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从人口经济学视野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的表现,是大学生自身问题、高校培养质量问题、社会需求问题相互叠加、综合作用的结果。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采取的系列措施包括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构建专业动态调整反馈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用人单位近三年招聘录用过高校毕业生,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更受企业青睐.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期深层次原因主要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脱离企业实际需求,致使大学生理论脱离实际.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质量最有帮助的两大因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受家人与教师的影响较大,就业压力部分来自于周围人过高的社会期待.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规模和对大学毕业生需求层次要求的影响;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对大学生就业的制约,提出了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等相关问题和如何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如今就业问题特别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实现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成为社会、高校及毕业生的一大挑战。本文针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分析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提出了创建素质拓展平台的必要性,如何创建素质拓展平台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就业环境困难的问题,也有高校培养的问题.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够实现就业,是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曾指出,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毕业生就业状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问题。随着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因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认知与企业需求之间不匹配而导致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尤为突出。通过对高校毕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比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问题上的认知差异性,据此提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河北农大毕业生的调查,归纳出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择业特点,分析了影响农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障碍性因素,提出农科大学生应该结束精英情结、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政府应该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满足到基层工作毕业生合理的精神需求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回报、加大对基层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投入;建议农科高校教育的培养方式应该普通化、农科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发展相一致等,希望三方面共同努力打通农科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8.
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促使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发生变化,多渠道与多形式就业逐渐凸显。不可否认,高校依然面临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问题。结合当前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短板,提出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和建设“全程化、精准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举措。  相似文献   

9.
针对二三线城市对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以扬州市为例,设计调查问卷深入分析影响二三线城市毕业生就地就业意愿情况,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为就业工作的“需求侧”,在基本需求、期望需求、个性需求三方面分析,深度挖掘影响高校毕业生就地就业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政府是城市人才引进的主导者,高校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者,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动参与者,三者共同组成为就业工作的“供给侧”。提出促进二三线城市高校毕业生就地就业的对策,为二三线城市人才引进工作、高校就业创业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0.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使自身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能力,即满足自身对工作岗位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本文立足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对高校就业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进行分析,将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满意就业作为工作目标,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合能力培养、就业心理调整、就业指导和培训、岗前实习为抓手,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1.
随着“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就业又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一方面是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优秀毕业生,造成这种“冰火两重天”现象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目前我国培养的大学生应用能力与企业现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差距。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介绍了学校与龙煤集团鸡西分公司双河煤矿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解决了大学生培养只注重知识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缺少现场应用性解决问题的培养,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探索出了一条独特办学思路。  相似文献   

12.
对当前普通本专科师范生就业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相对于层次更高的研究生和实用性、应用性更强的高职生来说,普通本专科师范生的就业则更难。教师招聘机制的变化、中小学教师需求量的减少、师范生就业流向的严重失衡,是当前普通本专科师范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为此,各级政府、学校、学生三方都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CBE理论的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压力和损失;另一方面高分低能、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的高校毕业生也给急需人才的企业带来一定苦恼。基于学生就业难与企业实用性高素质人才短缺矛盾突出的现象,提出了CBE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12345"创新培养模式,并对创新培养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和注意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供求关系的失衡、结构性矛盾的突出、就业择业观的偏颇都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吉林省作为教育大省,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另一方面要防止人才流失,所以促进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的多样需求、当代大学生新价值观的形成等原因,高校的教育观、用人单位的选拔观、大学生的择业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只有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搭建实习实践平台、强化毕业生就业择业指导,才能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促进"人才生根工程"计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难,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更难.经济落后地区生源群体、女性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不健全群体等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卑心理、消极定势、盲目从众等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文章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探索构建高校殊群体毕业生的积极就业新模型,帮助该群体顺利就业、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总量在逐年攀升,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的模式,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随之严峻。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如就业歧视,针对这一状况,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提高法律意识和规范就业市场来解决这些困境,只有解决这些困境,才能实现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很多人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步入就业,大学生就业难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而另一方面,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增无减,这就造成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思考。本文即基于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制定并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政策;企业等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在加强人才储备的同时,还要合理置换冗员;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要建立一个强大有效的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当前大学生因就业困境而引发的就业心理危机日益凸显,成为了高校和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文章从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就业心理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度归因,并提出了社会为毕业生减压是前提,学校有效进行就业心理疏导是途径,毕业生自身心理调适是根本,家庭宽容对待就业现状是保障的全方位干预调适预警体系作为应对之策,通过调动毕业生周围的所有因素激发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和恢复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化"被动"为"主动",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转"危"为"机",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武夷学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从就业市场需求、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个体等层面进行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