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华西都市报》以新型都市报的定位和大量贴近百姓的新闻策划,别具一格的“敲门发行”迅速走红。《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带动了成都地区其他报纸的超常规发展,也使成都这个内陆省会城市成为国内报业竞争的焦点。现在成都报界比较流行的“天花板理论”认为:成都报业已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报业的版图上,成都的报业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现在全国都市报的风头正健,而第一个把都市报办成气候的便是地处成都的华西都市报。翻开华西都市报对外宣传的宣传册,华西都市报首任总编辑席文举和现任总编辑刘为民的合影出现在宣传册的第一页,那是两人几年前在江苏考察报业时在无锡的太湖边凭湖临风时照的,同时席文举的“办报办不成市场畅销报,不如  相似文献   

3.
刘祥玖 《传媒观察》2002,(11):25-27
报业成都模式:竞争趋同 中国市场报的趋同化历程是从都市报开始的。成都既是中国都市报的发韧地,也是中国报业趋同化竞争源头。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成功开创都市报模式后,1995年8月开始,《成都商报》确定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定位,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从而引发成都报业第一轮趋同化竞争。同时也标志  相似文献   

4.
陈翔 《传媒观察》2007,(8):12-14
成都报业市场竞争在中国报业市场化转型的格局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自1995年《华西都市报》首创都市报模式以来,原本沉寂平庸的成都报业市场瞬时风云俱生,在短短一两年内,跻身中国报业竞争前沿,甚至引领中国报业竞争风向标。也正是在《华西都市报》的崛起和办报模式的带动下,成都报业市场成为中国都市报的发祥地,成都报业市场竞争代表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竞争的一面旗帜。在以都市报竞争为特色的成都传媒市场,  相似文献   

5.
赖正斌 《传媒》2006,(12):70-7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报界过了十几年的"太平日子".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报业的平静被打破,竞争的激流开始汹涌起来.一批完全市场化的报纸迅速崛起,比如名扬中原的《楚天都市报》、《大河报》,声震西北的《华商报》,称雄西南的《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横跨珠三角的《南方都市报》等,在报业市场上掀起一浪又一浪的竞争波澜.  相似文献   

6.
报业的市场化改革使报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都市生活类同质媒体的生存发展,竞争更是趋于白热化。众所周知,成都是全国报业竞争最激烈的四大城市之一,而乐山市距成都不过一小时的车程,必然成为多家省级都市报角逐的市场。目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四大都市生活报都在乐山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相似文献   

7.
张志新 《新闻三昧》2004,(11):26-28
新千年之交,《深圳商报》、《南方都市报》各出了100个版,《广州日报》出了200个版,《羊城晚报》连续7天共出了236个版。北京、南京、西安、济南、武汉等地的报纸也纷纷跟进。今年3月开始,相对比较保守的《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也由日出对开20版扩至24版,《成都晚报》也由日出四开24版至32版扩为32至40版。《南方都市报》于3月31日在广州报业市场上隆重推出了谓之“成熟2004”的最厚报纸,共有14叠,每叠16至48版不等,总计304个版,创造了国内厚报的“吉尼斯记录”。  相似文献   

8.
崔江红  蔡正鹏 《传媒》2011,(11):32-34
一度烽火连天的成都报业市场,经过近十年的"苦战",由21世纪初的"七雄争霸"演变为当今的"两军对垒"。两大报团分别以两份领军报纸《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为竞争主轴,以各自定位分别与集团主打都市报基本趋同的《天府早报》、《成都晚报》为补充,上演着成都报业市场的连连好戏。  相似文献   

9.
成都既是中国市民报发韧之地,也是中国报业趋同化竞争的源头。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成功开创市民报模式后,市场定位和办报思路一直“暧昧”的《成都商报》猛然醒悟:市场就在眼前。1995年8月开始,《成都商报》确立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定位,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从而引发成都报业第一轮趋同化竞争。《华西都市报》  相似文献   

10.
但敏  吴军 《青年记者》2005,(9):48-49
5月中旬成都三报竞相改版的热潮尚未退却,7月下旬成都报业再次传来重大消息:《天府早报》要改为下午出报。紧接着,《华西都市报》和《天府早报》连续数天出现了天府早报“全新改版”的系列广告。7月29日,《天府早报》又开始了“距本报全新改版还有6天”的倒计时。  相似文献   

