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是产竹大国,更是用竹大国。从石器时代人们就以竹子作为食材和制作工具的材料,周秦时期竹器就已经和当时的青铜、玉器等工艺门类并列了。但由于竹子很容易腐朽,早期竹制艺术品目前已凤毛麟角,仅散见于文献记载。关于竹刻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实物则见于战国秦汉墓葬中。南北朝以后,竹刻艺术已很发达,日本正  相似文献   

2.
流水渡 《收藏》2009,(12):155-155
因缘际会.心中一片“天真”未泯。在艺超茶舍的一个杂谈帖.竟然促成一次其乐融融,温馨和谐的藏友聚会。2009年10月30日,艺超茶社与青铜艺术版联合组织的艺超藏友金秋淮南行暨青铜精品鉴赏会如期在古城寿州寿西湖宾馆举行。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7,(6)
正有颈半两钱俗称"出头两",实际上就是"两"字的异书钱。孙仲汇、胡薇著《古钱币图解》云:"一般两字的中竖与上横不连,相连的极罕见,称有颈半两。"《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中收录了3枚"吕后五分半两·出头两",释文日:"西汉半两钱。青铜质。铸于汉高后六年至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82~公元前175年)。面文‘两'字中竖划直抵上横划。……极罕见。"清王锡棨《泉货汇考》也收录1枚传形有颈半两,但是未加  相似文献   

4.
愚木 《收藏》2008,(2):134-135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奇右收藏的记载。奇石收藏从隋唐开始逐渐形成潮流,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爱石、玩石、藏石已蔚然成风,并形成了以大书法家米芾慨括的“瘦、漏、透、皱”的传统赏石审美标准,同时还出现了有奖赏石的专著,如《云林石谱》和《天清禄集》等。明清两代,奇峰异石成为装点园林和点缀厅堂的材料被大量采集,可谓无园不石,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5,(5):14
此件青铜斝高33厘米,拄饰火纹及三角云纹,颈部饰三角纹,内填云雷纹。下方作折角兽面纹带,兽面两目浑圆突出,鼻准线起棱,腹部光素,三足上有凹陷的沟槽。此器流传有绪,为卢芹斋(C.T.Loo)旧藏,菲利普斯(Dr.A.F.Philips)递藏。见诸梅原末治《欧美搜储支  相似文献   

6.
程义 《收藏》2014,(5):58-65
中国是产竹大国,更是用竹大国,在使用竹子的过程中,国人对竹子逐渐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宋代文豪苏轼更是宣称自己"不可一日无此君"。关于竹刻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实物则见于战国秦汉墓葬中。南北朝以后竹刻艺术已很发达了,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竹雕"尺八"就是明证。至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嘉定朱松邻将竹刻工艺施之于文房用具,开辟了竹刻艺术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柏光 《收藏界》2012,(10):80-81
元代货币史是中国古代货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典籍和资料的散佚和缺失,使得今天的人们无法从现存的元代典籍中窥见元代货币史的全貌。在《元史》中关于青铜货币铸造之事,仅涉猎了寥寥数语,却也透露出了元代青铜铸币的点滴情形,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元代青铜铸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树浪 《收藏》2012,(1):38-45
青铜时代是中国龙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享有使用青铜特权的王室贵族,将龙纹铸造在青铜器皿的表面。增添了器物的装饰效果,也体现了使用者的威严和权力。青铜器从商周的繁荣时期到秦汉的颓败时期,各式各样的龙纹也一直随着青铜器的发展而演变。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7,(11)
正9月25日,由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主办,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自贸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新丝路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收藏》杂志社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文物数字化开发与应用专家研讨会,在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盛大召开。一场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契机,结合全球化专业背景的文物数字化创新由此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1,(10):136-136
2011年6月22日,为了弘扬中华艺术,支持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收藏家吕系学将多年来辛勤集藏的名家书画珍品《签名藏卷》《书画藏卷》《寿星藏卷》《龙聚龙年》和单幅书画100幅(书、画各50幅),无偿捐赠给马鞍山市人民政府。马鞍山市政府为其举办了吕系学先生"当代名家书画珍品"捐赠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11.
正夏朝,以中原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文化和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分别成为东亚地区青铜文明的两个发展中心,代表当时青铜铸造业的最高成就,而随后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代和以"礼"治天下的西周,更是将青铜器推到了最高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崩乐坏",青铜器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但仍有精美之器不断问世,向世人展示当时的智慧和辉煌。秦汉时期中国迈入铁器时代,青铜器的地位和铸造技术整体衰落,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  相似文献   

