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广锠 《家教指南》2011,(3):92-105
"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指佛教的产生固然得益于印度文化的孕育,而佛教的发展则得益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亚洲其他地区文化的汇流。本文从佛典翻译入手,先后探讨了两种文化交流中的格义现象、佛典翻译中的文化反浸现象、佛典编译中的文化加工现象,从而加深了对文化汇流背景的研究。文章进而提出新的论据,论证了文化汇流的存在,亦即中国文化传入印度,影响印度佛教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印度远古圣典奥义书中的许多观念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派别有重要影响。佛教的"涅槃"观念是在吸收借鉴和改造奥义书中"解脱"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以"有我论"为基础,而佛教的涅槃观念则以缘起论和无我论为基础。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是婆罗门教主流思想中的核心内容,而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此教教义的主要成分。二者都是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特色理论,在印度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织,深入到民间,形成了典型的民间佛教信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今民间佛教信仰盛行的原因:佛教本身教义的教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家政策,社会现实的需要,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哈拉帕文化;等级制度的内容;佛教的兴趣;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2.要求学生认识: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达罗毗荼人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开创者;等级制度是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精神支柱,也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突出特点,佛教以反对婆罗门教的特权地位而兴起,但其教义是消极的,因此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印度劳动人民创造的古代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王英芝在其论文《印度佛教中的龙文化》中指出,印度佛教中,那伽(梵语作Nāga)被视为龙经历了一个过程。古代印度人并没有关于龙的观念,印度佛教出现"龙"的观念应源于中国龙崇拜,印度人对其进行了再创造,而在再创造之前的龙形物种便是Nāga。  相似文献   

6.
印度早期佛教如何对待种姓制度是印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著作里,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所论很少,而且也未能作出深入、明确的分析。就英国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代表著作来看,V.A.斯密司的《早期印度史》对佛教几乎无所论述;《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关于早期佛教时代的两个专章也未论及佛教政治思想。再就印度本国资产阶级学者的代表著作来看,《印度人民的历史与文化》第二卷有一节专论佛教教义,组织与早期发展史,而关于佛教对待种姓制的态度,则只是简单地说“婆罗门之对优越种姓地位的要求遭到了反对,但是种姓制却因刹帝利是高于婆罗门的种姓的教条而暗暗地被认可了”;R.C.马占达在《古代印度》一书中也只是说佛教“反对婆罗门所僭占的优越地位”。他们也说明了一些历史事实,但是由于没有联系到当时历史条件与阶级矛盾特点来进行分析,所以没有能充分阐明佛教种姓制度观的真相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提并论。从公元前一世纪到第一世纪,在古印度大陆创造了平等的佛教。此后,佛教已经蔓延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在过去两个汉朝时期从古印度传来。佛教文化也伴随着经文不断引进传播。虽然中国佛教源自古代印度,但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佛教始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起点。本文将对中古佛教的制度与社会生活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佛教兴盛于印度奴隶制发展时期的"列国时代",衰败于其封建时代.然而在中国,它却高度发展于汉魏之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形成这一强烈对比的原因有三其一,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达,更需要得心应手的思想统治工具,而主张逆来顺受的佛教则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不谋而合.其二,中国有着成熟的封建统治者,对政教关系能处理得恰到好处,可放手发展佛教.其三,中国有着发达的封建文化和社会思想,使富含深邃思想的佛教能与之互相促进,并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9.
印度佛教中国化,是释道安在襄阳依托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土壤实现的。他的成就也进一步丰富了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内涵。道安的创世之举与襄阳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所创立的中国佛教也有襄阳名士的参与。所以,襄阳应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佛教界把道安在襄阳的寺院称之谓中国佛教的祖庭是名符其实的。襄阳应充分开发、利用道安佛学文化资源,发挥襄阳传统文化优势,强化"文化立市"理念,促进"文化襄阳"建设。  相似文献   

