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们在课堂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面对教师的提问。当一位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会说“你再坐下想想”:当一位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会说“谁来帮帮他”: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或者一下子不知道对还是错时,教师会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去研究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有效活动≠热闹活动 现象:在一节三年级的新授课中,教学内容是通过复习几个动物的名称来教学句型:“This is Man…”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了一些动物的图片,复习了生词,接着教师就请一些同学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评选最佳“模仿秀”。  相似文献   

3.
吴萱 《班主任》2001,(6):39-40
自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实施以来,学校体罚学生的现象确实少了。但另外一种现象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心灵的惩罚,是对学生心灵的施暴,因此,值得大家关注。“心灵施暴”’一词比起“体罚”一词来,人们对它可能会陌生得多,不过,这种现象在校园里却是普遍存在的,请看:教师对一位学习成绩较差、反应较慢的同学说:“给你讲这么多遍还不懂,怎么这么笨,转不过弯来。自己看去吧!”教师讽刺挖苦,态度粗暴。  相似文献   

4.
听一位教师教学《20以内退位减》的最后一课。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计算正确率高,但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用“破十法”来计算。在课要结束时,教师出了6道13算题,竟然6个发言的学生都用“破十法”。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这个班只有极少数人用“想加算减”的方法呢?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吗?  相似文献   

5.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众多课堂上存在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对于这些“麻雀嘴巴”,教师反感、苦恼,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乎,教师就想方设法治,采用各种措施来封堵“麻雀嘴巴”。试问“封堵”这一措施是否可取?那么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麻雀嘴巴”现象?又该如何正确认识“麻雀嘴巴”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评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塑料袋里有一些小水珠”这一现象,从而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小水珠从哪来的?”的好奇心。然后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测。]  相似文献   

7.
《教育》2009,(6):8-8
许少新在2009年第5期《教师博览》发表文章指出,学校作息的规则赋予教师和学生上课和课间休息的权利,通过共同执行来保障教学的正常秩序。“教师拖堂”和“学生迟到”都属于“违规现象”,都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然而,在这个规则的执行过程中,对违规现象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办法:教师拖堂无人管,学生迟到门外站。  相似文献   

8.
段振 《现代语文》2008,(3):56-56
不少语文教师在一起研讨时,总会谈到教学中一个共性的问题: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配合老师,师生互动少,课堂显得“沉闷”。勿庸置疑,这一现象在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对问题不愿回答或不能回答,不参与课堂教学,不与教师形成互动,造成课堂的“沉闷”。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思考:  相似文献   

9.
钟平 《河北教育》2011,(2):24-24
近日到学校调研,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临近寒假,学校各部门都在抓紧对教师一年来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考核汇总,以便在放寒假前将教师的奖励及时兑现,“让教师过一个愉快的春节”。然而在与教师进行座谈时,教师们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却是:学校该给教师的奖励兑现不及时。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大大小小的考试不断,这必然会使试卷讲评成为各类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但最近听了一些试卷讲评课感受颇多,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几种现象 现象一:上课时,教师问:“我们上节课试卷讲到哪里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14题。”教师说:“好,我们就从14题开始吧。”  相似文献   

11.
一、师生言语观念的冲突 这样的现象在教学中并不少见:(1)在学生踊跃发言之后,教师说:“下面我把答案说一下,你们记下来。”(2)教师质问学生:“为什么课本上的知识答不上去,喜欢自己编一点呢?”(3)教师之间这样的评论:“这个学生太差了,书上的话一点也用不上。”这一类现象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共同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问时,学生反问:“老师,你说什么?”当一个学生发言还没结束,旁边的学生都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要求学生评价时,多数学生往往说不出发言者说了什么。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上现象,共同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能力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做到持久、有效的倾听是有困难的。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下面类似的教学现象: 【现象再现】 现象一,课始铺垫环节,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一组题,指名学生逐题口答。每答一题,教师或问“对不对”,或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其他学生则齐声回应“对”或“是这样想的”。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三年来,在教师们中间屡屡听到这样的说法:“课改理念挺好.但是……”对于诸多的“但是”,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为在转变观念时的畏难情绪或工作疑虑,可这种现象至少表明,许多教师普遍存在一种不足,就是缺乏双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这种不足,恐怕正是不少教师感到“课改走不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错误:课堂教学中正常的现象——教师要学会宽容 案例(1):千克的认识 教师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弹簧秤上“1千克”的位置,学生无从下手,随意指了个数字。教师叫另外一个学生来指,并没有让第一个学生回座位,而是在第二个学生指对后,又随即让第一位学生指出“3千克”在哪里,在回答正确后,才让学生回座位上。  相似文献   

16.
问题-研修-实践-总结--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种成功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可分为两大类: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前者用“学历”来吸引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后者用“政策”来驱使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作为“师”和“生”往往都是为了完成任务来“教”和“学”,存在对培训效果关心不够的现象,这是培训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原则是“实效”。制定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建立培训模式都要遵循这一原则。满足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切实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应是教师培训工作的最基本任务。现任中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经验,他们…  相似文献   

17.
现象:一日,办公室里的教师边批改作业,边抱怨:“这些孩子,做的什么家庭作业,一塌糊涂。”说着说着,只听“哗啦”一声,一本作业惨遭被撕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如果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有源头活水”。“问泉哪得清如许,唯育源头活水来”。这些都告诉每一个教师,终身学习对于学生和自己的职业生涯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参加培训时用签到的方式保证人数,  相似文献   

19.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日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在抱怨:“课上我讲得够清楚了,学生也听得很明白呀,可我就是搞不懂,为什么等到来真格的时候,学生却一塌糊涂了?”问题虽然可能有点夸大,但却反映出一种现象:课堂上,教师自认为讲清了,学生也自以为听懂了,但由于某种原因,“正确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真正形成,当然更谈不上用其来解决问题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一、尊重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都…  相似文献   

2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上海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经常引用此诗句来表达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把“智如泉涌”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笔者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凡是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强的教师,他们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没有系统研究和深刻把握教材所致。他们对教材把握的程度或水平决定和影响了其课堂驾驭能力的发挥,更谈不上什么“智如泉涌”的教师专业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