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井石根是爱知县人,1878年7 月 27日,旧名古屋藩士汉学者松井武国的第六个儿子,陆军士官学校第九期毕业生,与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本庄繁等同学.日俄战争中,作为中尉步兵第六连队中队长参战.当时,他还在陆军大学学习,1906年陆军大学毕业.松井石根前后驻华达13年,是一个所谓的“中国通”,并组织亚细亚协会,自任会长.1935年8月,在陆军内部皇道派与统制派尖锐对立时期,他被编入预备役.  相似文献   

2.
黄远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政治记者.在他以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都是政治家;从他开始,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业务受到重视,而“远生通讯”更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报界创一新局面,如梁启超之于议论也”. (一) 黄远生(1883-1915),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他出生在江西九江一个“书香人家”,因父亲一生在科举上不得志,从小就“为家人所促迫”而“陷于科举”.十六岁考取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一岁则成了进士,“以知县即用”.  相似文献   

3.
有一天,芝麻官闲暇无事,随手从桌案上拿起今年的第三期《新闻爱好者》阅读起来.他越读兴趣越浓,并脱口说:“文章真好!”“啪!”惊堂木重重地拍了一下.芝麻官大叫着:“胡说,真是胡说!”气得脸都发紫了.服侍他的衙役忙问:“老爷,为何生气?”停了一会.芝麻官才说:“《新闻爱好者》是每月10日出版.竟然有人说我在1988年3月10日在  相似文献   

4.
陈楚红 《青年记者》2017,(18):82-83
美国学者爱德华·索亚从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异形地质学”和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中汲取养分,形成了关于第三空间的确切概念.本文就空间与影视的关联,以李安及其电影作品为研究范本,分析第三空间中的“他者”创作,第三空间在电影中的存在范式及其承载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100多年前马克思在研究剩余价值理论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生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对他本人来说是商品……生产劳动者为他的劳动能力的买者生产商品”;“作家之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1册)。仅从马克思的上述论述中,人们不难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6.
赵彦昌 《山东档案》2006,(5):61-62,43
傅斯年先生1896年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书香世家,他是清朝开国状元傅亦渐的第七世孙,自幼便熟读儒家经典,据说,他11岁就读完了十三经.他是经历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成长起来的一代著名学者,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教育学方面均颇有建树,其中尤以史学最为突出.他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下面简称“史语所“)所长、北大代理校长等职,后随国民党迁台而留在台湾,并担任台大校长,1950年末在台北辞世.……  相似文献   

7.
从主席诗词“答友人”中划掉自己的名字 乐天宇在华南热带植物研究所七八年,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他得了严重的关节炎.组织上让他回北京,他成为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周恩来总理关心他,打听他的状况.不久,乐天宇接到通知,增补他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组织上的关心,他想到了周恩来、毛泽东.回想起延安时期,毛泽东听完关于烂泥洼的汇报后把他留下来.他们谈及九嶷山,还给毛主席背了一首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写的诗:“生长月岩濂水间,老来才入九嶷山.消磨筋力知余几,踏破人间五岳还.”毛泽东一听哈哈大笑,“你这个九嶷山人夸他来激我.他的字写得好,诗一般.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去九嶷山看看,那是舜帝巡游的地方啊.”以后毛泽东见到他都叫他九嶷山人.  相似文献   

8.
在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他是国旗护卫方队的军旗手——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广场,第一个接受小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从此,他被誉为“天下第一兵”——  相似文献   

9.
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也被人们称为“元帅诗人”,他留下了数量众多的革命诗词,而且他的诗词意境深远,读来令人赞叹不已.在陈毅元帅的众多诗词当中,《梅岭三章》尤为特别,这三首诗是陈毅元帅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所写的. 1934年8月,陈毅在兴国老营盘指挥作战时不幸大腿中弹负伤.同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败,...  相似文献   

10.
仲秋的第一个晚上,我受编辑部的委托,拜访了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自学成才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何光岳先生.光岳先生在先秦古国史、民族史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早已闻名遐迩.我同他是老相识,而且多次欣赏过他的藏书.他住在翠湖园内二号楼,人熟地熟,我径直敲门而入.说明来意之后,他热情地把我让进了书房. 这是一间大约十八平方米的房间,门框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硃字匾额,上书“十无斋”  相似文献   

11.
通讯员园地     
《赣县一农家爆出“十大家庭新闻”》稿件获得第六届中国新闻奖和江西新闻奖是我没有想到的.1995年2月7日我回家休假.第二天上午在家门口碰上刘模萱大儿子刘运光(我们同一个村小组),互道问候后,他执意要我上他家玩,说有一事相告.  相似文献   

