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环境描写形象深刻课文开头写道,“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之间的空隙。”这里既写出了小镇的景象,又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在丰收之后赶来粜米的情景,流露出喜悦之情。而结尾写道:“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没了这只船那只船之间的空隙的菜叶和垃圾再也看不见了。”这形象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农民忍痛卖米,希望破灭了。农民们整船整船的新米被米行的奸商夺去了,丰收却给他们带来了灾难。课文还通过米商之口,间接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丰收反而成灾的社会根源。从米商说的“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  相似文献   

2.
《粜米》反映了旧中国农民即使在丰收之年,也逃不脱悲惨的命运,有力地抨击了黑暗的社会,吃人的制度。教学这一课怎样才能事半功倍、效益高呢? 一、体会细腻动人的感情变化喜悦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这生动地展现了农民争相粜米的场景,间接地流露了大丰收后农民满怀希望的喜悦心情。  相似文献   

3.
一、比较开头和结尾.文章开头,寥寥几笔就把河埠头农民卖米的情景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从“船里装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的描写中就可知道这一年是丰年.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河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旧毡帽朋友把自己种出来的米送进了万盛米行的廒间,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这一段与开头对照,衬托出农民丰年无丰  相似文献   

4.
五年制第十册和六年制第十二册9课《粜米》的作者,多处采用对照映衬的写作方法。在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特点,运用比较阅读法。其一,首尾比较。文章开头一段,寥寥数笔便把河埠头的景像作了具体生动的描绘。从“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压得很低”的描写,就显示了这一年是个丰收年。文章最后一段写道:“结果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旧毡帽朋友把自己种出来的米送进了万盛米行的廒间,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  相似文献   

5.
郑丽真 《陕西教育》2005,(12):31-32
中外教育专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都将想象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并已通过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主要方法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可以把它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形式。一、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1、凭借语言材料,启发想象。①对比想象。如《粜米》一课,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远离学生现实生活,但课文情节线索清楚,粜米的前后情景、旧毡帽朋友的活动变化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如文中写旧毡帽朋友早晨出来时,敞口船是满满的,粜米后,船身浮起了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粜米前后,敞口船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沿着再造想象的思绪,创造感人的新形象。②补充想象。如《麻雀》(第八册)一课,教学时,可  相似文献   

6.
茅盾先生说:“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可见,人物的活动离不开环境。记叙文中恰如其分地描写景物,可以使人物和事件更加生动,更有真实感,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讲清景物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一、以描写景物交代时代背景任何作品都是反映一定的时代现实的,作者若能把握好要描写的景物,就能使读者从景物的描写中看出时代背景来。如《粜米》开篇写道:“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这段文字既显示了农民粮食丰收的景象,又交代了江南水乡  相似文献   

7.
《粜米》教学札记武威师范附属小学薛延敏《粜米》一课选自叶圣陶老先生的著名短篇《多收了三五斗》。文章用洗炼的语言,通过对农民丰收之后粜米热烈场面的描写,以及农民由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到愤怒到不得不忍痛卖米的心理历程的展示,反映了“谷贱伤农”这一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8.
“送”字含义深《粜米》结尾写道:“旧毡帽朋友把自已种出来的米送进了万盛米行的间,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这句话中的送字,含义深刻,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旧毡帽朋友遇到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丰收后满怀希望地去粜米,可奸商们把米价压得很低...  相似文献   

9.
教学《粜米》一课,可抓住本文利用对比描写来揭示主题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场景的对比描写——课文从场面描写入手,以“万盛米行的河埠头”作为开头,是独具匠心的。作者犹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先拍下码头的总貌,“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说明船只之多。接着把镜头推向船体和水面,“船身压得很低”,突出米重船沉。这段描写,着力渲染农民“多收”的气氛,衬托出他们希望立即把“多收”变成“多得”的急切心情,并为下文写他们实际上“少得”作了伏笔。  相似文献   

10.
以往执教《多收了三五斗》,都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去分析,虽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时间长了总有一种乏味的感觉。这次重教这篇小说,我改变过去的做法,紧紧扣住农民在“多收了三五斗”后的心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窥探小说行文思路,归纳描述方式,同样收到了预期效果,而且学得兴趣盎然。我是这样设计的:经过预习——1、课文中,什么地方描写农民获得丰收,赶来镇上粜米?(明白:“横七竖八”说明船多;“船身压得很  相似文献   

11.
结尾的韵味     
一篇精彩的课文,总有引人入胜,而又耐人寻味的结尾。下面是教学中在巧用课文结尾方面的些探索。 一、突出思想。有些课文,言虽尽,但意未完,余味很浓。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补续课文。如12册《粜米》,结尾写到农民被迫以低价把自己种的米卖给万盛米行,换回一叠或多或少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中万盛米行的柜台里有两个米行先生。作者抓住他们在收购中特有的表情和动作,维妙维肖地刻画出他们那唯利是图、仗势欺人的市侩嘴脸。贫苦农民刚来问价,他们“有气无力地回答”。米价下降,农民不想粜了,要把船摇到范墓去粜,他们接连发出了两次“嗤”的冷笑声,还“捻着稀疏的短髭”,“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掷到街心”,表现出一股厌烦的神态。当农民不要中央银行的钞票时,他们更是凶相毕露,嘴里骂着“乡下曲辫子”,“夹  相似文献   

13.
《粜米》写的是三十年代农民获得丰收后去万盛米行粜米,结果却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反映了旧社会农民深受地主、资本家、帝国主义的三重剥削。课文线索清晰,粜米前后的情景及旧毡帽朋友的活动变化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依据。因此,在  相似文献   

14.
“粜”与“卖”的意思是有区别的。“粜”有“卖”的意思,但粜专指卖出粮食(米),是和“籴”(买进粮食)相对而言的。“粜”在专指出售米的时侯有“卖”的意思,这是有条件限制的,不能讲“粜”就是卖。如果仅仅简单地而不是准确地理解“粜”的意思,把“粜”理解为  相似文献   

15.
板书以“粜米”为主线贯穿全文。先点明了是谁粜米。再用四个简明的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了层次,弄清了故事梗概及课文段落之间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明喻辞格除“甲象乙”这种常式结构外还有一些异于它的变式结构。即所谓的正格之外的变格。试分类举例如下: 一、修饰型。A:本体+的+喻体 1、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谁是最可爱的人》) 2、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却总得粜出。(《多收了三五斗》) 3、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弛到很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谈“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变化□兰州师范附属小学陈世琪《粜米》一文描写的是解放前旧中国的穷苦农民遇到好收成,满怀希望地想“透一透气”,过上几天比较宽松的日子。谁料,狠心的资本家却大压米价,使广大农民“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文章用词造句恰如其分,作者用朴...  相似文献   

18.
《粜米》 (小语六年制十二册)选自叶圣陶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全文以“粜米”为主线,逐层披露文章的中心。我执教此课,用两课时完成三个教学目标:1.从字词入手,联系上下  相似文献   

19.
【问题呈现】案例一:《粜米》结尾这样写道:“旧毡帽朋友把自己种出的米送进了米行的廒间,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阅读时,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填空:句中的“送”可用______等词语代替,比较这些词语可知这里用______最好,因为______。句中的“或多或少”是说_____  相似文献   

20.
《粜米》(通用教材五年制十册第9课,六年制第十二册第9课)是从叶圣陶先生写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节选的,讲的是旧中国的农民丰收后去卖米,可是米价跌了,农民吃了亏的事。我在教学中运用“一点突破法”以“粜”为突破点,以点带面学习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领会“点”先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说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