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庞德的<论语>译本脱胎于理雅各的学者型译本却又与之迥然不同.本文仅对比分析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行文风格,说明两个译本的特色及成因.  相似文献   

2.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兼议《论语》三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对孔子言与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论语》虽是语录体,却属于政治伦理哲学书籍。《论语》的哲学文本性质及《论语》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其中文化负载词时应遵循的原则——“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且以“学术性”为主,“通俗性”为辅。由此,翻译过程中应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康漫红 《教师》2011,(32):123-124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学,儒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论语》的译介工作,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论语》的英译本较多,本文将探讨丁往道教授的《论语》英译本对关键字词、句子以及跨文化的处理,分析本译本的成功之处以及少数待商榷之处,以便让读者在分析手学习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经验,挖掘典籍翻译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5.
在《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目的性对其译文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译者的主体创造性对提高译文质量和读者接受度至关重要;译者的主体限制性为译文设置了底线要求;译者的主体社会性又使译作具有译者社会性的烙印。所有这些,最终导致了《论语》译文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谭蓉蓉 《考试周刊》2011,(22):32-33
本文在回顾经典儒家著作《论语》英译史的基础上,结合李天辰教授提出的《论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分析和比较了具有代表性的理雅各、庞德和辜鸿铭三人的英译本,希望能对《论语》的英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学,儒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论语》的译介工作,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论语》的英译本较多,本文将探讨丁往道教授的《论语》英译本对关键字词、句子以及跨文化的处理,分析本译本的成功之处以及少数待商榷之处,以便让读者在分析中学习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经验,挖掘典籍翻译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论语》实在堪称后人学习的典范。在中国,举凡要写政治、文化、思想、哲学史,不能没有《论语》,若是写文学史,《论语》也是会有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9.
庞德英译《论语》冲破了原文语言的束缚,进行创造性的改写,从而造成了对原文的误译。从“学而时习之”的对比翻译探讨庞德误译《论语》的体现;从改写理论的视角分析误译的原因;并揭示庞德的误译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基于自建的"《论语》二译本平行语料库",利用语料库的主题词工具,重点分析了《论语》二译本的主题词与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译本用词的语言学特点及译者独特的用词特点等。结果发现,《论语》中的主题词和主题表达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二译本体现出各自独有的特点。对我国传统文化典籍英译的启示为:在通过异化手段保证原著主题得以传达的基础上,尽可能进行归化处理,以达到吸引更多读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与《理想国》分别提出了其核心概念:仁与正义。二者在概念分层上都蕴含着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在具体制度安排上既相似又有差别,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上分别期待的是伦理王国与正义之国。总之,前者是伦理中心主义,后者是道德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论语》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译者的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多样化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译者的个性化解读体现在对原文的见仁见智和误读上。  相似文献   

14.
《论语》《孟子》时间副词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语中,副词的使用情况复杂,使用频率很高。而在副词中,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副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频率上,都占不小的比重。为更好了解先秦时间副词面貌,文章选取先秦时期有代表性的两部文献《论语》和《孟子》,对其时间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徐志刚《论语通译》是《论语》的注释本子中翻得较好的本子 ,但也存在某些商榷之处 ,一一罗列 ,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基于自建的《论语》中英文平行语料库,利用语料库技术将《论语》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和句子层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二译本的译语特征明显,同时又体现出各自独有的特点。对我国传统典籍英译的启示为:短词短句可以降低文本阅读难度,利于争取更大的读者群;意译或阐释策略易于读者接受并理解译文;在上述基础上考虑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特征,以达到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译者目的与译本多样化——以《论语》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影响翻译实践的诸多因素中,翻译目的对翻译结果影响甚大.同一原文,因不同的翻译目的而形成译本的多样化.文章选取<论语>的五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如何影响翻译策略以及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关照程度,从而最终形成<论语>译本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总体上来说,《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扬宪益夫妇的译本更多采取直译,而霍克斯的译本更多采取意译,无论直译还是意译,绝对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行。本论文试着探讨比较扬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中涉及文化翻译时各自所采用的不同策略,希望为汉英翻译的研究提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20.
《韩诗外传》是西汉初期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作者韩婴,汉文帝时任博士,汉景帝时任常山太守,是当时儒家学派的著名学者。《韩诗外传》综合各家学说阐述诗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书中有些篇章的内容涉及《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