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静静  王婧 《青年记者》2010,(16):96-97
现象分析 2010年新春伊始,接二连三的网络事件让人应接不暇,“兽兽艳照门”、“小S家暴门”、“烟草局长日记门”、章子怡“泼墨门”、“诈捐门”、“师生激吻门”、“闫凤娇艳照门”等“门事件”爆发,传播速度惊人。  相似文献   

2.
任晓敏  张冠文 《今传媒》2010,(7):100-102
2008年初的"艳照门"事件引起全民的探讨、议论之后,各种各样的"门事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门事件"成了一种新闻现象、社会现象。2009年7月甚至被称为"门事件月",在此期间,  相似文献   

3.
赖黎捷 《新闻界》2007,(1):129-129,134
网络“通缉”是2006年网络流行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影响较大的网络“通缉”事件有虐猫视频事件、铜须门事件、流氓外教事件、牙疼妹妹事件等等。在虐猫视频事件中,某女郎残忍虐杀小猫的视频短片在网上迅速流传并引起网友极度愤怒。随后,网友在网上发出“追杀令”,并在短短十数天里将虐杀小猫的主角身份查出;而在牙疼妹妹事件中,两网友口诛笔伐,各揭身世之谜,引来众网友观阵助威,结果错牵无辜,将湖南一居民推上“网上审判席”,严重破坏了该居民的平静生活。  相似文献   

4.
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网络事件,通常是指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跟帖、参与评论,引起传统媒体或政府关注的传播事件。如2007年的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事件”等。  相似文献   

5.
何奉华 《新闻世界》2013,(6):178-179
微博已成为重要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然而微博新闻传播却面一临诸多问题,如现存的新闻信息无法证明其真实性、对于同一新闻事件有着众多的说法而人们无法判断事实是什么,类似“罗生门”现象。本文以新浪微博热点话题“袁厉害事件”为例,分析微博新闻传播的“罗生门”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反思。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危机传播中的新闻发言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高校危机事件频频爆发。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将云南大学卷进危机漩涡,事件刚落幕不久,“北航招生黑幕”、复旦经济学院院长“落水”等事件接踵而至;2005年,江西旅游进修学院遭债务“逼宫”等高校危机事件爆发;2006年,杭州某些女大学生网上卖淫、国家审计署发布18所高校违规收费(其中北大、清华大学、人大等名校也榜上有名);2007年,复旦大学“抄袭门”事件、北大“恒甫门”事件,等等。上述事件呈现出危机事件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发展的一种常态现象,面对可能的危机事件,  相似文献   

7.
2012年初,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代笔门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微博的“索引”“摘要”与“整合”的编辑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事件中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由于大量外部链接和长微博的使用,话题构造在博客空间,而舆论发酵却在微博平台,公众不得不在微博和博客之间来回切换,这使得两种媒介形态出现了一场未经预谋的对话与碰撞.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致力于探讨并呈现“方韩事件”中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背后的公众参与路径、粉丝行为特征、媒体互动机制及舆论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8.
道德焦虑是描写现代性道德困境的重要范式。“最美现象”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和社会正义的内心认同。“最美现象”体现出一种仁爱、情怀和一种奉献精神。文章通过发挥“最美现象”的心理功能,利用“最美现象”的心理效应,呵护“最美现象”的心理安全来化解社会的道德焦虑。  相似文献   

9.
“方韩事件”中的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肖明珊 《新闻界》2012,(6):46-50
2012年初,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代笔门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一事件中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由于大量外部链接和长微博的使用,话题构造在微博空间,而舆论发酵却在微博平台,公众不得不在微博和博客之间来回切换,使得两种媒介形态出现了一场未经预谋的对话与碰撞.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致力于探讨并呈现“方韩事件”中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背后的公众参与路径、粉丝行为特征、媒体互动机制及舆论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0.
崔琳 《青年记者》2007,(12):46-46
打开电视,最为火爆的莫过于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无数的“追梦人”被席卷到了这个全民娱乐高潮中。全民娱乐高潮的到来不仅仅是一种热闹喧哗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值得反思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去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门”事件,至今仍未停歇,“捐款门”、“兽兽门”、“日记门”、“公交胸照门”、“C语言门”等等,这些“门”,有的确有其事,有的为无聊炒作,还有的是子虚鸟有,有的是恶意传播。无论哪种情况,都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发生的现象,关注它并不奇怪,有网民企图通过网络予以宣传或者扩大影响,也可以理解。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13.
石静 《报刊之友》2014,(2):79-81
近年来,“宫斗”剧热播和流行的社会现象引发了诸多质疑,但作为一种事实存在的传播现象,研究“宫斗剧”的流行原因及存在问题仍然有其现实意义。论文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托从“宫斗”剧的内容、传者、受众、传媒、效果角度解读“宫斗剧”流行现象,以期在将来,克服了弊端的“宫斗剧”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15.
当年.吴宝康先生提出要建立“国际档案学”,我曾经为之感到兴奋。档案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应该有些共同的规律可探寻,建立基本的管理原则或原理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20年过去了,我却越来越感到茫然.甚至感到所谓“国际档案学”就如“让世界充满爱”一样是遥遥无期的美妙幻想。这让我认识到还是“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来得更为实际.特别是对于档案学这样一门年轻的学科。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普及和目益发达,让社会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违法现象等日渐无处藏身。一些社会事务、世间百态等,只需要手机拍一张照片,再配一小段文字,立即就可以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但具体到一些事件,我们就需要反思其中的“网权”问题了。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新闻的分类依据新闻的发生地区、新闻的性质、新闻的特点及新闻传播手段作出不同的区分。近年来理论界又提出“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概念,并且对“非事件性新闻”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新闻提出疑义。   本文所说的“现象新闻”亦是针对“事件性新闻”而言,它与“非事件性新闻”有相同之处,但又不是“非事件性新闻”的代名词。   所谓“非事件性新闻”的概念,按照理论界的界定,是指对许多事实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后的新闻,其特点是时间上具有阶段性而非具时性,内容上具有综合性而非单一性,例如目前我国报纸尤其是党报…  相似文献   

18.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娱乐化风潮日盛。从“戴安娜王妃之死”、“克林顿性丑闻”到“马加爵恶性杀人事件”、“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各大媒体是极尽煽情之能事,挖“爆料”、加“猛火”,一路狂炒,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娱乐”成为现代传媒贩卖频次最高的词汇。除了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军事、外交等通稿外,各地方的新闻、社会报道、体育新闻等都趋向娱乐化,许多恶俗新闻堂而皇之的登上了一些媒体的头版头条和黄金频道,新闻娱乐化现象波及了整个传媒业。  相似文献   

19.
王灿发  何雯 《青年记者》2009,(20):28-29
在近几年频繁暴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冲,谣言传播给公众带来了困扰,也给执政者有效调控舆论增添了阻力。谣言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本文结合近年来有代表性的突发公共事件,重点分析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2008年10月底深圳“狎亵门”事件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奥一网担当了“第一推动力”的重要角色:首发“猥亵门”视频、首发“我是交通部派来的!”新闻、首发“人肉搜索”主帖……整个事件正是随着奥一网的一次次“爆料”而高潮迭起,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全国关注的网络大事件,从而也推动了事件得到迅速有效的解决。而这一切,得益于奥一网与南方都市报三年来“报网互动”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构筑起了一整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有效模式。“猥亵门”事件的网络传播过程,充分说明了这套“报网互动”模式的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