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混合集成电路中粗铝丝与厚膜金导体所形成的Al/Au键合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样品在加速应力(150℃)条件下的实验方案,得出在125℃、150℃、175℃三种加速温度应力条件下样品电阻的变化率随高温储存时间线性增加,但当Al/Au系统的互连接触电阻变化率达到20%后,电阻的变化率即退化速率显著增加;在恒定温度应力下,Al/Au键合系统的退化主要表现为接触电阻增加,键合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类型以及形成过程,并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工程实例所测数据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大致可分为温度快速增长、温度快速下降以及温度缓慢下降三个阶段,钢筋应力变化可分为压应力快速增长和压应力缓慢减小直至部分钢筋受拉两个阶段,混凝土内部的钢筋应力曲线与温度呈负相关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硅基深槽刻蚀是槽栅IGBT器件的基本结构,也是确保器件性能的关键工艺,氮化硅硬掩蔽膜质量对于硅基深槽刻蚀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淀积(LPCVD)工艺淀积氮化硅薄膜,具有均匀性好,而且呈现较大的张应力,可以补偿二氧化硅缓冲层的压应力,有效地解决了硅-二氧化硅-氮化硅夹心结构的应力问题.分析比较了工艺参数,如气体流量、淀积环境的压强、温度等,对氮化硅薄膜生长速率及膜厚的影响,获得了氮化硅薄膜淀积的优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4.
“熔纺-拉伸法”研制聚烯烃中空纤维微孔膜新材料对聚丙烯(PP)、聚乙烯(PE)采用应力致孔的新工艺,研究了分子链在应力场下的结晶与取向行为,探讨了“硬弹性”与“应力致孔”的机理,建立了“双晶体取向”模型,制得了性能优异的微孔膜材料,并实现了产业化(具备年产50万m2中空纤维膜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蒙皮材料Uretek3216L为对象开展了膜材的双轴循环拉伸力学性能试验研究.首先,通过一系列双轴循环试验获得了膜材的应力应变数据,并对其非线性、各向异性等性质进行了探讨分析.然后,运用应变残差最小二乘法,计算出不同应力比组合的弹性常数.最后,分析了应力比的组合方法及正交互补性质对膜材弹性常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纬向纱线卷曲形态的不均衡性是膜材正交异性特征的主要原因.膜材的弹性常数受应力比组合方法及正交互补性质的影响显著,且弹性模量随名义应力比的改变而有规律地变化.在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受力状态及应力比范围来确定膜材的弹性常数,以提高设计分析的精确性;且考虑到弹性常数的多变性,采用2组界限弹性常数比仅采用1组更可取.  相似文献   

6.
归纳了钢结构温度应力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6m跨钢桁架由于环境温度改变产生温度应力的试验研究,并与ANSYS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1):130-134
通过使用仿真软件,对热处理综合实验进行了应力仿真,解决了学生对淬火应力以及由应力引起淬火件变形的直观体验的难题,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结合实例进行仿真实验,观察到淬火温度与工件厚度的关系、应力的分布及其与淬火温度的关系、淬火介质对淬火应力的影响,给出了实验得到的金相组织图。通过改变仿真工艺参数,可以进行更多探索性实验,加深学生对淬火应力及影响因素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为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墙体在浇筑后产生的温度应力,确保结构的功能性和耐久性不会受到影响,利用在ABAQUS中自开发的数值模型,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确保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后,对大体积混凝土墙体展开了参数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墙体长高比、墙体厚度、温度差、地基刚度和徐变,并根据分析数据给出了墙体温度应力的半解析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墙体温度应力与徐变呈负相关关系,与墙体的尺寸和温度差呈正相关关系,且墙体越长,温度应力增加的速度就越慢;半解析公式计算结果的平均误差不超过6%,可为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结合工程实际,运用砼温度应力计算理论,对大体积浇筑地下室底板砼,在凝结养护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度收缩应力的计算。估量砼浇筑后可能产生的最大温度收缩应力,及自然养护条件下7天时的温度收缩应力,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度收缩应力对地下室底板砼裂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实际工程为例,对现浇楼板跨中产牛的温度收缩裂缝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温度收缩应力计算、应力集中分析,从理论上验证板中预埋线管处应力的集中,引起局部温度收缩应力过大,诱发产生温度收缩裂缝的现象,为今后的楼板裂缝控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Micro-indention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are used to study the stres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diamond-like carbon (DLC) film and mercury cadmium telluride (MCT) substrate, with different coating thickness, deposition temperature and indention load. The FEM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when Young's modulus ratio of the coating to the substrate Ec/Es相似文献   