11.
伍悦 《报刊之友》2010,(2):43-45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重庆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华西都市报》和《重庆时报》为代表的外地合营报业逐渐占领了重庆部分报业市场,打破了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发行的一枝独秀局面。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驱动。不在竞争中奋起,就在竞争中被淘汰。对此,我们要积极应对,不断探索和创新发行模式,确保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发行市场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报业市场继80年代初期的晚报复兴和90年代初期的扩版狂潮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兴市场经济的热潮之时,迎来了第三次快速发展时期。自1995年1月《华西都市报》在四川成都创刊开始,《燕赵都市报》、《楚天都市保》、《三秦都市报》、《大河报》、《华商报》等多家都市报应运而生。这批新兴的都市报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清新可喜的风,  相似文献   

13.
陈岚妮 《传媒》1999,(2):22-22
一张报纸的成功发行,除了报纸定位、版面质量之外,能否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以独特的发行手段占领市场同样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刚上市不久的四川《商务早报》迅速占领了成都较大份额的读者市场,其发行观念、手段颇具特色。 四川《商务早报》创刊于1998年12月18日,这张综合类新闻报纸在成都上市时面临的报业市场异常严峻。  相似文献   

14.
热点争鸣     
李鹏(华西都市报总编室主任):成都报纸的高同质化竞争,直接的原因在于利益的驱动。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刊,当年投资200万当年就盈利,从投入与产出角度看很划算,并且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这就引得一大批企业家对报业市场很看好,并通过了各种办法加入进来。进入的方式就是模仿。1997年成都商报的最早模仿成功,更加大了其他报纸和企业家对这一块报业市场的看好,先后有《蜀报》,《商务早报》等模仿《华西都市报》,走市民报的路子。其次是成都报人的创造力不够,人才都是仓促上阵,能力还达不不到一定的要求。对《华西都市报》的模仿仅仅是简单的照搬。  相似文献   

15.
成都报业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是从1995年元旦《华西都市报》的正式创刊开始的,到2000年底,刚好历经6年。其间,有两个明显的阶段。一是1995年——1997年,主要是《华西都市报》的市场办报意识与《成都晚报》的计划办报意识的竞争,这种竞争在1997年时以《华西都市报》的傲视群雄而告一段落。二是从1998年至今,《成都商报》迅速崛起,与《华西都市报》形成楚汉相争、其他报纸紧随其后的局面,这是两种市场办报意识之间的竞争。由于面对不同的竞  相似文献   

16.
阳春三月,名震全国传媒圈的成都“报业双雄”《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先后重拳出击地产业,《居周刊》、《住在成都》先后面市,加上其他陡然冒出市面的地产专业媒体,总发行量远超过100万的新面孔冲上成都市的大小报摊,这座中国目前报业竞争最激烈的城市又将上演新议论报业鏖战风云。  相似文献   

17.
蒲媛  杜江 《今传媒》2010,(7):38-40
一、问题提出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中国报业自此进入了都市报时代。发展至今,《华西都市报》在社会影响力、媒体公信力、品牌发展力等众多指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报刊业市场的中心城市确立是一个和电视业略有不同过程,广州、成都、北京、南京、上海、武汉等先后在1990年代中期成为这样的中心城市,而其中广州和成都的报刊又是市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的党报——晚报同城竞争市场格局;而以成都为中心则形成《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  相似文献   

19.
论都市报的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玮 《新闻记者》2004,(12):21-23
如果从1995年《华西都市报》的起步算起,都市报已经经历了产生、发展和繁荣的10年历程。那些领报业改革风气之先的都市报人们,开始寻求都市报在到达顶峰之后的突破。都市报面临分化的重大转折。分化既是报人们的自觉追求,也是社会借助市场之手对于都市报乃至整个报业发出的吁求。目前,以都市报为总称的报纸已经呈现迥然不同的面貌,有的属于自身的变革,比如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09,(5):7-7
据华西都市报:日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第16家媒体——成都报道社正式挂牌。成都报道社整合了目前颇受读者欢迎的《成都房产报道》与《淘周刊》,主刊《成都报道》将在之后与读者见面。成都报道社的挂牌,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针对当前媒体市场新形势又迈出的创新一步,此举将进一步发挥集团媒体的整体优势,增强集团在房地产领域的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