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藏族当代文学创作从起步到发展,已走过了一段坎坷漫长的道路,其间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如果我们以“代”划分这期间的藏族作家,那么,万玛才旦可以划归为当代藏族作家中的第四代。这个第四代的概念,可以解释为全国文坛上所倡行的“晚生代”或“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夏绿蒂·勃朗特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虽然她们产生时代不同,国家、民族各异,但在创作方面却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比如,身为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身为有影响的一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社会都表现出庄严的责任感;而且,做为才华横溢的女性,在创作的过程中显示出超人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3.
苏青是四十年代红极上海的“市民文学”作家,池莉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与苏青不同,但她们都执着于平民情怀,执着于“市民文学’’的创作,两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现当代市民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苏青和池莉的价值立场争创作风格的比较,说明她们都是继老舍辈市民文学作家之后的两代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4.
谢婉莹和谢冰莹,既不是同一个人的两个不同姓名,也不是两姊妹,而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女作家。她们在各自长达近80年的创作中,为我国现代文学留下了丰富多采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宝库。她们的作品,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而且被译成多种文字,香飘海外,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国际声誉的两位知名作家。  相似文献   

5.
在以“革命”和“救亡”为主题话语的三、四十年代,少部分女性作家承袭着五四传统,创作出富有“性别批判”内涵的作品。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对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对男权意识的批判与解构和对女性自身的审视与剖析三层面。她们在文化夹缝中进行性别抗争,为二十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冰心和庐隐创作比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唤醒了一代有头脑、有作为,有才华的男女知识青年,冰心和庐隐就是在“五四”风暴的感召下,勇敢地拿起笔来踏上文艺创作的征途的。她们以笔为武器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行列,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富有才情的女作家。她们都以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作品吸引过不少的读者,曾被人誉为“五四”文坛熠熠发光的“双星座”。但因庐隐早逝,这位在“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作家,她的姓名和作品,随着时光  相似文献   

7.
论"新海派"作家群对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新海派”作家群的作品远离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以表现都市哲学和市民生活见长,作品具有鲜明的“世俗”倾向。时隔近半个世纪兴起的“新写实”作家同样以表现寻常百姓的凡俗人生为其创作宗旨。“世俗化”是其基本创作倾向。两代作家虽身处的时代、历史环境有着天壤之别。但创作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足以见出“市民话题”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8.
在两宋诗词作品中,作家们以“心”为师,抒写精诚的爱国情致,鼓舞了一代代的文人士大夫为救国图存前仆后继,为两宋社会生存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以诗词作品来观照作家心理,其“心”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和责任意识,是对儒家“内圣外王”哲学的坚守.  相似文献   

9.
铁凝、陈染都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都表现出一种对女性生存境遇与命运的恒久关注,具有一种自觉的女性意识。但由于作家创作个性及创作时代等的不同,使这种“女性意识”具有传统与现代之别,应该说是两种不同层面上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铁凝、陈染都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都表现出一种对女性生存境遇与命运的恒久关注,具有一种自觉的女性意识。但由于作家创作个性及创作时代等的不同,使这种“女性意识”具有传统与现代之别,应该说是两种不同层面上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试论王安忆创作中的解构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作品数量多,风格多样。与其他注重大事件、大题材的作家不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王安忆的文本创作逐渐表露出一种注重日常生活、消解宏大叙事,消解爱情,消解理想人物的倾向与立场,并由此体现出一种解构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选》"序"类所录的任昉《王文宪集序》是别集序的代表作。别集序一般分为对文集本身的评论和文集作者的评价两个板块内容,以前者为主。《王文宪集序》却以评价文集作者为主,体现了王俭一生以立德立功为要、立言只是余事的抱负和任昉的评价。序描绘了王俭出身名门、参与易代、清简寡欲、奖掖后进的一生,堪称南朝名士的剪影。  相似文献   

13.
本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的观点出发,指出王安忆本人的作品也具有“世俗”的特征,并在对两位作家的比较中,着重剖析王安忆的“世俗”特征的表现形式、深层意义和形成原因。本认为,王安忆的“世俗”表现为喜对家常生活形态的描绘,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她拥有与张爱玲不同的世界观,她喜欢市井之趣。尊重市民精神,并能够从平常人生中找寻到生命的力量,这使她建构了一个与张爱玲的本表面相似、内棱却截然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4.
方方对小人物的命运一向给予了深切的关怀,她善于在简明而流畅的叙述中表达深邃的人生思考,以亮色抚慰黑暗的日常生活,并在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中注入了偶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和方方的《风景,》都主要表达了生命。这三位作家都采用了诗性的叙述手法,以其不同的生命哲学来反馈各异的生命现象和真相。作家诗性的叙述在这三篇作品中产生让生命命题抒情化和诗意化的效果,使作品内容深刻而意蕴悠长。  相似文献   

16.
文坛上“六十年代人”的出现如同右派作家之于“文革”前、知青作家乃至“新写实”作家之于“文革”中的重要性一样,标志着当代文坛中流砥柱的组成产生了明显变化,并对文学的未来承载着担当。六十年代人的历史发现与童年记忆成为他们创作的两大资源,乡土情怀使六十年代人在文学传统上回归入流。本文正是在“六十年代人”这样的视域中研究王跃文的短篇小说集《漫水》的。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和孔甘露的作品中对上海历史叙述存在一种时间形式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清楚地揭示出他们分别赋予上海的文化身份特征。王安忆在纷繁的日常琐事中敏锐地把握住了那些稳定的因素,在努力寻求新的叙事方式的同时,她赋予上海的是一种“经营”特质。而孙甘露表现出了一种内在突破的要求,追击一种纯粹的经验,极力摆脱一种“共名”的上海生活的样式,其小说叙述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文化文本,同时他赋予上海的是“边缘生存”的特质。他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作家赋予上海的文化身份,显现了上海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王十月是新一代打工文学的重要作家,其打工题材的小说和散文创作,体现了作为一个由农村打工仔成长为城市作家的特殊生活经历和现实境遇,表达了一种身处异乡的漂泊感和对漂泊的反抗意识。他通过文学创作改写着自己和打工群体"乡下人"、"打工仔"的身份,谋求更高的身份认同,这对作家的艺术创作提升和现实身份重构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艮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平民又根植于平民,由于较少受到经学笺注、经学义疏之学的影响,他的思想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并用于指导日常生活。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个体生活存在的理论阐发、对人际生活秩序的重构和平民生活规范的教化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方方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其作品并非都是客观地原生态地反映现实,“零度情感”地观照生活。在其系列爱情题材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小说“诗意”的追求,这种“诗意”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具有象征性和丰富涵义的意象的选用、人物形象的简化以及语言的诗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