增强大学生法治理念,使其真正成为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高素质公民。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业奖学金评选过程中体现出的公正、诚信等精神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以重视,使其不断完善。主要措施有:制定公平公正的评选规则,增强学生的正义感;确保评选标准的稳定性,增强学生的诚信精神;保证评选过程程序正当,增强学生的法治精神;设定合理的否定条件,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鼓励学生进行良性竞争,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3.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观念是实现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受传统法律文化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影响以及高校法治教育局限性的制约,大学生法治观念总体上比较淡薄。本文探讨了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培育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和优化社会法治环境等对策,以期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对当代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势在必行。高校的责任在于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而不是无知的法盲,所以,高校理应担当起培养大学生法治理念的重任。高校对当代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主要应从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大学生的法律权威观念,强化大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和培养大学生的程序理念等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公民平等观念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随着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社会“从身份走向契约”,公民平等观念也发生嬗变:从公权本位走向私权本位、公民主体自治观念增强和公民主体平等观念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6.
周鸽 《教师》2020,(2):5-6
对学生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的培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当代社会对法治和契约越来越看重,对人才在这一方面的要求也更高,文章就如何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7.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把握好法治教育的定位。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必须培养其契约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契约,使其形成契约概念;帮助学生践行约定,扫除守约障碍;加强学生的履约实践,磨砺其履约意志;鼓励学生自主协约,巩固其契约行为。由此,学生能更主动地遵守契约内容并积极参与协约制订,也更有利于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终极关怀的理论渊源。作为社会意义的大学生,必须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养成法治精神,造就法治型人格。这就需要认真剖析高校法治教育的现有状况,有效整合高校法治教育资源,大力提升法治教育的绩效。  相似文献   

19.
在厘清新媒体和法治思维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从法律认知、法治教育方式、法治思维养成、法治思维能力四个维度,实证调查襄阳市高校大学生群体法治思维养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大学生法治思维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共性特征,分析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常态做法存在的缺陷,探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对法治思维养成的"双刃剑"作用,并提出正确运用新媒体构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格局。  相似文献   

20.
现代意义的公民教育就是灌输、倡导、普及人们原本没有的公民意识,并使之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观念。促使人们养成对自身主体身份的正确认识,从而塑造公民的政治态度,使之能准确地把握自己同国家、社会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公民意识是一系列的具体观念、意识的集合。其中主要包括:独立平等意识、权利和权力意识、义务观(责任感)、法治观念、参与意识、理性精神。在我国现阶段,面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塑造其公民人格,并使其成为合格的公民。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加强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