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要重点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要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本文立足“线上线下+导学互动”的教学思维模式,以高校公共体育排球教学为例,运用文献、教学实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基于导学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将导学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对学生运动动机、技能学习、课余锻炼、体育关注度四个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王忠波 《精武》2012,(33):44-45
兴趣,是指人们对事物喜好和关切的情绪,主要表现为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改变,高等院校中对学生德、智、体、兵全面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排球教学作为体育运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程,如何培养学生对排球学习的兴趣已经成为了大学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一课。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大学生对排球兴趣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其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对学生排球的兴趣培养。  相似文献   

3.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排球运动是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中较为重要的运动项目,深受学生喜爱,然而传统的排球教学由于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导致排球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低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旨在提高排球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游蕴琦 《体育世界》2013,(4):117-118
排球教学比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排球课的兴趣,首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学生对排球课的认识;通过抽样调查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是让学生从排球教学比赛中体验到参加排球运动的乐趣,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各项技术的需求和积极性,最终达到锻炼身体、促进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更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学者们为了响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在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模式,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能力本位思想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青睐。目的在于探究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否像其它学者研究的可以应用到任何一门学科中,同样也可以应用到排球专选课教学中去。进一步探析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思想下教学模式可以取得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身体素质、排球基本技术)如何并加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其它同行对排球课程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行理性构思,设计"合作探究"体育教学模式,并在高校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合作探究"体育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排球垫球技术水平,调动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动力调节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程是教育任务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很多学生由于长期在课堂中学习,并且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逐渐对体育活动产生了抗拒心理。在国家不断倡导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情境教学模式成为教学中的主要运用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体育教育中的排球教学方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对高校在排球课堂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体育游戏具有普及性、目的性、竞争性、娱乐性等特点,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转移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等作用。从体育游戏本身的特点及作用,分析研究体育游戏与排球教学的内在联系,总结了排球教学中具有影响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用现代体育科学教育有关理论对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分析 ,认为 :中专体育教学要以发展学生身心为目的 ,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创新教学模式 ,选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评价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终身体育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以适应中专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进行全面阐述。提出了体育课应以快乐体育教学为主,充分地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摆脱传统的体育课模式,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体育教学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从培养目标出发,体育教学专业的学生今后工作性质是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学生学习完体育专业应会示范、会讲斛,会组织教学、会纠正错误,会组织竞赛裁判工作,这都是一个体育教师所必备的基本功。因此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智能性教师的方向,为此笔者在排球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教学能力进行了探索,以寻求一种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进行全面阐述。提出了体育课应以快乐体育教学为主,充分地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摆脱传统的体育课模式,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体育教学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查阅和访谈,对高校排球运动的开展及学生排球兴趣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高校排球教学存在教学模式滞后、后备人才断层、各种排球活动减少以及缺乏推动学生排球兴趣的氛围等问题,指出高校排球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校内排球的推广,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以实现高校排球运动的普及和深入发展为目的,并提出了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训练网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雯 《新体育》2023,(2):11-13
高校网络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还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专业的体育知识教育,有着切实的推广发展意义。为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网络体育教学的发展为切入点,分析了高校网络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意义,提出了高校网络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方式,旨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依据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新要求与我国基础教育未来体育师资素质需求,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为对象,从研究型教学概念入手,探讨了体育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排球普修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小群体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以某高校排球选项班的30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其实施小群体教学模式实验。结果与结论小群体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大学生排球技术水平的掌握和提高;有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排球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动力,“教学未见情趣,必不乐学。”培养学生对排球课的兴趣,是上好排球课的前提。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1 进行入学动机教育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排球课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由于体育系科招生侧重文化课,技术课成绩逐渐下降,排球基础更差。如对90级、91级两个男生班共41人的调查,受过排球训练的4人,接触过排球的10人,其余24人根本没有接触过此项活动,个别还是第一次见到排球。另有部分学生是为其他目的报考体育的。所以,教师必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入学动机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在排球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是在遵守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体育参与性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胡鲜花 《精武》2012,(13):28-29
当前,我国的排球运动已得到广泛的发展,然而由于排球技术较难掌握的特点而未能获得广大人们的喜爱。因此,在学校体育的排球教学中应该运用种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本文通过对理论、游戏、竞赛、师生互动关系、脚踢球和音乐等方面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从而了解到这些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排球教学方法是影响排球运动开展的重要因素,排球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逆向思维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合理运用,对促进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动作技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逆向思维教学法是在遵守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用全新的视角对高校排球教学过程加以探索,希望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引导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推动排球教学向着休闲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