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我国未来经济格局中必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应以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指导思想,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使它成为在世界上占据显著地位的经济走廊和现代城市带。为此,必须发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整体效应,以三峡工程和重庆改建直辖市为契机,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以“三通”为突破口,加快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促进长江经济带工业的合理布局与发展;同时,通过建立权威性的统一管理机构,打破长江经济带内的条块分割,发展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多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以现代化大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流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建立、培育流域统一市场。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天山南北坡经济带的划分,天山南北坡经济带城镇体系建设现状的介绍,分析指出南北坡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不均衡,导致天山南北坡经济带产业群积聚的程度不同,产业转移能力和吸纳城乡人员就业的能力不平衡,地方与兵团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从而导致天山南北坡经济带发展的不协调。提出重点加强天山南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库尔勒市、新兴的石油城市库车市及阿克苏市建设,择优培育库尉(库尔勒——尉犁)一体化;天山北坡经济带应进一步强力推进乌鲁木齐城市圈和“奎、独、乌”金三角都市圈,以及乌昌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创新管理体制,协调天山南北坡经济带城市带内兵团、石油和地方城市化进程,促进天山南北坡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皖江城市带是安徽重要的城市经济带,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可以有效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目前,皖江城市带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意识落后、缺少龙头企业、缺少电商服务企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大力引进电商专业人才,鼓励本地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外地电商企业来本地投资创业,搭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4.
2004年9月26日~27日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中国南通举行,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城市带、英国以伦敦为核心城市带等26个国家的33个城市市长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市长们出席了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5.
以综合质效以及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对皖江城市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整体而言,2012—2020年间,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质量在波动中有所提升;分维度来看,除开放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以外,皖江城市带的创新、协调、绿色和共享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就皖江城市带各大城市而言,合肥市和芜湖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分别超过了0.6和0.4,分处皖江城市带的第一和第二梯队城市;铜陵等其他七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处在0到0.4之间,均是皖江城市带的第三梯队城市.分维度而言,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在不同维度的表现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6.
黄冈地区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处于武汉、黄石城市带的边缘。资源丰富,地位显要,历为人才荟萃,兵家必争之地,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为了充分利用我区地理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开发和振兴黄冈,地委、行署进行了经济发展战略论证和宏观部署,推出了“一个中心三大经济带”的战略布局模式,即建设黄州经济中心城市,开发沿江滨湖经济带、中部丘陵经济带、北部山区经济带的模式。笔者就此而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7.
宋代蜀道城市与区域经济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二高峰时期,在城市的地域结构上出现了四大城市带,其中的蜀道城市带因其不同于汉、唐时期的自然人文环境而迅速崛起;蜀道畅达的交通.开放的交通网,为商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茶马、茶盐贸易为龙头的商品流通潮.使西北秦陇市场和西南川蜀市场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强大的经济辐射力,促进了以蜀道为轴线.以成都府、梓州、兴元府、洋州、京兆府、秦州等三府三州为支点的蜀道城市带的繁荣发达;蜀道城市带的崛起,是汉唐时期不可想象的,也是元明清时期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各开发区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皖江城市带开发区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皖江城市带主要开发区应在产业结构与布局、土地集约度、企业发展、产业集聚、人力资本等方面与示范区全面耦合,迅速提升皖江城市带开发区建设水平,把开发区建设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9.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示范区,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大,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其环境污染产生了何种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构造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为正,长期而言,结构效应亦为正,技术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安徽省池州市生态资源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态势,研究池州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提出适合皖江区域池州市生态补偿的五大基本策略:即投入式生态补偿、救助式生态补偿、问责式生态补偿、消费式生态补偿和奖励式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1.
皖江地区近20年来的开发开放,使得皖江城市带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对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的研究成为热点,有关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皖江城市带的空间范围、格局、廊道及其整合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皖江城市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安徽崛起的关键所在,大力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层次和经济实力是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安徽沿淮经济带现代城镇体系初具雏形,但城镇化绝对水平仍然较低且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区域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区域人口外流逐渐增多。在准确预测经济带2013—2030年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前提下,综合运用PCA方法和引力模型确定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并测度其辐射强度,提出应充分考虑沿淮经济带安徽段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依托沿淮经济带现有的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核心城市引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最终形成安徽沿淮经济带“一轴、双组团、多节点”的开放型、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结合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特点和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产业分布特征,对FDI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FDI主要通过资本供给效应、就业结构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制度变迁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相似文献   

14.
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宁市提出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可以认为这是提升南宁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决策。通过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合作、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来分析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有利条件,并对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经济主要由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大北京城市圈以及以粤港为中心所圈定的大珠三角地区华南经济圈带动。其中华南经济圈是距离梧州最近的经济发展极。梧州可以通过参照长江三角洲城市圈中苏州与长江三角洲主要经济体上海的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经验,从城市定位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城市特点,加快融入珠三角经济圈的步伐,以获得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构建贵阳城市经济圈,中心城市的辐射域能否覆盖该区域至关重要。借鉴王铮利用威尔逊模型分析中心城市辐射域的方法,首先计算贵阳城市经济圈各中心城市的辐射域,接着根据各中心城市与各区、市、县的公路距离来确定实际的辐射域。通过比较,可以对构建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合理性进行简单实证。  相似文献   

17.
选取皖江城市带8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为样本,分别利用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并最终借助于首位度理论和分形理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城市市区规模的分布隐含着更多的城市集聚,处于城市经济的持续爆发性增长阶段,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同时合肥作为首位城市的优势并不突出,双核中心的城市格局开始凸显,皖江城市带整体规划的推出有利于要素的集聚和重新整合,并基于此提出,做强大城市的同时发展中小城市、发挥皖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地位的突出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与“两广”接壤,属于湘粤桂边境地区,湘粤桂省际边境区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省际边境区域相对落后的地带“裂缝”。本文主要论述永州作为省际边境地区发展其区域经济的战略意义、经济地理特征和应采取的几大举措。  相似文献   

19.
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服务外包产业效果显著,服务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但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制约,并受到地方政府不当政策影响,服务产业布局仍较分散,影响服务产业的规模及经济效果。只有各地区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并优化公共要素供给,皖江城市带承接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效应才能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20.
武汉胭脂山衣坊在城市名片建设中以特色商业促进经济发展,改造老城区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为两型社会建设作出的积极有效探索。但武汉城市商圈的重组和老城区规划重建给衣坊带来一定冲击。本文对衣坊发展进行回顾,尝试对衣坊的经验进行了整理,并提出武汉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衣坊予以实质性的支持,让这张城市名片变得更加亮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