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1.梳理知识点.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3.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重点:项羽的性格及形象分析教学难点: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相似文献   

2.
刘伟 《文学教育(上)》2011,(18):132-133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根据文本中项羽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分析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3.
4.
5.
【教学目标】1.研读人物言行,把握项羽骁勇果断、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人物形象。2.品味史书的文学色彩,理解作者在描写项羽事迹时渗透自己感情倾向的写法。  相似文献   

6.
邹爱华 《考试周刊》2013,(34):32-33
<正>[教材简析]1.《项羽之死》选自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这篇文章记叙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了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站的骁勇善战,还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2.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项羽之死》选自于《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通过不同场景展示项羽性格的不同侧面,就让我们把项羽重新置身于历史画面中,感知他性格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60):22-23
<正>【教材分析】《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第四单元,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单元目标要求教学中既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同时要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把古代散文的诵读当做教学目标之一,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并且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  相似文献   

9.
<正>【课文导入】师:同学们,初高中时我们都学过哪些《史记》选篇?生:《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师:我们初高中阶段学了这些《史记》的选篇。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在《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这本书,不是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因而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  相似文献   

10.
【内容导航】本文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选修)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传记散文的代表性篇目,也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也最为精彩的一幕。文章记述了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  相似文献   

11.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柝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教案背景:借助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品读文学家笔下历史人物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一.说教材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完美的落幕英雄。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总结等七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项羽之死》的理解和设计,请专家指正。一.说教材《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二篇。单元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主张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  相似文献   

15.
《项羽之死》乃选修系列的一篇散文,项羽这位末路英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我认为这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散文,可此文乃以文言形式行文,而文言文向来都不受学生青睐。因此,我决定另辟蹊径,先让他们解读文本,在与项羽这位盖世英雄的灵魂对话之后.再让他们分组表演。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四大步骤: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历来主张应提倡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在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内容中找到疑点,提出问题,最后分析解决。这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好办法。赏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当然也是《项羽之死》这篇课文教学的一大重点。通过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有根有据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作者司马迁在本文中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  相似文献   

17.
项羽为何不渡乌江、自刎而亡?这是千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我们在《项羽之死》一文的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项羽之死》一课的讲授以历史叙事和审美叙事为抓手,主要从“初识悲剧美”切入,继而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悲剧美”,最后经由合作探究“升华悲剧美”,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体验文字带给我们的情感冲击,让学生明白“真正的悲剧艺术效果:既令人悲伤,又令人振奋,既给人痛感,又给人快感,从而使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获得灵魂的净化、精神的提升,以及超常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史记》研究领域关于项羽死亡的具体地点是“东城”(即东城“四溃山”)还是“乌江”,展开激烈论争。答案当然应该只有一个,不可能二者都是;也不能用所谓的“互文”来调和,说“东城”(即东城“四溃山”)与“乌江”是一个地方。而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互文的写作方式,使二者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不少学生读小说只迷醉于跌宕曲折的情节和离奇惊险的场面,把娱乐视为小说的唯一功能,鉴赏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愉悦感上。而高中教材中的小说大多选自长篇小说或史书,如《边城》《项羽之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有的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离奇场面,有的节选部分由于篇幅有限人物性格没有充分展示出来,那么在教学中老师要怎样吸引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