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后税费时代"乡村关系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税费的取消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乡村社会各政治实体之间政治关系赖以维系的税费收取链条,这种利益关系的深刻变革为乡村关系的根本变革释放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使其向着一种良性互动的民主合作型乡村关系转变。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乡政权制、人民公社制和"乡政村治"三个发展时期,每个时期的治理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内容."乡政村治"作为我国当前乡村的治理模式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但在新形势下,"乡政村治"治理仍然面临二元权力不能有效衔接、不同利益不能合理平衡和多重关系不能科学协调等现实难题.从乡村社会的实际出发,以乡村治理的现实难题为突破点,"乡政村治"的重点应放在.乡政村治"治理中的权力有效衔接、利益合理平衡与权利(力)科学明晰等治理机制的优化上.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与农村关系的制度框架下,从政府与乡村社会两个层面和"官治"与"自治"两条主线考察,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呈现出一条自治化(县政乡治)——行政化(乡政治理)——行政化与自治化并行(乡政村治)的变迁轨迹。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在当代的影响深远,以至我们改善乡村治理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脱离"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抑或半熟人社会这一历史基础及其演变,都不能不重视乡村治理单一行政化的近代特征及其教训,都不能不肯定村民自治这一具有民主价值的当代元素。  相似文献   

4.
郑茂刚 《培训与研究》2007,24(8):99-101
在国家与农村关系的制度框架下,从政府与乡村社会两个层面和"官治"与"自治"两条主线考察,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呈现出一条自治化(县政乡治)——行政化(乡政治理)——行政化与自治化并行(乡政村治)的变迁轨迹。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逻辑影响深远,以至我们改善乡村治理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脱离"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抑或半熟人社会这一历史基础及其演变,都不能不重视乡村治理单一行政化的近代特征及其教训,都不能不肯定村民自治这一具有民主价值的当代元素。  相似文献   

5.
"乡政村治"是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而产生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冲突.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二者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在其教育及社会实践方面,分别经历了曹州中学、广州省立一中、河南村治学院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教育实践。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以及每次教育实践的过程,并总结其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独特之处,力图通过这一系列的述评,展示梁漱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真实面貌,刻画出一个积极乐观、意志坚强的梁漱溟。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了建国后乡村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换,进而提出在新时期要建构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通过乡镇政权的"公共服务"重构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村民自治不是内生型的,而是由国家力量推动的结果,在这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国家力量的介入和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国家与社会在村民自治中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社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提升基层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素质,真正实现村民的"自治".因此,在村民自治面临国家与社会关系错位的实践困境这一社会背景下,运用"国家与社会"理论范式考察村民自治的发轫及其制度化历程,探讨如何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促进村民自治的顺利开展,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了"乡政村治"格局,即在乡镇建立基层政权,对本乡镇事务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在村级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对本村事务行使自治权。农村治理结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应以"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为原则,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城中村社区的治理秉承“乡政村治”的规则,不过这种“村治”呈现出与社区集体经济高度粘合的特征,但是在“撤制”后,城中村被纳入城市范围,城中村治理呈现“双轨政治”的特征。作为基层政府代表的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和作为村集体经济代表的社区经济组织实现了社区治理的权力协作和让渡,其实质是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与以村集体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分享城中村社区公共权力的治理过程,这种治理过程凸现了城中村被纳入城市后社区治理的微观逻辑。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就是个敏感的问题,它们之间仍然有着强烈的上下级命令关系,行政化还很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存在、规范性制度供给的短缺、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等。要理顺乡村关系,具体要做到:其一,加强县以上各级政府对"乡政村治"制度实施的宏观调控;其二,规范乡镇政府的指导权,逐步实现"乡政村治"制度实施的程序化;其三,改革基层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构建社会化的绩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实中的乡村关系,并没有制度设计上的乡村关系那么和谐美好,同时存在"过度行政化"倾向和"过度民主化"倾向。重构新型乡村关系,可尝试提高村庄自主治理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乡村关系的调适与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村民自治以后,乡镇同村的关系应该由传统的“命令-服从”型关系转变为与“乡政材治”模式相适应的“指导-协助”型关系,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乡村关系中行政控制或准行政控制的迹象仍然十分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行政本位思想观念的影响,村民自治制度弹性过大和乡镇干部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建立与村民自治相适应的乡村关系,必须进一步实行农村费税制度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乡村关系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广大乡村正在发生着嬗变.传统乡村存在的产业结构落后、聚落文化传承断裂、生态环境恶劣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其中乡村旅游凭借其巨大的推动力量成为传统乡村嬗变的主要动力之一.南阳唐河县新庄村成立莲海福田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关于中国农村工业污染与集体行动的一项定性研究,以Y村为分析单位,主要阐释了由工业下乡导致的环境污染及由环境污染导致的村民自发的集体行动,最后,本文在对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农村集体行动的特质及农村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相同的年代、相近的地域、统一的国家权力和官僚体制下,清代顺天府宝坻县与直隶省获鹿县两地的乡村社会治理形式浑然有别.这既反映在两地乡村组织结构的差别与乡村职役人员的构成任职上,也表现在两地乡村社会不同的治理模式与理念上,宝坻县所反映出来的是乡保制下的官绅博弈,而获鹿县所呈现出来的是乡地制下的庶民政治,体现出两地不同的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以及近代乡村社会治理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乡政村治的总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一组同心圆模型入手,对中国农村治理模式的变迁进行了回顾,阐明了“第二圈层”对于不同治理模式的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章对当代乡政村治的结构进行了“治理流程”梳理,提出了“乡村合流”现象。接下来章构建起基于“理性行动理论”的“目标一行动”分析框架,并以此对“乡村合流”成因作了剖析。最后,章采取演绎的方法构建起解释性的“科层一法人”理论,以此解释农村治理过程中的规律性现象。  相似文献   

18.
善治是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与使命。在中国政治场域下,治村精英与制度都是乡村治理中的关键要素,但实践中治村精英却总是与制度形成相互制约与掣肘的局面。然而,要达到村庄善治,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必须“和谐相处”。采用个案分析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剖析山西省L村的乡村治理实践,描述了L村如何摆脱了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的张力惯性,形成两者之间耦合。具体而言,就是在“强精英—强制度”组合下治村精英主动创设“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拓展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并依靠这一制度实现了精英向制度化权威转换,获得了村民支持,提升村庄的治理绩效。最终,L村以治村精英与制度的耦合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探讨新时期乡村基层治理诸问题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 2月 2 2日 -2 4日在武汉召开。来自民政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山大学  相似文献   

20.
《村治月刊》由“村治派”于1920年代末创办,旨在推动以农村为基本单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从“村治”逐级达到“国治”,在全国引发村治运动思潮。《村治月刊》最初吕振羽负责编辑,随后梁漱溟担任主编,并将刊物改名为《村治》半月刊。《村治月刊》的更名并非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人事变动,这背后昭示着一个社会思潮与组织演变的序列。村治思潮经历了由激进到保守的转向,其间所蕴藏的各种命题亦是1930年代知识分子群体面临传统与西方抉择时的写照。作为该刊物的组织筹办机构,村治月刊社不但是一个弘扬村治建设、挽救社会困局的组织,各种人物以一致目标交织活动于其间;而且它还是一个由多元话语形构起来的群落,“民主”“科学”“传统”等思想在其中碰撞与交锋,附丽于“村治”这一具象化又颇有深意的符号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