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于玛格丽特·杜拉斯自身经历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以及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对中国这片充满神秘的东方土地的描写,均使其文学中呈现出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同时也表现在作家的生活和回忆之中。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相继被译介到中国,也为她赢得了广大的中国读者。当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从作家的中国情缘为切入点对其进行解读,也是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其作品的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异托邦:巴拉德构筑中国形象的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J·G·巴拉德出生于中国上海,二战时曾被日军拘禁于龙华集中营。在他返归英国后,上海经历成了他难以忘怀的记忆。由此,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而别样的眷恋。两部自传性作品即以上海经历为素材。作品中的中国人状况呈现为被忽略及受欺凌,对上海场景的描写则令人战栗厌恶。对中国所发表的见解完全沿袭西方传统的消极否定看法。这些都反映了作者构筑中国形象时采用的是异托邦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3.
“2002年12月3日,蒙特卡洛,灯光只为中国·上海而闪耀:2010年的5月1日,让世界为中国·上海惊叹!”当世博会倒计时钟的眼睛,以眨秒的消逝逼近那个可以触摸到的春天之时。  相似文献   

4.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幽默小说大师马克·吐温。他12岁时丧父,因家境贫寒。高中没毕业就开始独自谋生,马棚、狗窝是他“下榻过的寓所”。坎坷的经历让他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1876年,他创作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此后又发表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顽童流浪记》等著名作品。  相似文献   

5.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在世界文坛上,他享有极高的声誉。该篇论文对恩瑞斯特·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中无意识原型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作品中人物的无意识意义做了深层次的解读.研究发现和谐的心灵状态,能为人类忍受其极限提供精神食粮;揭示了痛苦的煎熬与忍耐是人类自我不断进化和成长的必然经历。  相似文献   

6.
《诗经·卫风·氓》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弃妇诗,由于文本本身语言内涵与外延引起的诸多不确定性,以及读者不同的解读角度。对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有了许多不同的解读向度。  相似文献   

7.
《简·爱》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孤女简·爱坎坷的一生,反映了当时英国妇女的悲惨处境与反压迫反歧视的呼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追求独立、自由、平等,勇于捍卫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本文从简·爱的成长经历来分析其自尊、自强、自立、自爱以及不屈不挠、敢于反杭的精神性格特点,以求得对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主题的更高认识。  相似文献   

8.
杰克·伦敦一生共创作了六部有关中国和中国移民形象的作品,既有对中国丑化的一面,也有对中国理解、同情的一面。虽然摆脱不了种族主义的阴影,但其更为理性的思考与更为客观的描述使得他对中国、对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从杰克·伦敦自身的心理因素和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来探讨他对中国移民形象正反想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在义综高考中考套国家职能的题目不断增多,例如2006·全国Ⅰ·33、2006·北京·27、2006·全国Ⅱ·39(1)、2006·四川·38(3)、2005·上海单科·Ⅱ、2004·天津文综·32、2003·全国文综·32、2003·上海·12、2002·全国文综·30、2001·全国·36、2001·全国文综·31等等。这里有选择题、辨析题、问答题,形式多样、角度各异,回答起来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谭进 《双语学习》2007,(11M):200-201
凯特·肖班是一位曾经被人遗忘,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被文学批评家们重新认识而闻名遐尔的美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凯特·肖班及其作品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女性文学的滥觞。本文旨在从形式主义角度通过探讨文中反讽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日益觉醒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分析,揭露了十九世纪女性逐渐觉醒渴望自由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1.
英国18世纪小说家范妮·伯尼被女性主义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尊称为“英国小说之母”,虽然她在英国文学史上历来享有一席之地,但她创作中的女性视角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范妮·伯尼的作品才被重新发掘和重新阐释。以女性主义视角聚焦其小说创作的主题、动机和影响,她对父权社会的鞭挞、嘲讽和暗中颠覆便彻底显露出来。作为研讨妇女内心隐秘的一位早期女性小说家,她为使小说成为妇女喜爱的文学样式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12.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塑造了一位坚强的女性,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女性的楷模。根据简·爱的成长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她从自卑、自强,到自信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文论述了托尼·莫里森的生活文化背景和创作经历,对托妮·莫里森作品中处在不同社会文化夹缝中的人们命运遭际的极富魅力的小说世界作一剖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D·H·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关注了两性关系,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以其中篇小说《狐》为文本,主要分析作品的主题与象征意义,目的在于把握劳伦斯激励女性为存在和独立而奋斗的写作宗旨并品味其作品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15.
郭华敏 《现代语文》2009,(12):117-118
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是举世公认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拜伦和基督教的关系国内研究者少有人问津,本文选取基督教中的恶魔形象作为切入点,考察拜伦作品中的恶魔形象,寻找拜伦作品与基督教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6.
&;#183;作品简介&;#183;《柏林之围》是法国19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作家阿尔封斯&;#183;都德(1840—1897)的著名的爱国主义短篇小说之一。作品通过一个中风的退役军人的故事.把巴黎被普鲁士人包围、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强烈地希望法国军队进行反攻,甚至想像包围、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显示了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品较长,这里摘录重要段落,供大家阅读欣赏。如果把这篇作品拿来与课文《最后一课》一起阅读,我们将会得到更大启发。小说是一个医生的口吻叙述的。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藏传佛教、萨满教、基督教等宗教对鄂温克族作家涂克冬·庆胜3部长篇小说中人物精神境界的影响,揭示了宗教与作家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森特·梵·高是一个生命短暂而艺术长久的画家。作品就是他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甘愿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梵·高的一生一直与苦难相伴,而他最终以令人惋惜的自了方式来告别他热爱的世界。他那敏感的心理和激情的创作成就了他艺术的辉煌——1600多件作品熠熠生辉。历史中许多画家最终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而梵·高的艺术风格却影响到了许多的近、现代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奇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伪满州国时期的文学独具意味,如写作主体的国族身份和作品语种呈现多重复杂性,如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新的文学样式——山林实话·秘话·谜话,如期间出现的大量附逆作品等。对其研究,将引导重新思考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内涵,对长远的学科更新具有意义。本课题虽针对个案,但立论则不限于对象本身,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希望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来反思中国现代性观念的内在框架和操作概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1982年12月10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为马尔克斯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各国文学评论界都对马尔克斯作出高度评价。英国《泰晤士报》说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伟大的小说家”;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样是拉丁美洲的作家聂鲁达,称赞《百年孤独》是“继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翰·巴思说《百年孤独》是“本世纪下半叶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说,而且是任何一个世纪这类杰出作品中的杰作”,阅读这部作品时,“如同阅读《堂·吉诃德》《伟大前程》和《哈克尔贝里·芬历险记》一样引人人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