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例] 这是湖北石首市实验小学的一节自然科学课。“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提出后,老师让学生用口吹一吹、用书本煽—煽,让学生跑一跑,来感受人为的风;用冷热空气对流试验箱来模拟风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各地自然气温的差别,来认识自然界的风形成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空气流动形成风,风是流  相似文献   

2.
风雨、雷电、日食、月食、雾、露、霜、虹等自然现象,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把这些自然现象用人工的办法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道风景。a.风。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扇扇子能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空气的振动也可得到阵风。用一个一次性塑料口杯,用透明薄膜把杯口封起来,在杯底打一小孔,然后,让小孔对准点燃的蜡烛,用指头弹动薄膜,薄膜振动带动空气振动,形成气流,产生风,可“吹”熄燃着的蜡烛。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风的形成,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空气这种介质可传声。b.雷电。当带正负电荷…  相似文献   

3.
《流动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空气”单元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和了解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风有大小,冷暖之分等。其中,画风流动的轨迹是教学的难点。由于“空气”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因此,尽管教材安排了花露水香味的扩散和烟的飘散来让学生了解风流动的轨迹,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发现仅借助课堂上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4.
在《风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中,教材是用“风的形成实验箱”进行实验的。实验中,用蜡烛作热源,目的是形成温差,让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实验效果不够理想,而且有的学校没有这一实验仪器。为此,笔者经过反复实验,对风的形成实验方法作以下改进。 1.在桌上点燃一支蜡烛,让学生亲眼  相似文献   

5.
用什么实验装置验证“蜡烛燃烧发出的热 量使空气流动成风”呢?我在教学中发现,蜡烛 燃烧发出的热量很小,因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 很微弱。教材中用纸蛇来检测这种风,并要使 纸蛇转动起来,实在有些勉为其难。首先,用厚 重一些的纸剪成的纸蛇,风力不易吹动;用轻软 一些的纸剪成的纸蛇,放到蜡烛火焰上方,纸蛇 可能会立即变形。其次,在实验时,让纸蛇远离  相似文献   

6.
在河北省现行教材中,关于《风的形成》实验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风的形成实验箱”(如图1)。在实验箱中,用蜡烛作热源,目的是形成温差,让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原因是:1.实验操作不够方便;2.用蜡烛作热源,热量不够,温差太小,蚊香烟的流动路线很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上《流动的空气》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并展开教学的:一、猜谜导入师:咱们来猜个谜语,“看不见来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呼啸。”打一自然现象。生:是风。师:对,是风。哎,同学们,什么是风呢?(学生都说了自己对“什么是风”的解释。)师:自然界中有哪些现象告诉我们有风的?学生回答自然界中风的不同表现。师:那么到底什么是风呢?请自学书本第17页,学好后请站起来说说。(课上到这里,学生的兴趣一下子似乎进入了低谷,打开书本都有些无奈和不情愿,我好焦急。)二、游戏师(试图改善一下课堂气氛):下面让咱们来做个小游…  相似文献   

8.
“空气的流动”是人教版小学自然课中《大气流动成风》一课的前一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往往习惯于指导学生做一些规定的实验(如:用一个罐子罩在蜡烛上,然后用小纸条去接近罐子的上方和下面)通过观察,发现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的现象,并概括出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这样的教学活动,总令人感到欠缺些什么。新课标中强调:在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一、做一个纸蛇在课前,我指导学生每人做一个纸蛇(把一张纸从四周往中心剪出…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学《风》一课(人教版六年制九册6课)时,先让学生弄清什么是风。刮风是学生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究竟风是什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在他们的头脑里却并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让学生经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获得认识,这些活动,意在诱导他们积极投入自行探索知识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提问学生刮风时有什么现象?学生能根据平时刮风的经历,说刮风时树枝摇摆,地面的树叶会被风刮跑,人迎风走路会感到费力……这些现象都是认识风的本质的感性基础。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你看到旗子在风中飘动,烟柱被风吹得倾斜、树叶被风刮跑,你也能感到风的吹拂和力量,可是你能看得见风吗?学生答不能看见。在我们周围,什么物体是看不见的?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  相似文献   