12.
《收藏界》2006,(2)
编辑先生:贵刊2005年第5期122页《汉青铜笔搁现南通》一文,称发现了我国“存世最早的青铜文具”。我觉得此文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此品不制于汉代而制于五代;二、是铜瓦不是铜笔搁。早年我见清冯云鹏、冯云鹓合著的《金石索》介绍过此种铜瓦。著者考证不是汉代而是五代十国中南汉的制品。公元904年,  相似文献   

13.
祝中熹 《收藏》2009,(4):92-96
《左传&;#183;成公十三年》刘子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引领社会进步的青铜制作,集中体现了上述理念。青铜被大量用来制作礼器,礼器的首要功能是用于祭祀。祭祀的灵魂是人与神之间意念的沟通,这种崇高神圣的精神活动,需要通过庄严的仪式化和物象化来完成,用青铜铸造兵器,更在礼器制作之前即已盛行。早期的武器同时也是人们谋生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2002年5月19日发行《隋·鎏金铜佛像》普资片,直至7月底才在北京中国集邮总公司露面。笔者为了弄明白其来龙去脉,在《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353页)一书上查到了其踪迹,它被称为鎏金弥佛像:  相似文献   

15.
杨新民 《健身科学》2013,(12):70-71
应读者要求.本刊将连续刊藏《养生三记》作者答读者问,本次刊藏的答读者问。墨经作者修改,已经收入第三版《养生三记》的版本,请注意牧读。  相似文献   

16.
曾侯乙尊盘     
《收藏》2007,(10):5-5
曾侯乙尊盘是战国早期青铜冰酒器。原器尊通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约9公斤,盘通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重约19.2公斤,1978年于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尊盘自出土之日伊始,文博专家和铸造专家便断言,在所有先秦青铜艺术品中,若以工艺先进复杂,铸作精湛,装饰瑰丽而言,当首推曾侯乙尊盘。  相似文献   

17.
《集邮博览》2010,(1):43-43
《集邮博览》杂志推出的系列"藏刊票"之一《雄风万里》2010年1月1日与读者见面。"藏刊票"为"虎"年生肖系列,共12枚,每月一枚。原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月20日,陕西演艺集团杂技艺术团有限公司一行42人应台湾中华道统慈惠协会邀请赴台演出《长安百戏》,这台剧目由杂技团精品杂技剧目《汉唐百戏》和《大唐宫廷乐舞》中优秀节目拼合而成,以秦汉唐历史为背景,突出陕西地方特色,让台湾观众耳目一新,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太极"?我查阅了一些经典专著如《辞源》《辞海》《大词典》《拳械录》《人名辞典》和几位名家专著。"太极",实为某些战国时期,以至秦汉以来儒道学者们朴素辩证法的观点。简单说,"太极",乃"最原始的混沌之气其"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李文 《集邮博览》2012,(3):37-37
2012年1月3日。2012年第1期《集邮博览》杂志如期而至,杂志社赠送的《壬辰年》明信片上,汉代瓦当一一青龙的神姿顿时令笔者眼前一亮:简直是太巧了,和陕西省咸阳市邮政局曾经启用的“秦汉瓦当·四神青龙”风景日戳图案一模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