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紫岩 《今传媒》2010,(8):174-175
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感动我的人”活动是每年通过广大群众推荐的“感动人选”评选出十位“感动我的人”,录制颁奖晚会公之于众,感动人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有的矢志保护环境、爱岗敬业;有的坚持自主创新、乐于公益事业,展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凸显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我不理解这样的“概不退稿”杨润近些年,全国大多数报刊实行了“概不退稿”的“政策”。我是个爱耍点小聪明的人,总以为天下没有感动不了的上帝,就在寄长一些的稿子时附上足够的邮票,并注明“如不能刊用,烦请退回”的字样。然而这一招并不灵。我又想寄退稿还需信封,...  相似文献   

3.
最近,福建莆田一老人过斑马线时,向停车礼让的车主脱帽鞠躬的视频走红网络.当事老人、88岁的闲庆昌说,车停下等侯让他很感动,说“谢谢”怕听不到,所以脱帽鞠躬,这样内心比较平衡.网友被这个老人触动了.有的说,虽然鞠躬的少,但心存感激的人很多,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相似文献   

4.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评选于2月17日落下帷幕。为救落水者英勇牺牲的解放军驻浙江金华某部军官孟祥斌在2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人选十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而此前的1月27日,孟祥斌已被高票人选为“浙江骄傲”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孟祥斌的纵身一跃,不仅感动了金华,而且还感动了浙江.  相似文献   

5.
上海人称谈恋爱为“淡朋友”。谈朋友,那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选择。朋友带给你的是甜蜜、欣喜、谜一般的神奇和叫人时时想去探究,欲罢不能又萦绕于心的感觉。难怪有人称恋爱是“刻骨铭心”、“电击般的震撼”。有的人经历了几次感情波的冲击,我想那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丰富他的人生阅历。说实在的,自从我和丈夫L结婚后,我便与“谈朋友”这词握手告别,对“恋爱”有了新的注释。我视”移情别恋”为浪费感情、浪费精力、浪费时间的玩艺儿。可是,大自然的诱惑.科学的进步,使人会情不自禁地恢复人性的本能,你会全心地投入到“爱”的漩涡中去。那是我家来了PC(家用电脑)后。在小时候,从学写第一个字,我便与纸、笔结下了不解之缘。妈妈教我写字画画,没纸和笔是万万不行的。几十年来这已成了定向习惯,似乎天经地义。  相似文献   

6.
我爱“豆腐块”、“火柴盒”。提到“豆腐块”、“火柴盒”也许会有人摇头,看不起。因为,它们都是小字辈。可我不是这样看的。我认为,稿件虽小,容量不一定就小,小稿件也是一条信息,要写好并非易事。每年评选全国好新闻,有的还不足两三百字,由此可见,衡量新闻稿件优劣  相似文献   

7.
范文澜先生有一副名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范先生对好说空话、大话的人下的针砭。要不说空话、大话,只有坐冷板凳埋头苦读下“顽铁磨针”的功夫,现在的人已不大能办到了。最近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的《文献》(1989年第4期),其十周年建刊感言都是国内国外各大学教授写的。我读后感到宏论高见接踵而出,有的直如我胸中所欲言,有的深合愚意而我此时还未能表达出。于是我便摘取五位教授的感言,作为我个人的感言,这样做,未免太僣越了,好在心同理同,人我一揆,我想执笔诸公能予以原谅的。下面就直抄原文,有的为省文而删节:  相似文献   

8.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的如“酒逢知己千杯少”,有的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编辑是一种经常而不断地与人打交道的行当,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在这方面自然有更多的感触。《甘苦不唯寸心知——“我与作者”之五》一文的作者以肺腑之言谈及了十几年编辑生活交往当中的酸甜苦辣,相信这篇文章同样能够引起各位编辑同仁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曾经为冯骥才的“档案行为”所感动,一个作家、一个文化人,深谙档案与文化的关系,以文字、照片、录像为载体,领军抢救即将消逝的天津地域文化、抢救家书等民间文化遗产。现在,又为档案人的“文化行为”所感动。贵州省黔南州和荔波县等档案部门多年来负重致远抢救古老的濒临失传的水族文字——“水书”;锦屏县几代档案人历经艰辛征集7000余件清朝、民国时代的“山林契约文书”,而这两个县每年业务经费仅万元,有的还不足万元,拳拳之心让人动容。把抢救“水书”和征集“山林契约文书”称之为“文化行为”,是有足够理由的。2006年5月,“水书”入…  相似文献   

