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古籍出版很活跃,但注音却比较混乱。根本原因在于对古籍字音缺乏全面清理和整理,未建立权威性的字音规范。在汉语规范化进一步深入的今天,应当把古籍字音的规范比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2.
苗世菊 《现代语文》2007,(11):27-28
"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可就是这样一个常用字,人们有时读"shuí",有时读"shéi",即使同一个人,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对"谁"的读音也是模棱两  相似文献   

3.
"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可就是这样一个常用字,人们有时读"shuí",有时读"sh éi",即使同一个人,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对"谁"的读音也是模棱两可,而且这种语音的差异并没有表意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出版的《诗经》注本、全本、选本,不下十余种。关于韵字注音,颇多歧异,不少人仍沿用朱熹叶音或陈第古本音方法,这是值得研究的。一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他于1177年著成《诗集传》。为了“好吟哦讽诵易见道理”,朱熹传释诗三百篇时,对诗的押韵也很重视。  相似文献   

5.
陈见昕先生的《字辨》出版了,拜读之后,有一些想法: 首先,识字教学方面的书,古今都出了一些,还有没有出的必要?我认为,还有必要,理由是: 其一,古今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已有的著作往往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比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现在的人来读就不好懂。清王筠的《文字蒙求》也还是不易读。现代人顾雄藻的《字辨》,曾经风行好久,但毕竟是解放前的东西,已不适合今用。解放后,纠正错别字以及讲文字学常识方面的书也出了一些,而且也各有其价值,但同时也各有其局限性。比如,左安民写的《汉字例话》,写得不错,但总共讲了510个字,太少。叶子雄、陈晨写的《文字》,讲了一些文字学常识,附录分析了六百多个易读错写错的宇,虽说讲得较好,但仍觉数量太少,其他一些专讲纠正错别字的小册子,收字虽较多,分析又往往太简单。因此,以普及实用为主,兼顾理论与提高的汉字辨析性著作,还有出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群经音辨》(以下简称《音辨》)收录了1124个异读字,是我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这些多音多义字,发展到现代汉语,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将《音辨》与《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比较,发现中古音发展到现代汉语异读字的变化原因主要有:1.入声韵尾与入声的消亡;2.韵的合并;3.全浊声母的清化;4.浊上变去;5.旧的语法作用的消失;6.旧词义的消失。《音辨》对汉语单字音变构词的研究作了相对完备的疏理工作,通过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对比研究,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音变构词现象从中古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北宋中期,王安石以无畏的气魄和顽强的毅力坚持变法斗争。为了给变法奠定理论基础,他向司马光和程颢、程颐的反动理学展开了毫不妥协的进攻。当时政治思想战线上的斗争触及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文字学方面的斗争也是极其激烈的。文字学上的斗争,集中表现在王安石的《字说》和杨时的《字说辨》的对立上。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考察这一斗争的实质,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老师,这一句话里有错别字。‘分辩’的那个‘辩’应是辨别的‘辨’。”在学习《白杨》(部编小语九册)时,一位学生指着“‘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一句中的“辩”字问我。她还例举前面学过的第三课《海上日出》中“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一句中就是这个“辨”字。她这么一说,有些学生也象发现新大陆似的随声应和着。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学习好习惯。接着就把这组词用色笔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读原句——自己思考——查字典——回到原文中去讨论比较。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辩’和‘辨’到底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学生都想寻找到答案。一  相似文献   

9.
上海师大教师袁绣声同志主编的《语音文字规范化系列训练》已于1989年年底由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对加强语文基本训练,防止产生常识性差错,促进语文规范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人刘淇所著的《助字辨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著,在古代汉语虚词研究史上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因而备受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成果丰硕。本文试从研究内容的角度,从七个方面对此进行梳理和综述,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今版屈原《离骚》一诗中之两“替”字,于韵不叶,于义不通,都应当是“”字,属形近而误。“”与“谮言莫入”之“谮”通假。复“替”为“”,原诗在音韵、语义、语法、逻辑诸方面就都妥贴了。  相似文献   

12.
<辞源>(修订本)、<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挠"的标音有失误.文章先指出三部字、词典的错误所在,其次从<广韵><集韵>出发,根据古文献中的音义材料论证判断三部字、词典标音失误的依据,并逐项提出参考性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3.
论《助字辨略》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助字辨略》是一部训诂专,这基于四点理由:一、研究对象是虚字的意义;二、运用的方法是训诂学上常用的;三、对书中的部分虚字分了类,但分类只是刘淇释义的一种方式;四、对涉及到的语法、修辞现象仅从意义的角度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4.
《助字辨略》是一部训诂专著 ,这基于四点理由 :一、研究对象是虚字的意义 ;二、运用的方法是训诂学上常用的 ;三、对书中的部分虚字分了类 ,但分类只是刘淇释义的一种方式 ;四、对涉及到的语法、修辞现象仅从意义的角度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5.
修订本重排版《辞源》在注音释义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若干问题。论文以邑部字为例,从五个方面梳理了其在注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以期有助于《辞源》的再次修订和更好地发挥《辞源》作为工具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修订本重排版《辞源》在注音释义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不足。以辵部字为例,从五个方面梳理并分析其在注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辞源》的再次修订,使其更好地发挥工具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宋琴 《现代语文》2007,(9):0-11
《文心雕龙》从第一篇《原道》到第五篇《辨骚》都是讲“文之枢纽”。刘勰“辨骚”之辨应有三方面的意思:其一,刘勰以班固对《骚》的非议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故“辨”有辨别、辩解的意思。其二,“辨”又有“分”的意恩,是分《骚》与《风》、《雅》等经典的异同。其三,辨即变,也就是《序志》里说的“变乎骚”。  相似文献   

19.
先看下面字词的注音(注意带点的字):①期①qī②jī(《新华字典》1990年重排本,第359页)②从容不迫 cōngróngbùbò(《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3版,第113页)③心潮澎湃 xīncháopēngpài(同上,第680页)汹涌澎湃 xiōngyǒngpēngpài(同上,第695页)  相似文献   

20.
对刘向《新序·叶公好龙》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纹以写龙”的三个“以”字的注释,历来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前二个“以”作“用”解释,“钩”、“凿”都是木工工具,故“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就是“以钩写龙,以凿写龙”,释为“用钩雕龙,用凿刻龙”。而第三个“以”字相当“于”,释成“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