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槀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这首著名的乐府古辞中的“大刀头”和与之相关的“刀头,”“刀环”等词,各大辞书均有解释,但我感到所释是值得商榷的。现以修订本《辞源》为例,试加探讨。  相似文献   

2.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见一个农夫扛着锄头从田间走过,便故意问身边的大臣:“那是个什么人?”大臣回答:“那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夫’字,该怎么写呢?”大臣答:“‘夫’字:两横,左一竖撇,右一捺,即成。轿夫、孔夫子、夫妻、匹夫的‘夫’字,也是这样写的。”乾隆听了,摇着头说:“不对,不对!农夫是刨土之人,故先写‘土’字,下面再加一个‘人’字;轿夫是扛竿之人,故应先写‘人’字,再在他的头上加两根竹竿;孔夫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天’字出头便是;夫妻是二人,故应先写‘二’字,再写‘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应先写‘大’字,再加‘一…  相似文献   

3.
汉字创造的语法修辞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也是汉字的“构字方法”;汉语语法先积淀于“字”,再显现于“句”;汉语先有语法,再有字法,后有句法;汉字还以言语的修辞法为创造方法,这是中华成为“诗的国度”之基因;汉字的创造积淀了“语法”与“修辞”的系统逻辑。  相似文献   

4.
一 、 阅 读 下 面 一 首 诗 , 然 后回 答 问 题 。 送 别 王 维 下 马 饮 君 酒 , 问 君 何 所 之 ? 君 言 不 得 意 , 归 卧 南 山 陲 。 但 去 莫 复 问 , 白 云 无 尽 时 。 1.下 马 饮 君 酒 一 句 中 的 “ 饮 ”是 什 么 用 法 ? 如 何 解 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 何 理 解 “ 君 言 不 得 意 ”中 的 “ 不 得 意 ” 三 个 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但 去 莫 复 问 , 白 云 无 尽时 ” 两 句 表 达 了 诗 人 怎 样 的 思 想感 情 ? 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5.
相传一日乾隆皇帝下江南,见一农夫荷锄而过,即问左右道:“这是何人?”随侍其侧的文华殿大学士和坤抢前一步答道:“是个农夫。”乾隆又问:“这农夫的‘夫’字怎写?”和坤微微一怔,不知皇上此问何意,但他一时也不及细想,随即答曰:“农夫之‘夫’,即两横一撇一捺,与轿夫的夫,孔夫子的夫,夫妻的夫和匹夫的夫同一写法。”乾隆听罢大摇其头,说:“你身为宰相,如何连一个‘夫’字都不能解?”和坤向以善解圣意自诩,此时见龙颜不悦,却又不知如何作答,不由得汗如雨下,惶恐不已。乾隆见其一脸窘相,便不再为难他。转脸道:“刘墉,你来说说看,农夫的‘夫’…  相似文献   

6.
王玮 《陕西教育》2000,(6):33-33
三、字理识字教学的程序 1、析形求义 (1)象形字的教学。象形字的教学应根据字的构造特点来进行,即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形到字形(楷书形体)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如“山” 字教学,先出示“山”的甲骨文形体“?”,像山脉形;再讲解由“?”到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的中小学诗词教学课堂上,语文老师多是抱定“先释字词再释句,最后一项是主题”的模式不放,此种“译诗”教学听得多了,不免有些担心:1.作诗,并不能一字一字积成句,一句一句积成诗,实是先有了诗才有句,先有句才有字。‘先释字词再释句”,无异于对古诗的肢解,“这字好,这句子好……”如此学生最多了解了些作诗的技巧,但永远读不到诗的最高境界,一首诗就减了价值;2.诗有“情感和语言的浓缩”之说,把“大漠孤烟直”翻译成“广大的沙漠上一缕孤烟直冲云霄’没错,但诗  相似文献   

8.
谐音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一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必然要深深地打上某一文化的印记。谐音语言现象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与一定的民俗文化息息相连。中国的节日文化中,许多家庭过年时都将“福”字倒贴,谐音“福到了”;“福”字倒贴在门上,谐音“福到家门”;“福”字倒贴在炕头儿,谐音“福到炕头”;过年煮饺子时饺子煮开了口儿,一般都不说饺子“破了”,而叫“挣了”,谐音“增了”;过年一般都要吃鱼,谐音“年年有余”;过年一般都要吃年糕,谐音“年年高”;过年做的饭菜一般都要有剩余,谐音“富裕”,剩菜谐音“生财”……中国的礼俗文化中,馈送别人礼物时…  相似文献   

9.
    