10.
当空气被太阳烤热后,这部分热空气就变轻了,一直向上升去,它原来占着的地方就空了下来,这时,没有变热的空气连忙跑来占领。这一升一跑,空气就流动起来,形成了风。风可把很远地方的热量和水蒸气移到本地来,改变这里的温度和降水,改变天气状况,造福于人类。在古代,人们就利用风吹动风车来磨面,带动水车灌溉庄稼。现在,人们利用风来发电,为人类服务。但也有许多怪风,给人类带来了危害。第一怪风,要数焚风。世界上不少地方,尤其是山区,都可见到它。焚风在冬季可以使积雪在很短时间里融化,造成雪崩。在干燥季节里能把树叶、杂…  相似文献   

11.
《风》一课 (小学自然第七册第六课 )的教学要求是在前面学过的《大气压力》《热空气》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本课是“空气”这一单元的重点 ,而“风的成因”自然成了本课的重点。由于“风”看不见 ,摸不着 ,风的形成又与冷热空气、压力大小有关 ,这些知识比较抽象 ,所以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是本课的难点。本节课的总体设想 ,采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操作 ,以奇诱趣 ,使学生心脑入境。一、以疑导学 ,以疑促学“以疑导学”是切实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多变的风三月和煦的春风,夏天狂暴的台风和龙卷风,冬天的西北风,这些风是从哪里来的呢?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风是空气对流的表现。太阳的热量使空气产生运动,从而形成风。在热带地区,太阳  相似文献   

13.
风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幼儿操作、探索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2、让幼儿具体感知风,并让他们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  相似文献   

14.
圆圆的空气     
让小朋友通过吹气球的游戏,感受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流动起来会形成风。了解空气的作用和重要性,知道动植物生存离不开空气。  相似文献   

15.
自然第三册《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要指导学生认识风是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解决这一问题是利用“风的成因实验箱”来进行的。这个实验是利用在箱内燃烧蜡烛把箱内空气加热,造成箱内外空气的温差,使空气在小范围内流动起来。通过点燃蜡烛前后的对比实验,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正是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  相似文献   

16.
一、说教材 《流动的空气》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属于一节观察实验课,它和《了解空气》、《被压缩的空气》、《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共同组成了“空气”这一单元。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用简要的文字介绍了风是什么,什么是微风和大风,从而也引出了研究风的话题。接着,通过香味在教室里传播的实验, 使学生感知香味是由教室里的空气从瓶子里传到每个同学的鼻子里的, 这就为后面研究空气的流动作了铺垫。然后学生借助观察香的烟的飘散轨迹, 观察教室里空气的流动情况, 进而感知风在教室里的运动情况, 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中的海陆风的形成,历来是教学难点。因为海陆风的形成难以在实验里进行模拟直观演示。由于农村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他们和高山、河流、动植物等有广泛的接触,能从中获得一些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这就是他们认识自然事物的有利条件。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一方面借助风的形成炉灶实验,使学生直观得到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的启示;另一方面,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冷热不同的环境,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空气总是不停地循环流动,而风就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在室内,就算我们感觉不到风,其实空气仍然在缓慢地流动。不信的话,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气流探测器来测试一下。为了增加观赏性,不妨把气流探测器做成"行者风扇"的模样。一、制作材料塑料细管一根,卡纸一张,彩色橡皮泥一盒,塑料盖一个,大头针、铁钉各一枚,铅笔头一个,水彩笔、锥子、剪刀等。  相似文献   

19.
多变的风 三月和煦的春风,夏天狂暴的台风和龙卷风,冬天的西北风,这些风是从哪里来的呢?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风是空气对流的表现。太阳的热量使空气产生运动,从而形成风。在热带地区,太阳的照射使气温升高,高温的空气变轻上升,其他地区的空气就往热带地区运动,以弥补这里空气上升时产生的空缺,这样,风就朝热带地区移动。  相似文献   

20.
第一例:从纸质的“空气流动演示箱”到“风的形成演示器” 在探究《风的形成》一课中,我们研制出新的教具和学具,成功地揭示了风的成因,捕捉住了蜡烛燃烧发出的热量使空气流动而形成的微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