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它指的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生态道德教育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生态道德意识为己任,是使个体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备一定的生态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邱哲 《天津教育》2006,(6):35-36
生态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环境保护事业的相应发展而提出来的,它指的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生态道德教育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生态道德需要为己任,是使个体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一定的生态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力度不断加大,结果却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谋求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共存.科学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伦理观,吸收其思想精华,深入领会中国长久以来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之实质,构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的建立,现实性与可行性兼备,它既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自我救赎之途径,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伦理观主要是指体现在土家族民间文学中人与自然环境如何相处的一系列思想及行为规范。人与自然的互利发展是土家族民间文学生态伦理观的终极指向,这种人与自然共生互利才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伦理主体的精神价值培养,对于当前推动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乃至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一词,原指生物的生活状态,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人们常用“生态”一词来定义许多美好的、健康的、和谐的事物。在“素质教育”不断被热议和追根溯源的今天,在各种教育理念、教学形式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们不禁要去追问,教育的本真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藏民族在历史上信奉原始宗教苯教,佛教传入后成为全民的信仰,对藏族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藏族生态伦理观就是苯教万物有灵观念与佛教众生平等观念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反映,也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道教劝善书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教化书,其中所述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仅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还进一步推广到调节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主张自然界生命的平等性,倡导“贵生”的生命情怀,提出“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生态伦理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具有神学特征的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儒家生态伦理观作为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为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提供了新的道德视角,但儒家的历史局限给人们如何运用其生态思想有效解决当前环境问题造成质疑,如何认识这种历史局限造成的困境是科学认识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其自我扬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原载 :《全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原文 :60 0 0字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 ,也是当前全国人民和科技界、企业界特别是理论界瞩目的焦点。在参与西部大开发讨论的众多问题中 ,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之焦点。本文着重阐释蒙古族草原生态伦理观。何谓生态伦理观 ,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和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有伦理道德内涵就在于二者之间具有利害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如果人在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 ,就会得到丰富的财富 ;若违背自然规律 ,进行掠夺性的索取 ,破…  相似文献   

10.
生态教育视野下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生态教育理念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观,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后发展出来的新型教育,是指人们必须要充分尊重和维护自然中生物的权利和生态,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在生态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生态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受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和谐相处及其共同发展。(一)传统灌输式教育观念下的教育教学灌输式教育是在整个20世纪处于主旋律状态的教育形式,是为适应工业化大潮而加速培养专业化人才的教育。在生态学的观念看来,…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探究生态伦理发展轨迹,其价值维度经历了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其实质是建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的建立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尤其具有现实性,它既是当今时代的生态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学是指以人与自然、与非人类关系作为切入点,以生态整体利益作为终极价值尺度,以生态和谐为目标,探讨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的文学。新时期生态文学写作经历了阶段性发展变化,在世纪交替之际主要表现为三重视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焦虑;欲望批判和生态预警;反“人类中心”的生命关注。在新世纪的生态写作中如下走向需要关注;第一,创作主体的自觉而深刻的生态写作意识;第二,系统而合理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伦理学成为一门显学时,就突显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两种生态伦理观都有其合理性,但共同的悲哀是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也就遮蔽了人的本真自我。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论域。因此建构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的生态伦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德育     
生态德育是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生态教育活动。确切地说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生态德育有别于传统的“人际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矛盾尚不突出的时候,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和社会的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它的核心是正确地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而当人与自然的…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生态危机严重的今天,走低碳之路势在必行。低碳时代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发展提供了新境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引领人们选择正确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转变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增强人们的低碳理念和生态责任感,促进环保事业发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协调关系发展到一个紧张关系的历史过程,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反思传统人与自然的伦理观,强调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和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原生态”就是最初的生态,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破坏的自然本态。在原生态中,生物的一切特征和习性都是天然所成,生物与环境呈现着一种天然的和谐。“原生态作文教学”概念的提出以及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原生态作文”为关键词在“baidu”上搜索。相关网页近八万。从网上可知,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伦理、人生两个方面对多丽丝·莱辛作品中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加以分析,揭示莱辛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勾勒出莱辛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人生观,以及建立在其伦理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文明形态,强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同时重视生态伦理观的建构。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紧跟世界生态文明发展的潮流,我国大力倡导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然而,就教育领域而言,现阶段广泛存在的师德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生态发展,不利于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生态伦理观出发,探求生态视野下的师德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20.
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一种新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渗透“生态德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