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作业批改中有这样一种情况:教师“评讲过”,可下次作业学生“仍又错”。这就是说教师“讲过”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做“,更不等于“能灵活应用,真正掌握”。怎样提高评讲的效益呢?关键在于教师的评讲技巧,要“讲”得有针对性、深刻性、形象性,学生“练”得实在,才能提高教师“讲”的效果,使学生通过“讲”有所得,“练”有所获。一、针对性评讲时,不要不分轻重、难易、主次,从第一题直到最后一题平均使力,“详细”地一一评讲。而要在讲前认真研究学生的作业找出存在问题,给予归类组合,弄清哪些是大面积学生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2.
说“讲”     
说“讲”烟台一中赵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充分体现在“讲”上。怎样才能发挥好“讲”的先导作用,提高“讲”的效果呢?一、“讲”,要“导”不要“灌”“导”和“灌”.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思想。“导”,视学生为能动的主体,引导学生自觉...  相似文献   

3.
张国强 《文教资料》2007,(18):140-141
艺术品中的“空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的艺术。教学中的“布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课堂教学需要“讲”也需要“不讲”,“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讲”,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恰当地“不讲”,从而实现“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前教学工作中,有一种提法,要求在课堂上把一课新教材“讲深讲透”。要不要强调“讲深讲透”?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提法有很大的片面性。第一、教师讲“深透”,不等于学生学“深透”。学生只有在“学而时习之”的长期过程中,才能逐渐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科教学内容故事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也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中“讲”作为主要授课手段的必然性。 当然,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一提到“讲”,马上就会有不少人因想到“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法而对其嗤之以鼻,或横加批评。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试想哪一种教学方法不是以“讲”贯穿始终的,没有“讲”,何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讲”有“讲”的艺术,历史教学中的“讲”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相似文献   

6.
德育中有一种现象:正面教育就只讲正面的。换句话说,就是只讲好的。这其实是片面的。讲“古代四大发明”,讲“祖国地大物博”,讲“今日中国成就辉煌”,这自然会激发起受教育者的民族自豪感。但笔者认为,如果“只讲”这些或“讲多了”这些,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后面,便会潜滋暗长出一种自满骄傲的情绪,磨灭人们奋发向上的斗志。那么,德育中还应讲些什么呢?我以为还要讲一些“正面”之外的东西。譬如:既讲“地大物博”,也不要忽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类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时要靠“讲”来体现。对此,从理论上说,想来不会有人否认。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在反对那种不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大讲特讲倾向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轻视了教师“讲”的作用,甚至有时还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之大张挞伐,使得有些教师谈“讲”色变。这是欠公允的。其实,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的“讲”具有不可轻视的重要作用。首先,知识的运用规则离不开教师的“讲”。虽然一切语文从  相似文献   

8.
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们一直谈“讲”色变,避“讲”唯恐不及,害怕一“讲”就有悖于课改理念,被冠之以教法陈旧的帽子。一时间,“讲解”“讲授”成了老师们讳莫如深的字眼。造成这种状况固然和没有辩证地理解课改理念有关,更重要的是一度时期,老师们确实讲得太多,而且,那“讲”是缺少含金量的,是索然无味的。原本璀璨千古的美文经我们一讲可能黯然失色。其实,传道授业解惑靠的就是言传口授,“讲”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容置疑。关键要看讲什么,怎么讲。  相似文献   

9.
1932年的秋天,叶圣陶为法国著名科普作家法布尔的《化学奇谈》写了一篇序.在这篇序里,叶圣陶讲到,为学语文而看的书和为学科学知识而看的书,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提出学语文应重在“读”,学科学知识应重在“试”.学语文重在“读”,这个观点值得我们深长思索.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课堂里,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大半是花在“讲”上.过去,主要是教师“讲”,讲背景,讲情节,讲结构层次,讲中心思想,讲写作方法;现在觉得光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不好,于是教师“讲”学生也“讲”,师生交叉着“讲”,叫做“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这样做的结果,一堂课45分钟,往往都被“讲”挤满.“读”的时间呢?对不起,顾不上.殊不知,学生自己讲课文的时间被挤掉了,“讲”又哪里能讲得中肯?即使是听教师“讲”,恐怕也难以“听”得真切、入微.由此看来,重温叶圣陶关于“语文重在‘读’”的观点,把“读”与学习语言的关系想清楚,彻底扭转“重讲轻读”的偏向,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考查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难发现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 “三多”是: 1.讲得多。分析、串讲仍在一些地方存在着。惟恐学生不明白,“一言堂”,“满堂灌”,以讲代读,以讲代议,以讲代思,以讲代练,学生已经明白了的地方,仍在不厌其烦地大讲特讲,占去了语文训练的大好时光。  相似文献   

