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元杂剧进入明代以后,先后演变成宫廷剧和文人剧两种基本形态。然而在明中后期时杂剧界却出现了一股追慕元人的复古热潮,孟称舜的杂剧活动和有关理论正是这一热潮的集中体现。最终这一复古倾向未能改变文人剧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冷看"民生新闻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样式,在其热闹的背后存在着诸多问题与隐忧,出现了媒体角色错位现象、低俗化倾向及深度性缺失等问题。民生新闻应创新报道形式,避免同质化、低俗化,赋予更多更新的文化内涵和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私塾”为例,阐述复古教育的定义以及复古教育产生的根源,即社会经济因素、思想因素、教育本身因素等。再从思想、科学、历史文化、法律等层面对教育复古给予反思,认为复古教育具有思想腐朽、伪科学、欺骗、不合法等特性。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买办势力,为了政治上复辟封建帝制的需要,在文化思想上,掀起了一股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的复古思潮。这股思潮曾一度刮遍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当然也给历史学以严重的影响。问题是它给予史学以什么样的影响?它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这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探讨我国史学本身发展规律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我们认为,民国初年复古思潮对史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反映和表现。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主张的提出都在深层意义上蕴涵着人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反观与思考,是其社会文化心理的直接表现.明代"尊唐抑宋"的诗学复古思想便是如此,它是当时明代地主知识分子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是当时地主知识分子在汉族中心神话破灭之际对之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乞求与渴望在文学理论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攀龙七律的诗意凝滞、意境淡化以及沧桑老成,与其取法李颀而偏重格调的创作风格密切相关。李攀龙七律取法盛唐而片面追求气势、格调的倾向,促使复古派诗人逐渐认识到自身创作的局限性,进而从理论的高度对诗歌创作中意与法的关系、格调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加以反思。尽管李攀龙的七言律诗本身在“拟议”与“变化”之间瑕瑜互见,但其在明代复古派诗人及后世评论家中引发的理论思考与理论阐释无疑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执着现在"现实主义精神三个主要表现是: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批判精神;根抵在人,关注个性的人道主义思想;消解终极,重视过程的主体反思态度.以鲁迅的现实主义精神来观照和审视,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应回归本原,培植根基,立足实践,以寻求自立、自强、自新.  相似文献   

9.
台州历史文化积淀比较丰富的有天台山宗教和戴复古诗学文化。对戴复古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台州南边旅游景点总体缺少一些文化味,今后可以把戴复古作为台州旅游经济建设的重点品牌来开发。建议:1、科学规划,开展历史名人文化的宣传、保护和利用。2、一体化开发,建设名人品牌景点。3、多渠道筹资建设。4、传承一批民间文艺样式。  相似文献   

10.
复古思潮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延续几乎从未间断过。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艺术体系的沿革和发展。作为融合了多种因素的现实载体,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发展脉络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复古倾向,并在民族思维惯性的作用下,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了隐逸追慕、精神修复和伪装蜕变三个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代后七子复古运动的领袖之一,王世贞复古思想的形成既有很大程度的被动因素,又有一定程度的主动因素,李攀龙的影响是王世贞思想启蒙的根源,而后七子的结盟则最终从多个层面促使子其复古思想的全面形成。  相似文献   

12.
俞樾是晚清著名朴学大师,具有传统儒家文人的现实主义关怀,心系国家内忧外患。面对晚清社会的急剧变革,俞樾对于和与战,文化保守与接受西方文化以及复古与变革都有自己的看法并充满矛盾,真实地代表了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中华民族遭遇武力危机和文化危机时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于传统统治秩序和孔孟之学地深深眷恋。  相似文献   

13.
吴均是齐梁之际文学复古恩想诗文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吴均的诗“清拔有骨气”,结构纵横跌宕,语言质朴有力,是汉魏“以气为主”诗歌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当时持文学复古论者不乏其人,尤以裴子野为“极端”代表,他反对诗歌华艳的形式倾向,力主内容的纯雅与质朴。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人很早就形成了朴素的色彩观,它在与中国传统的哲学与宗教的不断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色彩审美文化;这一过程,也直接生发了古人的"重色"传统。诸色之中,古人又特重青色,即所谓的"尚青"传统。古人之"尚青"传统,是受儒释道多种思想之影响的,又具体体现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本文将青色审美文化置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关照,试图通过对色彩审美文化的研究进而把握民族性格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中庸》倍受古人推崇,其思想精华仍被世人运用,其精髓在于三“高“:高尚道德是其立世之本;高度自律是其存世之魂;高雅风度是其行事之道.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教学是什么”的不同回答,历史上曾出现过特殊认识论、交往论、实践论、“新基础教育”的教学论等不同的教学思想。这些教学思想与其所产生的时代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将之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去考察其所负载的历史使命。对其的认识才能更客观与公允。在当下的研究中,需要合理评价“传统教学思想”,公允认识教学研究传统,让教学研究真实回归教学实践世界。  相似文献   

17.
唐代有两次影响较大的儒学复古运动,天宝年间一次以张说为首,贞元至元和年间一次则以韩愈为首。两次儒学复古因环境形势不同,其内容亦有差别。本文即从两次复古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方面探寻,以窥探唐代儒学发展之一隅,同时探询唐代儒学的走向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渊源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古今一些相关联的社会保障措施的对比,使我们了解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研究古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学习其中有价值的思想,将有助于完善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新 《教育研究》2012,(3):92-94,99
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几乎每个民族都会对自己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成熟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和"再阐释",使之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教育的过程也是文化"选编"的过程,只有文化才能够让学校拥有灵魂。好的教育应该有文化的自觉与自我省察。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所建立的精神家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建,既不能走复古的道路,也不能走西化从而否定传统的道路,而应当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外来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现代只有根植于传统才有深厚的生命力,正如传统只有再生于现代之中才获得生命力一样。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方向应当是立足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汲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精髓,创造出既不属于古代又不属于西方,同时又表现出了我们时代根本精神的新的文化形态。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一复兴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新的精神家园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