12.
1951年6月29日,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空军将“东北航校机务处第五厂”正式移交给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有意思的是,在“移交人”和“接收人”两栏中,签字的均是熊焰,因为他既是原五厂的厂长,又是新建立的沈阳飞机厂的第一任厂长. 这一天,成为沈飞的诞生日.  相似文献   

13.
1第1页卷首语正文第一自然段第2-3行“建立基本的管理原则或原理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一句中的“建立”一词似乎欠妥,宜改为“制订”为好,因为“建立”与“原则”似乎不搭配,不如用“制订”合适:第二自然段第6-7行“档案是一种国家的重要信息资源,他关系到国家主权、国家利益”一句中的“他”似乎应改为“它”为宜,  相似文献   

14.
渴望与追求     
王振国是国家评定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研究员,现任国际癌病康复协会会长、振国医药科学研究所和长白山药物研究所所长.他自1972年起专职从事抗癌天然药物研究和肿瘤防治与康复的工作.他研制的“天仙胶囊”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获卫生部批准正式投产,现已研制生产了第二代“天仙液”系列的抗癌药物.他的研究成果荣获第38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世界最高个人研究奖”和国际金奖.由于成就卓越,1990年他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他多次参加国际癌症防治学术研讨会议.其专著《天仙液惊异》已在香港、台湾和日本出版,《肿瘤防治与康复》一书也在香港出版,在世界各地发行.  相似文献   

15.
渴望与追求     
王振国是国家评定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研究员,现任国际癌病康复协会会长、振国医药科学研究所和长白山药物研究所所长.他自1972年起专职从事抗癌天然药物研究和肿瘤防治与康复的工作.他研制的“天仙胶囊”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获卫生部批准正式投产,现已研制生产了第二代“天仙液”系列的抗癌药物.他的研究成果荣获第38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世界最高个人研究奖”和国际金奖.由于成就卓越,1990年他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他多次参加国际癌症防治学术研讨会议,其专著《天仙液惊异》已在香港、台湾和日本出版,《肿瘤防治与康复》一书也在香港出版,在世界各地发行.  相似文献   

16.
让我从两次典型的采访说起:去年,虞城县利民乡农民张清海经过数年拼搏,办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罐头加工厂,年产值1000多万元,纯利润达数百万元.这么个“明星”人物,却拒绝任何记者采访.我几经探究才知他心怀几怕:伯宣传者要赞助,伯出名引来吃拿卡要,怕工商税务增加税收等.在当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由于我们一些改革运作不规范,张清海对宣传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在情理之中的.鉴于其他采访者吃了“闭门羹”,我前去采访时见面即先声明;一不拉赞助,二不写稿子,只是来看望拉家常.张清海思想放松后和我谈了整整一个下午.临走前我征求他的意见,能不能把文章写一下,他满口答应.我又对稿件的取舍征求他的意见.他非常满意.我成了成功采访他的第一个记者.  相似文献   

17.
2014年11月7日,邓兆安获得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这是他职业生涯又一个光荣的新高度. 从“土记者”、业余记者到职业记者,邓兆安的人生轨迹与新闻工作始终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从1976年在土墙上发表第一篇“报道”算起,他的记者生涯已经长达38年;如果从1984年调入莱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专职从事新闻报道算起,已有30年;如果从1994年正式调入烟台电视台,也已有20年.  相似文献   

18.
61年前在福建参加红军的苏静(图一),是我党我军新闻摄影工作的开拓者。他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中将军衔,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军事摄影委员会近日召开的“传统与创新”军事摄影座谈会上,83岁的苏静讲述了他1934年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开始拍摄新闻照片,到1935年才冲出胶卷,1936年冼出照片,历时3年有余,经过25000里长征的曲折而奇异的故事。苏静是福建人,幼时在缅甸谋生时学会照相,1932年回国参加红军。1933年2月他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他在遂川县天主教堂里搞到了一台老式的、只能照6张底片的照相机。此时,他所在的军  相似文献   

19.
朱恒远 《青年记者》2017,(28):32-35
1971年,北京市丰台区. 数百间规格统一的平房,十户成排,十排成列,组合成了支援北京建设工人们居住的“第七宿舍区”.在宿舍区中区第三排一间平房的院子里,一位年轻的父亲正忙着整理杂物.他手边的半导体收音机正在播报新闻——那是当时大众生活中“科技含量最高”的电子产品,也是无数个中国家庭的第一件家用电器. 当一段新闻播完,收音机里传出“本台记者×××报道”的结束语时,一直在旁边玩耍的刚刚5岁大的儿子突然抬起头问:“爸爸,什么叫‘记者’呀?”  相似文献   

20.
刊林漫步     
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的说法,在西方早已流行。在我国,则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有人提出.而第一个持此说法者,便是梁启超.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此文中,梁启超提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他把办报与强国联系起来了.接着他又说:“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