11.
(一) 近年来,语文教改中“煞讲风”,不少教师便忌讳“讲”了,有人上课,干脆以“读书”、“作业”之类的课型应付,以免于“讲”。据说,某校一领导听课,教者只在黑板上写下“自读课文”四字,一言未发,因而被作为没有“讲”的好的课堂教学来推广。咄咄·怪事!——有教师,就不能没有“讲”;要“煞”的是“讲风”,而不是“讲”! 教师是干什么的?古人言为“传道、授业、解惑”;当今时髦的称谓是“导师”;一位被人们推崇的法国未来学家说“教师除了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来,“讲”可能成为“灌”,但并不等于“灌”,关键在于讲什么、怎样讲。老师的讲在学生阅读课文、接受语言信息形成思想和能力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研究“讲”的艺术,科学地分析“讲”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提高“讲”的质量和实效。这首先要明确“讲”的位置。“讲”仍然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讲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双峰方言“讲”“话”具有言说动词、自我表述标记、重申标记、引语标记、传信标记、从句标记等多重语法功能。“话”和“讲”在双峰方言中的历史层次不同,“话”是更早进入的言说动词,但“讲”比“话”在未来生命力会更强。“讲”“话”形成了多条言说动词向各种形式标记演变的虚化路径,可以构成一幅语义地图。此外,“讲”“话”的虚化动因可能一是和言说主体有关,二是和言说主体或转述者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怎样在“减负”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做到两手抓。抓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负”不减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讲四不讲”。这里的“讲”,并不是全盘托出,一讲到底,而是在启发、诱导、点拨上下功夫。要求“点”在关键处,“引”在浅显处,“导”在模糊处,“纠”在错误处。“四不讲”指的是学生已懂的知识不讲,学生通过读书能理解的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弄懂的不讲,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能认知的不讲。“四讲四不讲”使课堂变老师…  相似文献   

15.
用“八讲”“五比”“四勇”来培养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校中,学生干部具有桥梁、纽带的作用。通过实际工作,我们认为,用“八讲”“五比”“四勇”培养学生干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八讲”就是要求学生干部讲政治、讲使命、讲奉献、讲奋斗、讲正义、讲胸怀、讲学习、讲实效。“五比”就是比学习、比谦卑、比付出、比感恩、比坚持。“四勇”就是勇于销售、勇于承担、勇于认错、勇于改变。  相似文献   

16.
有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悟,结果,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说的也不说,致使学生的认知停留于原来的水平上,没有得到拓展和深化,这是教师主导的一种“失落”。其实,“讲”也是一种引导策略,这里的“讲”,不是一讲到底,不是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讲”要精讲、巧讲,讲在学生似懂非懂处,讲在学生的疑点、难点、困惑点上,讲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关键是上好每一课,提高每一课的教学质量。如何上好每一课呢?我的体会是:讲练结合,注重实效,“一课一得”。所谓“一课一得”,就是以作文为中心安排语文教学,以写促读,以写促讲:基础知识,讲准讲精;思想内容,画龙点睛。就是说,“任凭他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不搞面面俱到。教师每一课要“讲”在点子上,“引”在关键处,学生练在写作上,运用在实际中。  相似文献   

18.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讲课博得学生及其家长的好评与欢迎。上好课可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 ,如设法增加导入、提问、讲授、辅导、小结等各个环节的艺术性。其实 ,教师在各个环节上的基本活动不外乎讲、写、做、演和画 ,教师若想使自己的讲课水平不断提高 ,逐步达到“艺术”性 ,应从这“五字”上下功夫。一、教师要在“讲”上下功夫这里的“讲” ,专指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话”。尽管现在倡导在课堂上要减少教师的“讲” ,增大学生“学”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无论如何不“讲”是不行的。事实上 ,这种教学观反而对“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优…  相似文献   

19.
一、不要谈“讲”色变现在,你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各实验区和实验校组织的观摩课、研讨课、展示课活动中,不少教师都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请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师的任务在于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教师并不是不能“讲”,而是要“精要地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会讲”是我国传统学术研讨的一种非常有益的形式。与讲座、演讲不同,“会讲”特别强调互动讨论,是台上的先生们在相互激发中不断阐发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彼此之间形成互动;台下的听众也可在先生们的阐发中获得启发,并参与讨论,表达见解。“会讲”之风在宋代非常兴盛,江西就有两次非常著名的“会讲”:一次是1167年发生在鹅湖寺的朱熹与陆九渊的“会讲”;还有一次是发生在1181年,陆九渊回访朱熹,在白鹿洞进行的“会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