10.
汉字文化向邻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汉字文化,就是用汉字承载的文化。文字是文化的承载体,承载体可以更换,翻译就是更换承载体。佛教来自印度,佛经原来以印度字母书写,翻译成汉字,教义中国化,印度原文大都失传,故佛教也就属于汉字文化。而且,中国和以汉字为正式文  相似文献   

11.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刨造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噎河文明印度教圣典《吠陀},史诗g罗摩衍那}都曾对世界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无疑是印度近代著名的大诗人泰戈尔不朽的作品 由于辉煌灿i兰的古文化和广袤的国土,印度名胜古迹和奇山丽水甚多 令人玩赏不尽泰姬陵代表了印度建筑艺术的最高水;隹.加尔各答和盂买都是独具风情的热带海滨城市 印度还有许多石窟、神庙等佛教遗迹 那里有众多的佛教塑像、雕刻和绘画 是饼究印度古代文化艺术的绝佳之地万水千山走遍印度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与代表封建皇权的儒家文化发生冲突,周武帝灭佛标志着印度佛教在皇权面前的失败。佛教却由此获得新生,周武帝灭佛的理论根据“即事而道”促成了中国佛教天台宗“却事而真”思想的成熟。周武帝灭佛成了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位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心性论是指对人的先天本性的认识。在印度佛教中,心性是"本净"的。人人生而具有成佛的潜能和内在动力,只是因为"客尘所染",所以不能自见其心。而中国佛教认为"心性本觉",人心就是道德和精神的圆满状态,只要自认其心,当下便能成佛。因此,中国佛教心性论是对印度心性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心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4.
须弥山石窟的历史与人文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须弥山石窟地处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固原,是现存巨大的石雕宝库之一,它以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多角度全面地反映出随着古丝绸之路的贯通而传入的印度佛教艺术传入内地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脉络。其题材丰富、技艺高超,历代艺术家以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充分结合须弥山石质材料的可塑性和高超的造型技巧,塑造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真实记录了中国内地佛教建筑与西域文化、印度文化的交流,这些情况反过来也影响了佛教建筑在中国内地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古”印度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表述与课本第69页“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表述有出入。“印度”和“古印度”不是同一概念。古印度是历史地理名词,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今尼泊尔)而不是“印度”。张骞通西域前,西域某些国家已经信奉佛教。可见,佛教传入西域是在西汉前期;传入内地是在西汉末年。课本第69页的表述更为严谨。“古”印度$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16.
论及中国佛教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能不涉及到印度佛教与梵剧的影响。毋庸置疑,印度本土是佛教戏剧的策源地,而我国西域与敦煌则是佛教文化的中继站与积淀处。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宗教文化的更迭,于印度本土与我国西域(系指新疆),原形态的佛教已不复存在,仅存的佛教文化集散地大致为太虚先生所言三处,即“现在能代表佛教唯有三处而已。三处之中,二处皆在中国,即本部与西藏,另一处即锡兰。”①三处之“本部”亦包括集中国佛教文化艺术之大成的敦煌佛教石窟群。印度华裔学者谭中先生认为中国敦煌石窟群是“大乘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7.
佛教戒律中广泛涉及了当时印度的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诸多内容,而在三藏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律藏,对研究印度古代社会史及文化人类学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长期以来,学者在研究中未能表现出对律藏文本的足够重视.因此,更加值得深入地考察.  相似文献   

18.
龙在中国神话中地位十分崇高,属于"天神"一类,也被视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在佛教经典中也常被引用,龙在佛教中的定位则是归属于"畜生道"的众生。同时佛教对于龙的出生、特质、灾祸和龙王等皆有分类和对其形象的建构。依据佛教经典中对龙形象的建构观察,可知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明显带有印度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质,也为探索昔日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法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入手,论述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发展成就,得出了中国佛教发展是人类文明融合的成功典范案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儒学、道教、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前二者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而佛教则来自于古代印度,但是传入中国之后即迅速中国化了,被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所接受,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引起后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但是,学者们大都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佛教人物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