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邵军 《辽宁教育》2012,(7):24-25
课堂教学有其价值追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基于"成长"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其核心是为"学"而教,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以学生"学"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学"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学"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学"的发展为发展,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良好的语文素  相似文献   

2.
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忽略甚至剥夺了语文之“美”,使它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说教,条分缕析的讲解,繁琐无谓的训练,虚假矫情的写作,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想象力退化,感悟力浅薄,爱好趣味低俗,语文素养下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实现语文课上“美”的回归,用“美”拨动学生的心弦。一、想象感悟:品味美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和感悟,将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4.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师的“教”提}{J了更高更求。语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知道了什么、该学点什么、该如何去学的问题,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个体潜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对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和性质的定位,突出了语文教学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价值取向,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然而通过两年来的学习、探索、实践,我发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总觉得是空谈,但经历了、体会了、我顿悟了它的深意并深情发表感慨:"不要轻言放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老师都要带着热诚引导学生成长,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要引领鼓励学生语文成长"。  相似文献   

7.
8.
“审丑”是“审美情趣”中不可忽视的课题,让学生明白语文教材中的“丑艺术”,掌握审丑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10.
张小梅 《中学文科》2009,(13):67-67
“审丑”是“审美情趣”中不可忽视的课题,让学生明白语文教材中的“丑艺术”,掌握审丑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使学生能“跨学科学习”“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将其他课程融入语文课程中,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开放且丰富多彩。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而要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广泛的学习语文的空间和氛围,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3.
刘利红 《教师》2014,(3):93-93
正语文课到底要把什么教给学生?我们一直在探求语文教学的支点,教育的灵魂。曾有人说:"成绩关注知识,成功关注事件,成长关注生命;成绩只是一时,成功常在一事,成长才是一生;成绩表明结果,成功追求效果,成长注重过程。"一语道破教育的根本所在。面对当前的教育体制,家长或许会急功近利,唯分是图,教师不能走进误区。语文课要带领学生领略美、呈现美,让学生在人性、人情、智慧上慢慢成长起  相似文献   

14.
迅速成长中的小学生,每大一岁都当“刮目相看”,学校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必须在纵向上是连贯整合的,横向上是适应该年龄段学生成长需要的。所以.系列性的学生工作,首先其教育主旨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年段学生的主要特点来研究各年段的教育分支,才会更加体现其“系列性”。我这里所论及的三至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及相应的工作系列,只是对自己三年采带着这批弦子避渐成长过程的一次纵向的归纳与总结,或许会对横向的系列研究,提供一些实战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的中学语教学改革中,怎样对待学生的学,一直都是人们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广大语特级教师的基本观点是: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难落实的是“学生是主体”。为此,语特级教师在以下方面做了探索: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帮助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相似文献   

16.
邓水胜 《广西教育》2006,(3A):38-39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导为教,寓导于教。  相似文献   

17.
“了解学生”的内涵在我们的语课堂体现不出来,除了认识上的原因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实践操作上的原因。大凡可操作的东西都是细化了的具体的东西,要做到对学生的起点知识和生成的知识状况加以了解,就必须先要把“学生的起点知识和生成的知识状况”加以分解,细化成一条一条可供教师观察和分析的具体步骤和内容。余应源、章熊等老一辈学多年来倡导并努力构建的言语训练科学化体系,正是以此为起点给语教师搭设一个基本的操作平台。但是近几年在鼓吹所谓的“人性”背景下,中学语教师把语知识和训练驱逐出课堂,整个课堂以大而空的讨论为导向,对学生“放羊式”地引导,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说什么都是对的,教师都加以表扬。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竟然得到了不少教研员甚至课程专家的鼓励。忽视了学生语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语教学一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从现在正在推行的语新课程改革可见一斑。新课改过于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过于强调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实现的“研究性学习”“创造性阅读”“多元对话”和“个性化写作”,无视语教学的现实基础,说实话我们的语教学连最起码的教学起点都没有找到,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下面我们以一堂按目前评课标准评价比较高的课堂实录为例加以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书法云: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不是听过了才算,读出了声才算,看到了才算,分析过了才算,改过了才算,教学中很多“空白”也该计入教学效益中去。  相似文献   

19.
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教-基于"学的课程"的教学设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PP)为代表的"情境学习"论的考察,阐述"学的课程"的意蕴及其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基于"学的课程"的教学设计的基本诉求是打破长期以来"以教定学"的定势,走向"以学定教"。其宗旨在于"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教",而不是单纯地"为考试而教"。这正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20.
三年前,我和其他老师一样,积极投入到学校立项“加强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效益”的课题研究中来,在学法指导理论学习过程中,我认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句句隐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策略,给我的教改研究之路指明了方向。老先生的一句话:让学生“为学而学”不如让其“为教而学”成了我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