古文字的“山”写成或,画的是山峰的形状。这里画了三座山峰,以后我们还会看到古文字中画出的手和脚,都只有三个指头。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三可以代表很多。所以,我们知道“山”最初的意思是“很大的山”。用“山”作偏旁的字,大多数都有“高”的意思,不信你翻开字典查一查。还有一部分是山的名字,如崂(láo)山、嵩(sōn)山等。另外还有少量字词,如崎岖(qíqū),指山路不平很难走。所有这些意思都和山有关。以后我们遇到“山”旁的字,可以先联系前后的句子猜猜它的意思,再查字典看看猜得对不对。这样,就会记得很牢。字形演变线索:山@刘凌…  相似文献   

10.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诗题“望岳”,是未登上泰山时望山而咏,这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全诗洋溢着诗人的青春气息,表现出诗人的远大胸怀。诗魂是一“望”字。诗贵含蓄,此诗句句写“望”,而句句未出现一个“望”字。望岳由远而近,从朝到暮。首句中“岱”是泰山的别名。“宗”,长也,  相似文献   

11.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怀友思归之作。诗人用清新流丽的语言倾吐曲折细腻的心曲,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等成语就出于此诗,表达夫妻或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2.
现行省编高中二册语文选了《促织》一文。文中写到成名幼子投井后,有这样一句话:“日将暮,取儿藁葬”。“藁葬”一词,课本注释为“用草席裹尸埋葬。”我查阅辞书,觉得此解有商榷之处。“藁”亦作“槁”。《辞海》有“藁葬”条:“‘藁葬’”言草草安葬也。后汉书马援传:“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  相似文献   

1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内人”,通常指自己的妻子。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  相似文献   

14.
谐音与修辞     
“要向前看,不要向钱着。”“干部干部,先干一步。”“百姓百姓,一百样信。”这些群众中口头流行的话说来琅琅上口,诙谐幽默,究其原因,是谐音产生的表达效果。其中“前”与“钱”、“部”与“步”、“姓”与“信”构成谐音。谐音即指字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语言现象,也指同形同音的字和词的异义现象。谐音是一种很活跃的语言现象,其应用很广,不仅运用于语言文字中,就是一些事物乃至社会生活习俗也与其有关。先从民俗来看,谐音常被用来委婉曲折地表达祈求赐福的愿望,比如有些地方送结婚礼  相似文献   

15.
1.阅谈下面一,店诗,然后回菩问厄。晚.江睛奋友人韩琼晚日低绮健,晴山远画渭。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l)这首诗中的“青”字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说说“青”字的妙处。(2)这首诗末句不说“正是望乡时”,偏说“不是望乡时”,你如何  相似文献   

16.
(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1小题第⑤句是这样的: “长者虽有恨,役夫敢申恨”这句诗出自杜甫的《兵车行》。但第一句中加点的“恨”字明显错了。查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应为“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  相似文献   

17.
爆笑超市     
千千 《小学生时代》2022,(10):32-33
<正>现象科学课上,老师问学生们:“在日食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现象?”小夫说:“大家一窝蜂地跑出去观赏!”用途天天在学认字,妈妈指着树木的“木”字问:“这个字你还记得吗?”天天摇摇头。妈妈指着一个小板凳继续引导:“你看这个小板凳是什么做的?”天天挠挠头,说:“屁股坐的。”  相似文献   

18.
骄官惹怒舟上客一日,蒲松龄乘船外出,同舟还有一官、一木匠、一农夫。官自恃有才,提出要同船人一起对诗,对不上来者替大家付船钱。官抢先吟出诗一首:“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绫缎纱。若非朝廷官宦家,谁人能穿绫缎纱?”木匠不以为然,张口吟道:“三字同头庙廊库,三字同旁檩椽柱。如果要修庙廊库,怎能离了檩椽柱?”船夫  相似文献   

19.
名句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 ,所谓“诗眼”和“文眼” ,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洋洋五百言 ,诗眼却在“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 ,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 ,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 ,“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 ,有“画不点苔 ,山无生气”的说法。《南田论画》还把“画眼”比喻为人的眼睛 :“譬之人 ,有眼通体皆灵 ,究竟通体皆灵不独在眼 ,然而离眼不可也。”由于“诗眼”和“文…  相似文献   

20.
杨万里于淳熙十四年(1187)作《荆溪集序》自叙其学诗过程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本文拟就其学半山、学晚唐问题作些粗浅探索: 第一章 一、浅谈杨万里学习王安石的问题 杨万里喜爱王安石诗。他在《读诗》一诗中说:“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