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钓鱼去     
唐朝诗人胡令能写过一首诗叫《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可见,在古代就有孩子喜欢钓鱼了。或许在一般人看来,垂钓这项活动主要是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和闲暇时光,调节紧张的神经和修身养性。然而,我的老公却经常带我们的女儿去钓鱼。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诗的解释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当过路的人要来问路时,小孩儿老远就摆手示意,不让对方走近,也不应声。他怕发出声响,把鱼吓跑不来上钩。”如果按上文的解释理解,那么,学生学完这首诗后就多少会对这位头发蓬乱、忙着学钓鱼的小孩产生一种看法:这孩子有点不懂事,没有礼貌,为了忙着学钓鱼,连路人的问话都不理不睬,未免太那个了……可是,只要我们认真地琢磨、查对一下,就觉得…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课《古诗二首》中有一首诗《小儿垂钓》。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蓬头稚子学垂  相似文献   

4.
唐诗《小儿垂钓》是一首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佳作。吟诵全诗,一个天真烂熳,专心垂钓的小孩跃然眼前。这首古诗,在结构和用词上都与现代口语有较大差异,致使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一、借助插图感知诗意1.破题。①图上画了几个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②小孩在做什么?(钓鱼)③教师讲解:“小孩”也称“小儿”,“钓鱼”也可说成“垂钓”。这首诗是写一个小孩钓鱼的事。板书课题:小儿垂钓。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一说这首诗讲些什么事,你最想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一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本诗叙写初学垂钓的稚童天真可爱,勾勒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小儿垂钓图”,尤其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小孩钓鱼时的专注,一副干正事的派头,一副行家的模样。  相似文献   

6.
咏钓鱼诗是历代诗人描写的主要题材之一,有不少诗作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蓼蓼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唐代诗人储光羲在《钓鱼湾》一诗中,把钓鱼的情趣写得有声有色:“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王维对钓鱼也情有独钟,他在《青溪》诗中写道:  相似文献   

7.
小儿垂钓     
王钢 《作文》2022,(Z1):92-93
<正>本期的主题是《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看上去很简单: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学钓鱼,有人向他问路,他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开口讲话。完了?完了。要是只看字面意思,好像没什么可写的。那么,要是展开联想呢?怎么展开联想呢?八个“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情何景,何因何果。  相似文献   

8.
徐静 《辅导员》2011,(17):18-19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前两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路人借问,小童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重在写神,在遇到"路人借问"的情况下,小儿急着"遥招手",为什么呢?因为害怕惊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一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本诗叙写初学垂钓的稚童天真可爱,勾勒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小儿垂钓图,尤其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小孩钓鱼时的专注,一副干正事的派头,一副行家的模样。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诗歌中,儿童题材的诗很少,现特摘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和清代袁枚的《所见》两首诗来对比赏读。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相似文献   

11.
这是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胡令能,唐代人,生卒年月不详。根据《唐诗纪事》、《南部新书》记载,后人知道他是莆田(在今福建)隐者,并且是个手工劳动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经别人指教和自己苦学而遂能吟咏。然不废钉铰(钉铰:一种金属零件)之业,故远近都称他“胡钉铰”,本名“令能”反不如这个雅号广为人知。他大概可以算是那时的民间诗人,不过,流传下来的诗很少,只有四首。《小儿垂钓》是作者仅存的四首诗作之一,纯用白描的手法,把一个质朴机灵的乡村钓童写得形神飞动、呼之欲出。近体诗讲究扣题。此诗首句即逐字与诗题相扣:“稚子”即“小儿”,“垂纶”即“垂钓”。“纶”为钓丝。  相似文献   

12.
刘兴 《教育艺术》2004,(2):24-24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一首抒情小诗。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关键是作者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诗中的“我”骑马游历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她”痴痴盼望着“我”的归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  相似文献   

13.
[案例]内容:古诗《小儿垂钓》讲的是一个乱蓬着头发的孩子在河边钓鱼,他看到远远的地方有人在问路,就早早摇手,原来是怕那人把鱼儿给惊跑了。(部分教学过程)师:我们再看看插图,联系“侧坐莓苔草映身”这句话,想一想,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看图,思考)生:老师,图画错了!旁边的草并没有遮在孩子身上。应该在孩子的身边再画一点儿草。生:不对,写错了,要写“身映草”才对。师:是写错了,还是画错了?还是有其他原因?请开动脑筋,分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情绪激昂)师:有没有不赞成画错了,也不赞成写…  相似文献   

14.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诗题,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写钓鱼的事。  相似文献   

15.
许多批评家都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是天真的,善良的。在现代的许多诗人中,泰戈尔更是一个“孩子天使”。他的诗正如这个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 以上是郑振铎先生说的话。《新月集》四十首是描写儿童生活的诗篇,而诗人本人又是一个“孩子天使”,这就使得他的这些诗愈发奇特,光彩照人了。  相似文献   

16.
此诗的作者是唐人胡令能,他隐居莆田时,曾梦见仙人剖开他的肚子,把一卷书放入肚中,于是他文才顿生。《小儿垂钓》是他仅存的四首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诗浩如烟海,我在长期阅读古诗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部分在描写儿童生活方面的佳作。现撷取几例加以说明。唐朝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有“蓬头”之外貌,有“侧  相似文献   

18.
顾城 (1 956 - 1 993)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朦胧派诗人。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 ,闪耀的雨滴”,他要写的是雨滴中闪现的世界 ,写那“遥远而清晰”的梦 ,写梦中的“天国”。他善于以一颗童真的心 ,展开奇谲的幻想 ,创造奇异的意象 ,隐曲地表现诗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理想 ,因此 ,他被称为“童话诗人”。在《我总觉得》这首诗中 ,诗人以孩子的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 ,透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性思考 ,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缺乏心灵沟通的遗憾与无奈 ,是一曲发人深省的理想悲歌。这首诗由三节构成 ,每一节的前三句是写“我”理想…  相似文献   

19.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七言诗是唐代胡令能所作,它以白描的手法,勾勒了小儿垂钓的画面,活现了垂钓小儿的情态,创设了幽静神秘的意境,读来美不胜收。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对古诗的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建议从三方面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0.
小儿垂钓     
新构思:1.小儿赵钱孙为治奶奶病学钓鱼。2.为钓鱼找到好位置。3.三位路人分别向小儿问路,小儿三次“相告”。4.小儿钓上大鱼治好奶奶病。“蓬头稚子学垂钓,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吓得鱼惊不应人。”一个头发散乱的小孩子,在河边学钓鱼。他叫赵钱孙。他奶奶得了病,一个郎中说药引子是一条大鱼。他爹娘又不在家,他便自己学着钓鱼。钓鱼要找好位子。他先是坐在水边,可以看见鱼又可以看见竿。他又想,离鱼这么近,鱼要是看到他不就不上钩了吗?他于是就躲到大石头后面去坐,可又想,这里鱼看不见我,可我也看不见竿和鱼,鱼上了钩也不知道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