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接受美学看来,文本具有意义未定性,读者具有期待视野,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的。古典诗词语言具有模糊性,诗词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诗词意象更是如此。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人类对红色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和认知基础,借对中国古典诗词红色意象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隐喻是对诗词意象的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更是一种审美创造。与此同时,也印证了语言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诗歌语言的特质和功能,从而把文学语言与常规语言相互区别开来,文章认为诗歌的语言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话语,是语言自身的美学功能,从宏观上说,语言的诗歌功能即是语言的文学功能,这种功能要求语言和诗超越于主体与客体的人,超越于语言规则和交际活动,从面 迎头痛击卢语言的主体性地位,在现代诗歌中,语言的最高功能不是去陈述与说明预先存在或显而易见的事实,而是通过特殊的结构去发现世界的真实与可能。  相似文献   

3.
诗歌英译的过程和翻译主体因素对传递意境深有影响。翻译主体的审美经验介入,在目标语主流诗学的影响下直接作用于诗歌的审美移植和诗性传递,翻译主体应该减少对翻译客体的主观干预,达到诗歌翻译以诗译诗,译诗为诗,实现意境和语言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空间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介词英语中 ,空间隐喻应用之广泛 ,表达之形象更为突出。在时间、范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几个抽象概念中 ,空间隐喻以其系统性、广泛性、形象性充分表现了人类语言发展中隐喻思维及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5.
西方语言学家、美学家卡西尔通过繁琐论证,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语言的权利正是"隐喻的权利"。这一划时代的观点揭开了语言的奥秘,它与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语言的本质即是诗"的真理站在了同等的科学高峰,20世纪西方的文艺美学观点也为语言教学开辟了宽广的探索空间。文章试图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从"思维与语言"、"语言与隐喻"、"隐喻认知能力培养"诸方面探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建构、文本解读、英语教学模式改进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董迎春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4):58-61, 68
中国百年新诗发展一直秉承重视语言本体的创作精神,借助语言形成诗的结构"张力"与审美空间。陈仲义教授的专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吸纳西方"新批评"理论成果而又自我创新,使诗的各种形式、技巧展示与研究均指向了"张力"之美。此书的出版对现代诗的话语研究与诗人创作实践均具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介词on的原型空间义项,同时通过英国国家语料库检索分析,得出on的原型空间概念所拓展的隐喻意义的目标域种类以及分布情况,并对其向其他域映射而产生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试图揭示空间隐喻的映射过程和规则。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本文通过对汉语的"上、下"空间关系为代表和英语的"UP/DOWN"作相应的对比,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状态、社会等级、数量"这四个概念域内的空间隐喻化认知,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诗词是生活的升华,是表达人的情绪感受和内心情感的,是人的内在心灵的象征。诗词离不开“意象”,诗词要借助意象组合来抒写人的性情,衍生诗美效果。“意”借“象”出,“象”中含“意”,意象才能成为浑然的一体。诗词的意象,是作者“神与物游”的结果,一方面受“物色”感召,摹写  相似文献   

10.
诗歌语言符号的隐喻表现系统要求在两个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依据相似性原理建立意义的连接,把不可言说的情感、意志、精神等化为可感的形象。李白诗歌语言张力的构成重在隐喻策略的运用。隐喻是远距离的交易,在李白诗歌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存在着对距离的有效控制。在李白的诗歌中,语言的运用是灵动的,通过所言非所指的隐喻策略,创造出诗歌语言的含蓄能指势态。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方式.空间隐喻是人类语言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认知域.此研究从空间隐喻和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出发,并结合使用英语国家语料库检索"up",对语料进行词频和搭配的研究.重点探讨英语中"up"分别沿着哪些隐喻义拓展,换言之,就是要找出哪些抽象概念是通过"up"来构建的,即分析探索其原型意义(空间意义)及边缘意义(隐喻意义)和它们之间的拓展过程.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初步得出下述结论:(1)up主要用以构建4个目标域,即状态、动作、数量、方向;(2)up通常与好的事物相连如表示状态振作向上,事物的完成或结束状态,靠近,数量增加,方向向北(重要).  相似文献   

12.
汪苹芳 《考试周刊》2010,(43):31-3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在汉诗英译过程中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美是文学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不懈追求,本文探讨了诗歌意象的涵义和美学特征,再从构成审美心理三要素的角度来分析意象的传译问题,旨在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古典诗词语言美感特质的角度论述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after的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以空间语义为基础,通过空间隐喻,介词after延伸出三种表示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通过分析介词after空间语义与非空间语义的联系,帮助广大英语从业者进一步认识与理解该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审关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6.
论审美四维空间——以海德格尔语言美学核心思想为支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世之界、疏明之境和真理之境都是时间和空间统一的时空体,都具有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本质属性。人在时空超越中抵达澄明的真理之境。这成为审美境界建构的基础。现实时空中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绵延可以科学地计量,人对有限的现实时空进行超越进入自由的审美四维空间,观照真理之境,天、地、神、人在审美四维空间中切近交流。人在审美活动中建立自然审美四维空间、生命审美四维空间和哲理审美四维空间获得审美体验。情感、理智、意志成为建构审美四维空间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隐喻学认为,人类思维模式是一个隐喻的结构系统。隐喻是人类的普遍认知方式。本文在现代隐喻研究理论框架下对死隐喻、库存隐喻、创新隐喻的翻译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思考,即:译文和原文意象映射是否一致;是否出现文化意象转换的亏损。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柳州山水诗,寄寓世相悲苦和人生理想于山水意象中,诗歌语言具有很浓重的隐喻意味和象征色彩,从而营构了语言隐喻抒情方式,写意性画面构造,冷峭沉郁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上"本是一个表空间的词,它常常被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等.本文首先用意象图式论述了"上"的空间意义的认知过程,然后分析它对隐喻拓展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意象界定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基本审美概念,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意向的历史演变、生成过程、分类情况和审美特色,分析了中国古典艺术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