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们正处于网络时代,绝大多数技校学生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互联网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传播工具,在中国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极个别技校学生存在上网成瘾,造成情感上存在盲区。这也就意味着,网络时代对技校学生德育有较大挑战性。为了更好地顺应网络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强化网络德育意识,扩宽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渠道势在必行。只有最大限度地净化网络环境,才能促使技校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尽管近几年技校学生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技校学生难以管理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何从思想教育着手并抓住其中的关键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试作探讨。一、生活理想教育是技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技校学生入学后对于生活的基本态度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认为考上了技校,对工作去向没有了顾虑,从此可以好吃好玩了。(2)认为考上了技校,很不理想,尤其是艰苦专业。自此心灰意懒,沮丧不满。(3)认为考上了技校,有了饭碗,再进取也没啥希望,平时过得去也就行了。或者对于新的生活并无明确…  相似文献   

3.
解冬梅 《考试周刊》2010,(15):219-219
德育是技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技校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5岁-20岁左右,文化水平及素质较低,对学习不感兴趣,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系统的规范。德育教育是育人,使学生成为社会有素质、有道德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并且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实验课中德育的必要性从技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必须多开辟几个德育阵地开展德育工作。从技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看,他们正处于一个可塑性大,内心矛盾多,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寻求独立自主,而辨别力又不强的时期,是一个不稳定的阶段。从技校学生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处在一种矛盾重重,甚至无所适从的社会环境中。不仅如此,学校内部也存在许多对教育不利的因素。正是学生与外部影响的双重矛盾,使当前技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日益艰难。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多开辟几个阵地来解决这一问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  相似文献   

5.
在技校的教育工作当中,德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作.在技校的教育工作当中,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对技校德育的工作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本文主要就是对技校德育在运行一体化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然后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途径,希望对于推进技校德育的一体化运行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八中建立的“中学德育系统工程”由八个子系统组成: (一)行为教育系统:其核心是“行为规范”,作为一门主课,与其它学科具有同等价值,和学生的升留级挂钩。高中结业时:  相似文献   

7.
导师制是高中德育工作在新时期的一种有益探索,它以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学业与道德同步指导的一种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管理制度。而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普及,使高中导师制的教育途径网络化成为可能。社交网络丰富了德育资源,拓宽了德育渠道,有利于提高导师辅导的效率和效果。导师运用这一新平台开展德育工作时可采取利用社交网络更新和共享学生成长电子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家访,创建主页进行多方互动以及个别化辅导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技校德育课程改革效果显著,新版德育教材平实易懂,但是在许多技校学生感觉中,德育课程是一门枯燥、乏味,甚至是一味说教,讲大道理的课程,对于技校学生来说根本没有实际的用处。因此,许多技校学生上德育课往往是被动参与,甚至不少德育教师仅仅是为了应付上课了事,采用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却忽略了创设德育课堂的魅力氛围。本文主要探讨德育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由被动参与课堂教学到主动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9.
一、以教学为中心,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实效性 (一)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德育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德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及行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在当前我国技校教育体系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我们要将技校语文德育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加强德育教学,提升每一位技校学生的德育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在分析了当前技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就技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探究,旨在培养懂知识、明事理、高素质的现代化技校人才。  相似文献   

11.
技校学生厌学的主要特征笔者一直从事技工教育工作,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概括出技校学生厌学的主要特征是:(1)学习成绩低,基础知识差;(2)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缺乏自信心,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4)逆反心理突出。针对技校学生上述厌学特征,本文  相似文献   

12.
段春霞 《河南教育》2009,(12):51-51
传统职业道德教育过分依赖课堂理论灌输,方法单一,形式僵化,效果不明显。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我国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广泛性对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的德育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二是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学生的生活空间从相对狭窄的现实空间进入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由传统的课堂传授向网络延伸。  相似文献   

13.
刘晶 《成才之路》2014,(19):11-11
正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和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技校生源质量明显偏低。为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当前职业技校学生群体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符合技校学生个性特征和接受能力的德育教学方法和思路。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是职业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是为国家、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摇篮,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任何时候,职业技校的德育只能改进和加强,不  相似文献   

14.
市场营销:技校生存之法文/冯为远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认为:“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组织)对思想(或主意、计策)货物和劳务的构想、定价、促销和渠道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以创造达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的交换”。在传统的观念里,学校这一书香圣地,根本不需要什么“市场营销”...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技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技工学校把德育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德育实施中我们发现,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德育工作仍是一个难题,有时尽管花费了很大气力,下了很大功夫,效果仍不明显。当然,德育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但成效不大,事倍功半,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在技校德育实践中,技校学生的不良德育心理特征是影响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不良德育心理特征成因分析技校学生的不良德育心理是以个体已有的主观认识作基础,在对客观现实进行折射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产…  相似文献   

16.
坚持德育为首,强化德育管理,获取最佳的德育效果,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基本思想。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五三一”德育网络,全方位开展综合教育的德育新路。所谓“五三一”德育网络,就是在学校德育领检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校内完善了五条德育运行系统,校外开展三个共建活动,学生一年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教育。校内五条德育运行系统,一是:校长——政教处——年级组——班级辅导组——班主任——学生,这是德育管理的主渠道,负责德育  相似文献   

17.
德育唯有回归生活,“贴地而行”,才能焕发活力,取得实效。具体表现为:德育课程生活化,以“生活德育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综合相关课程,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德育方式多样化,包括说理教育、榜样示范、陶冶教育、道德操练、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等方式;德育评价多元化,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指向学生生活的动态综合、多元开放型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形成德育网络、拓宽德育渠道,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德育,重在实际效果的取得:而德育实效如何,取决于各条渠道、各个方位、各种层次德育资源和德育力量所形成合力的大小.建立德育网络,让学校系统内部各支德育力量以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几块德育资源能有机结合,使各渠道、各层次、各方位的德育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是德育工作的自身特点以及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要求,也是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适应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新形势,以及中央关于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长庆石油技校张德瑛一、STS教育的目标从目前看来,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课程可由三个方面组成:1.使学生(乃至于教师)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足够的认识;2.帮助学生把特定的与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有关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