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我从事美术摄影已经20多年了,我拍的许多图片在全美各地有售。在底特律(Detroit)的创造研究中心(CenterforCreativeStudies)就读时,我主修摄影,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阿布圭基(Albuquerque)的新墨西哥(NewMexico)大学的摄影与艺术中专业(当时珠杯输煌古史吉他)。熟悉了一些大摄影师的作品,如AfredSteghitz,EdwardWeston,MinorWhite,AnselAdams,ElliotPorter,ErnstHaas,MargaretBurkeWhite等等之后,我对摄影手段的潜力有了了解,这些对我的图像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我还尤其喜爱和欣赏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的木版画,…  相似文献   

4.
本刊曾在1979年第7期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为题,刊登过斯诺1937年2月6日写给当时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先生的一封信。在那封信中,斯诺提到他从陕北回来后,收到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情报司司长李迪俊先生给他的一封信。他就此给李回了一信,阐述了自己去陕北采访红军的动机,并将复信抄本作为附件,一并寄给了约翰逊。最近,中国三 S 研究会刘力群同志从美国纪念斯诺基金会资料中心,发现了斯诺1937年2月4日写给李迪俊的回信。这封信与斯诺写给约翰逊大使的信在许多方面互相印证,可以说是姐妹篇,不失为研究斯诺的一份珍贵资料。现在,本刊特请刘力群同志将此信译出,并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续)》为题发表。在斯诺先生不朽之作《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纪念之际(《西行漫记》英文版于1937年10月首次在英国出版),希望这份资料对广大读者进一步探究斯诺访问陕北的动机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本刊曾在1979年第7期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为题,刊登过斯诺1937午2月6日写给当时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先生的一封信。在那封信中,斯诺提到他从陕北回来后,收到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情报司司长李迪俊先生给他的一封信。他就此给李回了一信,阐述了自己去陕北采访红军的动机,并将复信抄本作为附件,一并寄给了约翰逊。最近,中国三S研究会刘力群同志从美国纪念斯诺基金会资料中心,发现了斯诺1937年2月4日写给李迪俊的回信。这封信与斯诺写给约翰逊大使的信在许多方面互相印证,可以说是姐妹篇,不失为研究斯诺的一份珍贵资料。现在,本刊特请刘力群同志将此信译出,并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续)》为题发表。在斯诺先生不朽之作《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纪念之际(《西行漫记》英文版于1937年10月首次在英国出版),希望这份资料对广大读者进一步探究斯诺访问陕北的动机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自述     
学不干时身更贵, 书期供用老弥勤。——录公严师诗句我从一九三八年开始写作,到目前已有五十六年了。但认真算起来,我从事研究和写作的时间并不多。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使我有好几次不得不放下笔来。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一九四五年,我只写了几篇短文。一九五五年反胡风到一九七九年末平反,在这二十多年中,由于偶然的机缘, 我才鼓起勇气记下当时的感受。我并不奢望这些文字将来可以发表,只是为了排遣生活的空虚,想在流逝的岁月中留下一点痕迹。这期间  相似文献   

7.
下篇:大漠草原任驰骋 面对新疆记者生活的特殊条件,开始我也努力挣扎,力图摆脱困境。 但我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方面的功夫却收效甚微。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我以为,不懂得一个民族的语言,便谈不上真正了解一个民族。在我长期记者生活中没有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少数民族人物,除了其他原因,不懂他们的语言,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依靠翻译和“半拉子”翻译,是难以找到开启一个民族心灵的钥匙的。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1996年可能是倪萍人生中最艰难也最值得记忆的一年。主持《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遭到非议,却登上了第10届"星光奖"最佳主持人的宝座。重获殊荣,没有使倪萍走出压抑,一方面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爱,另一方面是事业上无法转折之痛。在这前一年本列第5期发表了应天常先生的《论倪萍》,此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并连续获奖。后来,倪萍带着自己的困场和焦虑,来到我们学报简陋的办公室,将自己的心里话,一股脑儿地倾诉了出来,这就是本刊1997年第1#上刊登的文章《倪萍:自述与自视》。倪萍的自述,为进行主持人问题研究的学者提…  相似文献   

9.
档案自述     
自从有了文字,我便悄悄地来到人世间,人们给我起了个十分文雅的名字———档案。我也为这个响当当的名字而骄傲。《西游记》上说孙悟空有分身术,会“七十二变”,其实那是神话。世界上真正有分身术的,只有我———档案。不信,我说于你听:在世间,人们最早把我打个疙瘩系在绳子上,  相似文献   