12.
l IntroductionDLC film is one of coating materials that has highhardness and good wear-resisbot PrOPerlies. When thefilm is deposited on low haulness substrates with thedifferent YOung's model and expansion coefficient, ahigh stress occurs in the film, which resulted in thedecrement of the adherence of the film and the filmspliting or carking['~4]. In order to improve theadherence of DLC film on the soft subside, the mostcommon method is tO colltrol the iIYIPurities, such as H,St, N and…  相似文献   

13.
开发了一套可在控温、控湿环境中开展不同形态薄层液膜下CO2腐蚀测试的实验装置,以适应薄层液膜下的CO2腐蚀机制及规律研究需求。实验装置主要由环境控制系统、液膜厚度测量系统和腐蚀电化学测试系统组成。环境控制系统主体为有机玻璃做成的密闭环境腔,既可以开展控温、控湿以及承压环境下的实验测试,同时又可方便地观察腔体内情况。薄层液膜形态包括不同厚度的均一液膜和存在厚度梯度的不均一液膜,由液膜厚度测量系统获得不同液膜形态下的CO2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金属CO2腐蚀速率随液膜厚度的不同而不同,液膜厚度相同但均一性不同时,CO2腐蚀行为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使用飞秒瞬态反射-透射技术研究了金和铜纳米薄膜的电子和晶格动力学,应用双温和Curde近似模型分析了金属薄膜的非平衡热传导动力学.假设在瞬态反射中电子-晶格耦合常数为常数的情况下,计算超快脉冲加热后的电子和晶格温度.金和铜纳米薄膜的反射和透射信号在初始2 ps内相似,随后时间里信号明显不同,透射模式下的电子-晶格耦合效应要比反射模式下的更强和更敏感.这是由于沿着膜厚方向的温度变化受到金属薄膜和基底间的界面散射影响造成的.在研究半透明薄膜的超快动力学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反射和透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各参数对铺装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影响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层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古铺装层的厚度和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模量.铺装层典型破坏的3个控制指标是铺装层的最大横向拉应力、钢板和铺装层间的最大剪切应力和铺装层的最大挠度.本建立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体系分析模型,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铺装体系的受力分析,研究在高、低温季节沥青混凝土模量变化的情况下,不同铺装层厚度对三大控制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对钢桥面铺装层厚度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海森堡薄膜的临界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相当有效场理论框架内,应用类伊辛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海森堡薄膜的临界行为。  相似文献   

17.
研究静液挤压过程流体动力润滑状态形成的条件,推导静液挤压过程工件与模具表面间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通过Reynolds 方程和塑性加工润滑理论推导了形成流体动力润滑的临界速度计算公式和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并对上述公式进行了实验验证.由临界速度计算公式所计算出的理论数值和实验所测数值基本吻合,该临界速度计算公式可作为静液挤压过程中是否形成流体动力润滑判据;润滑油膜厚度的变化往往对工模具表面间的摩擦系数、挤压过程的稳定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可以根据本文提出的润滑油膜厚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实际工况条件通过合理调整工模具各参数的数值以使得油膜厚度值达到一个理想的数值,从而对静液挤压过程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油气在冷凝回收过程中的冷凝规律,采用气液两相流模型描述了油气在竖直管内湍流流动时的冷凝过程.采用有效传质系数描述了油气组分的质量传递.模拟了油气在管内冷凝时的温度、管内压力、液膜厚度和Nusselt数的变化,得到了入口油气和管壁的温差、雷诺数对冷凝率和Nusselt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大入口雷诺数能显著增强传热和冷凝,但是增大入口油气和管壁的温差对冷凝率的影响较小;另外,还发现传质阻力对油气冷凝率有较大影响.此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先前的实验数据能够很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选取黄铜(Hb2)、优质结构钢(45#)、普通低合金钢(16Mng)、合金钢(Icr13)、铝合金(Lr12)五种金属材料,用不同的截面形状和加载速率对其流动极限进行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材质、加载速率和截面形状条件下,应力分布不均匀对流动极限的影响很小,并能够忽略,因此可以认为,金属材料的流动极限是一个固有的物理常数,应力分布不均匀对其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20.
喷枪最优轨迹规划问题的目的是要确定一条使得工件表面涂层厚度差异达到最小的喷枪最优轨迹,本文对于由此建立的具体数学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