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推广“先学后教”,追求“少教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学后教”是对“先教后学”的传统课堂进行结构性变革的根本举措。现代系统科学告诉我们,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先学后教”的课堂结构,从“教”与“学”双边及其相互关系上,具有“先教后学”的传统课堂所没有的特质:学生的“学”具有反思性,老师的“教”具有针对性,“教”与“学”双边具有互动性。反思性、针对性与互动性,就是“先学后教”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件宝。  相似文献   

2.
心理接轨使学生愿学,思维接轨使学生活学,方法上接轨使学生会学,从而达到“教”与“学”接轨,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广大教师历来侧重于对“教”的研究,而较少涉及对“学”的探究。其实,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与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是“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会学”和“学会”。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也将带动教师的“教”,实现教学相长。那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如何实现从“关注教”向“关注学”的转变?结合专家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教学模式。即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践行生本课堂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教师限时讲授,学生踊跃活动,真正做到减“教”增“学”。  相似文献   

5.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6.
孔凡艳 《小学语文》2011,(11):17-19
一般认为“以学定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笔者以为:“以学定教”的“学”主要指文本教学要达到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学定教”的“教”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以学定教”是在学生的“学”中来落实适合学生的“教”,因此,建构学路成了以学定教有无切实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教学。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要想我们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才更为科学,还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才更有成效。“教”和“学”就像一只鸟儿的两只翅膀,只有两只翅膀同时扇动起来了,这只鸟儿才能高飞云天。  相似文献   

8.
有效语文课堂是“教”与“学”的高度统一。只有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产生共鸣效应,才能使“教”与“学”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主体化教育关注学生成为主体如何可能及如何作为主体存在。朗西埃与列维纳斯都关注主体化教育,且分别发现以“学”为核心和以“教”为核心的主体化路径。前一路径强调学生的自我解放,学生基于平等的智力言说自身;后一路径重视培养学生与他者共生,学生在不平等的伦理关系中回应教师。两种思想和路径虽然暗含“学”与“教”的对立,但是,朗西埃和列维纳斯的对话寓示:主体化教育能够以独立共存的方式融合“学”与“教”。“学”与“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回归教育的伦理本色与对话特质,以关系性而非孤立性的视角重思“学”与“教”的内涵——如以不变的不平等伦理关系为教育前提,“学”以“受教”的姿态出现;如以歧义性的师生对话为教育语言,“教”则存在于“受教”之“学”中。  相似文献   

10.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而美好的现实生活又离不开数学。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成,教是为了学,即“会学”和“学会”。因此,在有效的时间内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也是每位教师所面临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1.
夏正江 《早期教育》2005,(7):i002-i002
“教”的课程和“学”的课程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赵民强 《教书育人》2005,(11):63-63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先“教”,而后学生再“学”;师者“传道”在先,徒者“闻道”与“学业”于后。这必然导致学生所闻之道有“同出一辙”之感。  相似文献   

13.
也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教学中 ,师生发生关系 ,是以教学内容为媒体的“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师生关系的规定关系。教师的“教”包含“教授”、“教导”、“建构学习环境”、“教化”等多层含义  相似文献   

14.
课改并无玄妙,只要厘清一些概念,回到源头上审视常识,往往会有顿悟之感。比如,“学校”之所以不叫“教校”,可见,“学”比“教”重要得多;“教学”——“教”的其实是如何“学”;“学生”——“学”之重点在“生成”;“生成”——没有“学生”的参与什么也“成”不了;“生动”——唯有学生动起来,才有课堂的精彩。那么,课改我们该关注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以学定教”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案,教师既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又要重视教师的“教”,教师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也将带动教师的“教”,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学”是“教”的基础和目的,“教”是“学”的关键和核心。  相似文献   

16.
姜翚 《青海教育》2005,(9):53-53
教学是一个“教”和“学”相互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则处于“教”的主导地位。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训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写作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生“学”写作。“教”这一行为就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这一行为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文的个性化,源自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所以,个性化的“教”是个性化的“学”之前提,个性化的“学”是个性化的“教”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陆梦琪 《江西教育》2022,(40):90-91
“浅教深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要有效且高效地“教”,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践行“浅教深学”教育理念,教师能够精准地找到教学切入点,筛选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教授给学生,从而推动学生充分沉浸于科学课堂,享受学习,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都是以“教”为中心,并不是以“学”为中心.这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在学,并不是教师在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