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介词“在”有处所介词、时间介词和范围介词的用法,“当”有处所介词和时间介词的用法,“方”只有时间介词的用法。介词“在”和“当”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成的,而介词“方”则源于副词。“在”、“当”、“方”三者在出现频率、语义功能、语法功能以及地域性等方面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一、“以”字用法索源。“以”(),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作ued”,像把形。金文作像人用。《说文》:“以,用也。”《玉篇》:“用也,意也。”因此,它的本义是“用”和“认为”的意思,动词。在古汉语中,“以”的常见用法是作介词,使用频率高,仅次于“于”。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虚化来的。当句子中的“以”带有宾语(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并且它的后面又有谓语Z心词(主要是动词)时,它便与所带宾语组成介宾词组作谓语中心词的状语,有时用在谓语中心词后作补语。这时,它就退居为句子的次要成分,由动词虚化成了介词。“以”…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曰b”句式是“问”字虚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其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曰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4.
黄敬轩 《双语学习》2007,(5M):68-70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代汉语介词“就”演变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5.
说“以”     
“以”是个极常用的文言词,它本义为动词,可引申为名词,假借为代词,虚化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其虚化的路径是;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又通“已”;“以”还有复合用法.  相似文献   

6.
“以”的介词词性与动词语义辨王琥娥《左传》叙齐桓公伐楚时云:“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说:“以,介词,表凭借,可语译为‘率领’。”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郭锡良的《古代汉语》的解释同。笔者认为,“率领”是明显的动词。词性和词...  相似文献   

7.
文言词“以”作其他词用时都比较容易辨认,最难辨认的是“以”字在一个句子里究竟是作动词还是作介词。究其容易混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字不论作动词用还是作介词用,它后面都可以带宾语,形式相同。但是,只要我们弄清“以”字作动词用和作介词用的不同意义与各自的特点,便可以正确地辨认它们了。下面试作略析。“以”字作动词用,主要有两种情形。一、“以”字在句子中作唯一的动词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认为”“用”等,可以作谓语,并有宾语。如:  相似文献   

8.
汉语句子中紧接动词后边的“到”的词性既不是介词,也不是趋向动词,也不是以语素的资格同它前边的动词构成一个整体动词,而是与动态助词“着、了、过”同类。动词后边连接“到”具有普遍性;“到”是动作行为状态的一种标志;“到”跟时间无必然联系;“到”的句式分布具有广泛性。  相似文献   

9.
介词“关于”最早出现于宋代,首先是动词“关”和介词“于”词汇化为动词“关于”,然后失去独立作谓语的功能虚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0.
1.构词成分“于”与介词“于” 1.1 “于”,在古汉语里除作动词外,主要充当介词,也用作助词。如: (1)昼尔于茅,宵尔索绚。(《诗经·幽风·七月》)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经·周南·葛覃》)例(1)中的“于”是动词,例(2)中的两个“于”,分别为助词和介词。 现代汉语介词的来源不外两个途径:大多数是从古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少数直接继承古汉语中的介词,“于”便是其中之一。介词“于”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古汉语介词“于”发展到现代汉语,有的继续履行介词的职责,有的逐渐虚化而成为词缀。如:  相似文献   

11.
“经”作“经过”义时的词类归属问题。汉语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介词说;动词说;动词介词兼类说。就其语法功能来看,我们认为把“经(经过)”归为动词更符合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12.
“动词后附成分”的语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后附成分”的语法分析宋卫华在汉语词类划分过程中,动词和介词一直有些纠缠不清.吕叔湘先生说:"跟动词有牵连的还有介词"。①这种牵连现时主要表现在对动词"后附"成分的认识上,(动词的后附成分指,"在、到、于、向"等词,本文以"P"来代表),或者从汉...  相似文献   

13.
“为”字使用范围广泛而用法相当灵活:一、用作动词“为”作动词,可根据上下文理解为多种不同含义。还可以和介词“以”、助词“所”、疑问代词“何”组合成不同的固定格式。共六种情况。二、用作介词“为”作介词,其用法也比较复杂,大致有四种情况。总的来说,介词“为”大都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三、用作语气助词“为”作语气动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有疑问代词“何与其呼应,译为“呢”四、用作连词“为”作连词,一种情况是用在后一分句之首,表因果关系,另一种是表假设关系的。五、用作副词由于“为”字用法灵活,在个别句子中也可作副词。  相似文献   

14.
从“在”和“从”的发展演变看词的兼类现象吴承玉汉语的词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实词虚化的现象。现代汉语里的许多介词都是从古代汉语里的动词发展演变虚化而来的。动词是实词,介词是虚词。汉语的动词在逐渐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的兼类现象。因此,我们在研...  相似文献   

15.
许多语法书认为,“把”字句就是用介词“把”或“将”把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的前边,以强调动作的结果(也有的说是强调动词的受事)的一种句式。其基本格局是。  相似文献   

16.
“以……为……”是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凝固结构。它的用法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以”、“为”都充当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意动句;二是“以”、“为”都作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使动句;三是“以”作介词,用“以”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表示动词“为”所凭借或依据的对象;四是“以”充当连词,与连词“为”连用,表示“为”这个动作是“以”前面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连”最初指古代人拉的车子,由此引申为“连属”,是为动词。唐宋时期,介词“连”具有“包括”、“包含”、“跟……一起”、“带着”等意义,动词性仍较强。从宋代起,“连”具有了表示强调的意思,演化为介词。介词“连”由具有“合、连及”义的动词“连”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所谓上古汉语中的固定结构“有以”“无以”句式的析解,证明其中“有”“无”仍为动词,表存在、不存在,“以”的意义实在,与它的介词用法对应整齐。  相似文献   

19.
赣语上高话中的“畀”语法功能多样,有动词、介词用法;“畀”可用于使役句、处置句和被动句中。“畀”的本义为“给予”,后引申为“容许”义和“使让”义动词。“畀”由“容许”义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义的介词,构成被动式;“畀”由“使让”义的动词语法化为表“处置”义的介词,构成处置式。  相似文献   

20.
在古汉语中,可以这样讲,“于”是资格最老的用途最广意思最活的词性单一的介词,或者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于”都是介词。这样讲,意在强调“于”跟“以、与、为、从”等不一样,“于”几乎任何时候都是介词。极个别的情况用作地名、人名,读wū。 《诗经》中的“于(於)”,尽管有的是动词、代词、连词、叹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动词词头、形容词词头以及叹词词素。但是,在384个“于(於)”中,是介词的共24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