10.
周芳自述     
与笔为伴,是一种冥冥中的缘分。在湖北日报工作的6年里,躬耕文字的苦乐时常萦绕心头。好在乐多于苦,苦后回想亦是乐。置身三峡画廊见证历史瞬间,是乐;走近独立学院冷静思考,是乐;记录抗击非典、抗击禽流感的感人时刻,是乐;在  相似文献   

11.
江涛自述     
作为《经视直播》主持人,有那么多的事情让我动容。我会和新闻中的当事人一起焦急、愤懑、感动、高兴、惋惜。我诚惶诚恐地怀揣着感激,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迈入主持门槛的那天起。“要做得更好”就是我不断努力的内在动力。不管是广播还是电视,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脚踏实地,一路走来。尽管这一路走得并不平坦,但周围总有那么多的人感动着我,帮助我迈步前行。  相似文献   

12.
李义贵自述     
李义贵(1906—1989),1937年底与王献唐、屈万里一起载山东省珍贵文物南下,在川十三年,历尽磨难,居功至伟。今天我们在缅怀王献唐、屈万里、路大荒保护祖国珍贵文化遗产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之际,发表李义贵的自述,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3.
宋庆龄自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庆龄原籍广东文昌,生于上海。幼年时就读于教会女校,取英文名为罗莎蒙德。1915年10月,她在东京与孙中山结婚,成为孙的战友和助手,常协助孙起草文件和讲稿,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1921年4月,宋庆龄用英文致函外国友人白赛脱,并附录了两篇介绍她本人生平简史和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函稿。在函稿中,宋庆龄披露了她与孙中山结识、结婚的经过。这份函稿不仅是比较少见的宋庆龄亲笔撰写的有关孙中山生平的史料,同时也是研究宋庆龄生平和思想的珍贵史料。原件为英文,由马晶华翻译,标题为编者所加。A1913年,宋庆龄在美…  相似文献   

14.
龙滢自述     
我伴随着楚天都市报,风雨同行, 共创梦想。光阴荏苒,我在这份报纸已经近八年了。忘不了,无数次满怀激情奔向早已不是一种享受的百货商场;数不清多少次换下高跟鞋穿行于泥泞的集贸市场;记不得,键盘下敲出多少与菜篮子、餐桌子相关的字句;脚下跑出几多盐米油、酱醋茶的行情……  相似文献   

15.
档案自述     
我是一艘远古的船.行驶在人类历史的海洋.历史有多久,我就有多长,山呼海啸,风云激荡,我藏着六合的风雨,列着千载的苍桑.……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自述     
我从事于革命事业,正如中国一般知识分子一样,经过了从封建家庭转到受西方学校教育,然后变为社会主义者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青萍自述     
《湖北档案》2003,(11):27-27
人生是漫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对我来说,在人生的长河中唯有画笔与我相随。除了绘画此生别无他求。 本人出生于湖北荆州,自幼习画,先后就读于武昌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37  相似文献   

18.
档案自述     
我是一艘远古的船,行驶在人类历史的海洋。历史有多久,我就有多长,山呼海啸,风云激荡,我藏着六合的风雨,列着千载的苍桑。我是一片朴实的叶,吮吸着大自然的营养。我的脉络如勾如画,我的颜色红绿紫黄。我从不雕琢,雕琢便不再是我,我只需要脚下这方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土壤和头顶这片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阳光。我是一汪清澈的水,在四季实现时代的理想。春天,我如丝如织,润泽万物酣酣畅畅;冬日,我似玉似银,穿越时空洒洒扬扬。尽管我的外在千变万化,然而我不变的灵魂依然是那特定组合的氢与氧。我是唯一的,不是自诩,我胜过宝库里的稀有珍藏。我灵…  相似文献   

19.
胡适自述     
《全国新书目》2014,(10):21-22
内容简介《胡适自述》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记录其早年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在本书中,胡适回顾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全面总结了自己早年的心路成长历程。《胡适自述》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的“心灵对话”,读《胡适自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胡适先生特有的睿智、幽默与文化气质,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特别是胡适青少年时代的心路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20.
84自述     
一般同志写“80自述”,因为80是高龄了,而且是一个整数。我现已84岁,错过了那年头,就写“84自述”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