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做老师     
最近,我认识了一位特殊的新朋友,是我孩子班上的来自深圳大学的实习老师——梁佩敏。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白化症患者。女儿班上的孩子们都很喜欢她。也因为女儿对她的喜爱,我和小梁老师有过一些接触。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我有幸拜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24时计时法》一课,其中有一段教学过程引起了本人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思考。而引起我思考的根源则是——黄老师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成功的“无事生非”者。部分过程简要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文小星 《双语学习》2007,(11M):186-187
李白的诗广为传诵,也被国内外学者翻译成英文,本文挑选其中6种译文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学生给我鼓励。记得我第一次上讲台,给学生讲授茅盾的《白杨礼赞》。虽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查找资料,研读课文,设计教法,对学生可能提的问题进行通盘考虑。但一上讲台,还是非常紧张,语无伦次,一节课下来,大汗淋漓,浑身酸软,几乎虚脱。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们反映上得不错,听得还懂,尤其是普通话让学生们觉得新鲜,此时我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放了下来。  相似文献   

5.
学生给我鼓励。记得我第一次上讲台,给学生讲授茅盾的《白杨礼赞》。虽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查找资料,研读课文,设计教法,对学生可能提的问题进行通盘考虑。但一上讲台,还是非常紧张,语无伦次,一节课下来,大汗淋漓,浑身酸软,几乎虚脱。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们反映上得不错,听得还懂,尤其是普通话让学生们觉得新鲜,此时我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放了下来。  相似文献   

6.
女儿所在的学校每月都要举办才艺展示活动。带着精心准备的故事《小壁虎借尾巴》,女儿也要上场了。那天早上,我还给她鼓气:“一定要好好表现。”女儿信心满满地直点头。  相似文献   

7.
读诗,重在把握“诗家语”,从语境进入诗境。解释李白《静夜思》,存在“卧床”说与“井床”说之争,从语境看,两皆“于说有据”,无妨并存。从诗境看,“井床”说比“卧床”说“于义为长”,更具有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8.
近期,有幸拜读了辽宁凤城市东方红小学王坤老师的《我对“明月”的理解》(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2000年第8期)这篇文章。王坤老师认为《静夜思》此诗第一句中的“明月”的“明”是动词,作“闪耀”或“映射”讲。与“月”不是构成偏正关系而是和“月光”构成动宾关系,从而确定全诗的节奏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王老师的这番独特的见解,笔者颇有异议。  相似文献   

9.
    
蒋岭  李毅 《小学生》2006,(4):20-21
[读一读]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6、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相似文献   

10.
李云 《教育文汇》2012,(6):33-33
女儿卯卯已经7岁了。在学校里,我虽然是她的老师,但在有些方面,她却用稚嫩的儿童思维启迪着我,影响着我。  相似文献   

11.
黄发林是我高中语文老师,他讲 不敢这么胆大妄为了。”我小心翼翼课喜欢发表一些奇谈怪论。上高中学 地问:“照这么说,编课本的人很势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 利啰?”黄老师笑一笑说:“从这一月色》,黄老师说,原文在描写荷花 点来看,那些专家就是一帮势利小的时候,有一句“又像刚出浴的美 人。”人”,编进课本时被删掉了。我们好 黄老师的奇谈怪论,让我们长了奇地问,为什么要删掉呢?黄老师 许多见识,更让我们懂得,应该用自说:“大概编课本的人怕同学们读了 己的眼光去看事物…  相似文献   

12.
母语的魅力     
许铿博 《初中生》2007,(7):84-85
我还在牙牙学语时,就接触到一首唐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静夜思》已被国内外许多翻译家译成英语,本文挑选出5种英译文.通过浅析,让学生明白,理解是典籍英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傅业 《惠州学院学报》2002,22(5):112-112
在《儿童看图读古诗》中 ,李白的《静夜思》诗配的图画是 :一位青年男子披衣坐在床上 ,凝望着窗外 ,明月如镜。图下写着这么一段文字说明 :“这是一首脍灸人口的游子思乡名诗。静静的夜晚 ,床前被明月的光辉照得一片清白 ,几乎使人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霜 ,仰头看看明月 ,不由得低头深深怀念遥远的家乡。”对这一解释 ,我产生了怀疑。思乡的人一定要坐在床上或者躺在床上吗 ?他不可以在室外、在河边、在山岗上望着明月思乡吗 ?哦 ,不可以 ,有个“床”字在限制着他 !“床”是什么 ?床是供人睡卧的家具 ,这是一岁小孩就知道的定义。它既可以让人…  相似文献   

15.
一、句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清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相似文献   

16.
从模糊语言的角度,浅析《静夜思》的三种英译,旨在文学的模糊性方面解读中国古诗词并探讨古诗词翻译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讨论话题     
《英语辅导》2004,(9):64-64
随着广州申办亚运会的成功,北京2008年奥运会也只有4年的时间,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家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如何通过好的途径和方式来学好英语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日子在《读者》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北大的一位校长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篇演讲稿,其中有句话真是让我思绪万千,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9.
唐诗《静夜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传颂千年的经典诗歌,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本文试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对诗歌《静夜思》的两个英译文进行比析,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杨国湘、卞庆龙二位老师在合写的文章《“床”作何解释更合理》《(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10期)认为李白《静夜思》一诗首句中的“床”应作井沿、井栏杆讲,作卧具的解释是不恰当的,并为此写下了“床”不作卧具解释的六条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