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  相似文献   

2.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针对数学教学存在的这种状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下面就课程标准的这一基本理念,谈几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策略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陈光凤 《双语学习》2007,(7M):47-47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术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  相似文献   

4.
龙庆珠 《广西教育》2005,(1A):40-41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生命长河天天流淌的地方。课堂的质量关系到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关系到公民素质,公民的素质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由此而言,为了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我们必须关注课堂,研究课堂,努力提升课堂质量。  相似文献   

5.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相似文献   

6.
余宝霞  张映姜 《数学教学研究》2009,28(6):F0002-F0002,3-5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数学是人类的重要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课堂进行数学文化教学的尝试.更多的有识之士发现,数学文化是促进学生学习、理解数学重要的载体.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是对数学最好的文化注脚;对数学文化的欣赏,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比;  相似文献   

7.
张颖 《考试周刊》2010,(34):92-92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论述。已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的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谈到数学,很多人都认为是纯理性的东西,较枯燥,不好学。其实,大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任何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模型。”可见,数学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感受颇多。通过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  相似文献   

11.
张圣元 《新疆教育》2012,(18):193-193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H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而据学生调查问卷,他们认为: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数学”均列首位。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的呢?华老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针对此种现象,《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相似文献   

12.
柴剑铭 《考试周刊》2009,(34):95-95
数学是一门有着无穷魅力且富有神秘感的学科.它的魅力就源于生活。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工具。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陶行知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潘芳 《成才之路》2010,(8):44-44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妙难懂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都是前人的经验、结论。这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遥远的。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因数学而教数学,不能让学生因数学而学数学。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本人的实践体会,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数学。  相似文献   

14.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要让它成为走进数学世界的路标.下面谈谈本人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魏纶  舒玲 《湖北教育》2007,(12):9-12
有人比喻"数学是一棵富有生命力的智慧树",我们十分赞同这一说法。千百年来,经过众多数学家的精心探究,辛勤培育.数学茁壮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参天文化大树。光彩照人的数学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的灿烂光环普照全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宇宙之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精彩描述。正因为数学就其本义上来说是“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的,所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相似文献   

17.
陆海泉 《广西教育》2005,(4C):33-33
中外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生前曾与他的3个学生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拿出3顶白帽和2顶黑帽,让学生看到后,叫他们都闭上眼睛,分别给各人戴上一顶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睛,看看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结果,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儿,并异口同声地大喊:“我戴的是白帽子!”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创造和构成的。数学与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广泛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干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  相似文献   

19.
任武 《时代教育》2007,(7Z):86-86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需要。它能唤起学生亢奋愉悦的心情,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对学习过程愉悦的体验,树立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内化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