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道德教育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作为引导人们解决社会共同生活中出现的个体和群体、情感和理智、利己和利他等诸种矛盾的方式而存在的。离开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道德教育既没有产生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没有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比人类低级,要么是超人。而不能过社会生活的个体,或者自以为不需要因而不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上帝。作为个体的人来讲,其社会性的重头戏,无疑是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因而,人际交往在人的成长中,不仅是必修课程,而且是关乎其健康程度的“维他命”。人际交往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是体现在多方面的。首先,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来讲,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依托和基本条件。就像吃饭穿衣于人不可或缺一样,人际交往也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需要。良性交往所带给…  相似文献   

3.
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的同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是德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所谓社会适应性 ,是指德育必须与一定的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相适应 ,与社会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要求相适应 ,也就是说德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个体适应性是指德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个体品质发展需要 ,适应其年龄特征、个体特点和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 ,通过教育和引导 ,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品质 ,使其形成相应的社会生活能力。坚持高校德育的“双适应” ,是为了实现德育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和个体人格完善的双重使命 ,二者缺一…  相似文献   

4.
段镇 《上海教育》2007,(2A):49-51
需要,是人的观念。人把需要体验为一种不满足的感觉和对于某种客体的渴求和必要感,它是人的内心发展要求和社会对人的要求在人脑中的综合体现。 马克思早就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也没有革命。生产、革命,都是为了解决人们的文化、物质生活的需要。由此看来,需要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体育教育缺乏层次感,缺乏生活体育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的定位仍停留在增强体质方面,没有摆脱“知识”和“技能”的框架,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够的教育引导,不能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体育与体育教育产生于人们生活中的生存需要,战争促使了体育及体育教育的发展,使得体育成为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手段,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又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体育课堂教学是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实际生活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即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笔者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从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人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生活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不能在脱离社会生活的"真空"中实现。同理可证,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成长环境,特别是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笔者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从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人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生活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不能在脱离社会生活的“真空”中实现。同理可证,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成长环境,特别是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体育教育缺乏层次感,缺乏生活体育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的定位仍停留在增强体质方面,没有摆脱"知识"和"技能"的框架,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够的教育引导,不能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体育与体育  相似文献   

9.
美好生活作为唯物史观的应然理想,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土壤之中。日常生活的拜物教特征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面貌,个体“自我异化”实质在于资本剥削人们生产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导向消费领域,社会层面的符号拜物教就此出现。数字化时代,个体生活面临着平台技术与资本剥削共谋的数字规训。从劳动异化到数字拜物教,个体“自我异化”的加速反映了日常生活的沉沦现状也预示了推进其变革的可能。东欧马克思主义者赫勒曾提出了变革拜物教的“激进需要”主张,认为个体需要的满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要从个体之维深化自为领域的日常生活变革,实现自在领域的美好生活建构。有鉴于激进需要的日常生活批判,新时代美好生活应从“人本生活”“艺术再创造”“审美体验”几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旧生活的超越,进一步彰显唯物史观“社会—生活—人”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0.
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和社会生活所要求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个体道德的存在.道德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是道德之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其内在的自律的依据.个体道德需要是来源于一般需要又高于一般需要的高级需要,是个体成其为完整和谐之人的必然要求,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手段和条件.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道德需要,走出"规范式德育"的误区,提升受教育者的需求层次,培养个体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1.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从社会角度分析了个体发展,强调人生而自卑,需要通过追求优越来克服自卑达到个人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生活风格、社会兴趣以及创造性自我的发展程度等都会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阿德勒认为家庭作为个体最先接触的社会结构,对个体生活风格和社会兴趣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会对儿童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社会兴趣有着极大影响,因此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养育方式的科学与否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职业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和重要的社会存在。知识分子职业活动方式的影响,可以造成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和其它劳动人民许多重要的心理差别。本文仅就社会主义社会知识分子职业活动方式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一、以个体为主的活动方式的影响知识分子的劳动大多以个体为主,例如一个人挑灯攻读或埋头构思。有时候,他们也需要集体承担一个课题,需要集体讨论,需要相互配合进行新设备的研制和调试等等。但是,这种集体一般是小规模的,屑于社会学所称的小群体范畴。同时,这种小群体活动不排斥个体活动为  相似文献   

13.
一、挫折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所谓挫折,就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标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心理状态或反应。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和内外环境的不可控制因素,在各自实现目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有些人由于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而引发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违法或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青少年由于从小就在比较优越的条件下生活,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家庭的宠爱和顺从下长大的,没有经过逆境和社会的磨炼。以往的顺利和受宠形成他们只能成功而不能失败的…  相似文献   

14.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适应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的能力,即个体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生活需要的应付和适应能力。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他们各个年龄阶段相应的心理发展的综合表现。因此,孩子智能的判断很多也基于社会行为的成熟状况。如果孩子既没有器质性疾病,又无社会心理的损害,其智能的发育主要以适应功能的发育来判断。  相似文献   

15.
写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外部的生活,而是回归到每个独特生命个体中的内心的发现,写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眼睛,而是敏锐而乐于发现生活的心灵。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回味与记录便是取决于每个不同的生命个体独有的心灵感悟。写作是一场生命的言说,只有引导学生回归心灵的发现与探索,通过体察内在语言,捕捉内心的变化,才能不断地丰满生活中各类相似的生活场景,才能书写出属于每个生命个体独一无二的真实的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6.
肖明 《教育教学论坛》2011,(27):252-253,11
责任感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情感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它是个体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是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核心品德。由于社会需求的消极影响和成人的不当教育,导致幼儿责任感缺失。培养幼儿责任感,对幼儿身心发展、对幼儿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具有极大的影响,幼儿责任感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的个体化是当代社会的必然现象,它引起了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活领域的分化、个人生活的碎片化、个体之间关系的工具化和社会整合力的弱化,可能会造成中国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偏失,使之形成个体本位、自由至上和为己取向等道德观念.为了健全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社会责任感教育为其重点.  相似文献   

18.
1 对于人的需要,一般认为,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实不尽然,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的、精神的需要,还包括这二者需要的主体对象的生产——自身蕃衍的需要。在通常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需要时,都没有跨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范围。马克思主义把需要划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类,基于这样一个理由:“需要的形成是由于,在人类社会中生产着需要的对象,而因此就生产着需要本身。”(《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19.
李娜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7):15-19,25
社会适应是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即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及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易地扶贫搬迁使得移民们面临着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迁,迫使着他们进行自身调整,在经济生活、社会交往、价值观念方面都发生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社区环境。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搬迁后的移民要完全实现生产、生活、心理的适应,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人的个体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人对现实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从人一出生就开始,直至作为自然人生命结束而终止。人的个体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人的必然要求,而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需要社会化了的个体去推动。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由家庭、托幼机构、学校和社会对每一个人施以全面发展教育,以不断加快社会化进程和提高社会化层次的过程。而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的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