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建道德伦理体系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急迫任务,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在维护家庭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建立现代社会的公德体系呼唤伦理道德从家庭走向社会,孝道是中国人生活中的绝对价值,具有信仰的功能。大学生孝道教育是开启人性的钥匙,家庭伦理的核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促进大学生个体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以至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论公德——历史框架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是与传统私德相对的道德形式,它是儒家文化寻求突破并进行现代转型的理论成果之一,反映了国人追求现代化道德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努力。公共利益是衡量公德的核心标准,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即公共观念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意识,是公德的根本。以公共观念为基础的公德属于德性伦理,只有在德性主义框架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公德也是一种利群之德,它主要调整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公德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其国家思想、政治思想逐渐弱化,并为社会公德概念所代替,但相应也造成了理论不周全的问题。因此,要阐明公德问题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概念的历史框架中重新发现公德的涵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宽,使公共道德问题成为关于公民社会的热门话题.通过对转型时期伦理领域面临的主要困境--公共伦理缺失的成因如传统伦理的隐患、公德具备公共用品使用和回报的特殊性以及公德行为道德监督情境的弱化等的分析,提出加强和完善德福一致的公德制度建设、加强公德教育、提高公德意识以及重视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关怀及其德业以构建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4.
公德教育是生物学科隐性课标的要求。初中生物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公德教育素材,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与优势渗透公德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能使公德教育鲜活生动,富有成效,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德教育是生物学科隐性课标的要求.初中生物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公德教育素材,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与优势渗透公德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能使公德教育鲜活生动,富有成效,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有较强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和公德意识,但缺乏付诸实践,存在知与行的脱节。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缺乏对公民意识养成的落实,家庭教育缺乏公民意识养成的氛围,社会教育缺乏对公民意识养成的责任担当。只有扭转以升学率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创建公民意识养成的良好社会环境,让公民意识在家庭中奠基、在学校中强化、在社会中升华,才能确保中小学公民意识养成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7.
彝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彝文典籍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理念,来源于先民天地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他们的自然崇拜活动中,不仅体现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更有着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措施。彝族传统文化同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彝族的兄弟意识、社会结构、伦理教育与女权现象中。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文明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主体,他们的社会公德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准。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公德认知、增强公德情感、坚定公德信念,促使他们将社会公德意识转化为社会公德行为。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公众交往公德意识教育、公共场所公德意识教育和人类环境公德意识教育。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9.
如何和陌生人交往交流,如何对待公共资源,这都需要遵循公德的伦理规范。公德含有积极性部分和消极性部分,积极性公德行为表现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主动募捐、从事公益活动等,而消极性公德行为则体现为"不作为"的规范,遵守基本的公共秩序,不破坏公共财物,考虑他人的感受,具有底线层次的遵守。在公共领域或学校公共领域中,很多公德失范行为现象都违背了具有底线层次的公德伦理规范。因此,倡导消极性公德教育对一个人公德德性的提升、对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其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0.
一、和谐精神的精华意蕴与内涵实质关于和谐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学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广泛探讨。(一)卫绍生教授从哲学理念、社会观念、伦理关系、个性修养(人生追求)四个方面对和谐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阐述:1.作为一种哲学理念的和谐精神。强调阴阳和谐相生、平衡互补,是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理论渊源。2.作为一种社会观念的和谐精神。追求社会公正,强调通过和谐制度的合理安排与实施,谋求社会和谐。3.作为一种伦理关系的和谐精神。追求伦理关系的和谐,对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做出种种规定和约定,维系社会和谐伦理关…  相似文献   

11.
伦理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社会结构和观念文化也步入了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教育观念也在社会转型期里发生着质的嬗变,成人教育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这要求成人教育管理进行根本的改革,在成人教育管理中引入伦理纬度是历史与现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伦理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伦理视角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否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然而,我国教育目的中存在的官方主导话语权、国家主义价值取向以及忽视对自然关系的处理,使得我国的教育目的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伦理善。  相似文献   

13.
伦理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伦理视角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否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然而,我国教育目的中存在的官方主导话语权、国家主义价值取向以及忽视对自然关系的处理,使得我国的教育目的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伦理善。  相似文献   

14.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为其成员无意识接受的共同生活规范。随着大工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习俗与社会公德的冲突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伦理行为与习俗行为的冲突、"人情味"与"公德心"的冲突以及家族观念与公共精神的冲突。旧的生活习俗向现代社会的延伸,阻碍了社会公德的成熟,影响到和谐公共生活的构建。以创造新习俗克服旧习俗、提升公共意识和道德自觉,是有效克服习俗与公德的冲突,提升社会公德调控效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为其成员无意识接受的共同生活规范。随着大工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习俗与社会公德的冲突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伦理行为与习俗行为的冲突、“人情味”与“公德心”的冲突以及家族观念与公共精神的冲突。旧的生活习俗向现代社会的延伸,阻碍了社会公德的成熟,影响到和谐公共生活的构建。以创造新习俗克服旧习俗、提升公共意识和道德自觉,是有效克服习俗与公德的冲突,提升社会公德调控效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其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对于公共领域的分化和发展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传统社会"公"的观念的变迁,在一个公私不分的泛道德化的社会中,公私领域扭曲发展,"公"观念被过分强调,进而对中国社会及社会公德、公德意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轻公德、公德发育不健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公德素养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些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文化层次相背离,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伍琼中 《广西教育》2013,(43):90-91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还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为此,应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的公民精神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创新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人的创造力的创新教育 ,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 ,必须恪守创新教育伦理 ,必须注意克服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只有在这一基础上 ,才能够真正尊重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 ,才能自觉地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 ,培育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每一种社会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和谐文化。从狭义的"文化"概念即观念文化出发,和谐文化至少应该包括法治观念、公平观念、诚信观念、美德意识四个方面。建构和谐文化的三个基本途径是: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强化人们的法治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复兴我国传统中的"和"文化意识,延续"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