10.
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和天津市文明办联合天津市多家媒体共同举办的“知荣辱、树新风、感动津城十佳文明市民”评选活动得到了广大天津市民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这次活动一改过去组织推荐、审核报批的评优做法,以全新的方式让广大市民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和来信直接推荐候选人,这次活动主要以广播传媒宣传为主,其他媒体配合,广大群众以“我爱我选”方式参与,  相似文献   

11.
安徽巢湖人民广播电台《青春旋律》节目开办“我写我说”栏目,一改过去“我说你听”、“你打我通”,缺少听众参与的局面,既有城市电台“电话交流”、直抒胸臆、表现自我的效果,又满足了农村及部分城市听众无电话交流但又急欲交流的渴望,是广播改革的良好尝试。“我写”即由听众自己去自由写作,内容只要是健康的,可以无所不包,以反映当代青年人理想  相似文献   

12.
在西沙,有一个仅有八百余册图书、一名图书管理员的图书馆,她就是“海岛图书馆”。如今,回首守卫西沙两年多的时间里与“海岛图书馆”的朝朝暮暮,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是她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是她把我领进了写作的课堂,是她圆了我的军事记者梦!  相似文献   

13.
我看到一篇报道,说美国有个叫约翰的人,左手和右手做事时常发生矛盾。左手拿东西,右手就阻止不让拿,左手要脱衣服,右手却非要穿。有一次,约翰生气,左手握拳要打他的妻子,可右手却去救他的妻子,不让左手去打。看到这里,我心中顿时产生“?”:此人为何如此自相矛盾?我接着往下看,原来,约翰是一名老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头部受伤,得了癫痫病,而且越来越严重,医生为他做了脑科手术,由于手术的失败,致使约翰左右手自相矛盾。这篇报道是一篇成功的报道,它先在你心中画一个“?”,然后再把这个“?”拉直,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然而,我平日读报纸,心中常常出现众多的“?”。这些“?”,有的至今也没办法把它拉  相似文献   

14.
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人,几乎都曾经被“典型”感动过,被高尚激励过,有着改天换地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当“越穷越革命”的观念让位于“一切向钱看”后,好多人放弃了崇高追求,改当小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挣钱,“为自己而活”。高大、高尚、崇高的东西对于他们,犹如小说里的情节——离自己太远了。于是,学雷锋时,身心感动的少了,走走形式的多了;缅怀先烈时,刻骨铭心的少了,变相旅游的多了;不少人甚至对典型有了“另类”看法,不仅不为典型所感动,有的还对某些典型持怀疑态度——社会,似乎走进了一个“非典型时代”。在这种大气候下,典型报道怎么搞?尤其对于以“吸引眼球”为追求的都市报而言,此类报道似乎更难摆弄。  相似文献   

15.
很小的时候,我闯过一次祸。薄暮时分,不小心踩进装着一窝小鸡的纸箱子里,造成三只小鸡毙命、一只身负重伤的“重大事故”。在我家串门的叔叔急急忙忙抱起我,连连拍着说:“不怕,不怕。”我哭得很厉害,心里起伏着一种异样的感觉,不是因为小鸡和我,却是因为叔叔。我将这种感觉学给一个我很崇拜的大哥哥,他说:你被感动了。后来,我再给别人学这件事时,就会加上一句话:知道不知道,我被感动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是一个非常容易受感动的人。走在街上,看见一个小伙子蹲下身,给自己的母亲系鞋带,我很感动;过斑马线,看见一位小妹妹牵起一位盲人的手,我很感动;有一天散步时,一对老夫妻骑着一辆三轮车从我身边经过,老头登车,老太太坐在上边,剥一颗糖,胳膊伸得很长,绕过肩膀送进老头的嘴里。我竟然被感动得流下眼泪。我很庆幸身边都是好人,而且奇怪的是,所有的好人都被我碰上了。我是一个记者,于是我用我的笔,将这一切写成一篇篇的小文章,我的感动通过报纸,诉说给了更多的人。我很快乐,我认为这些小故事像春风春雨,可以融化掉冬天凝结的冰雪。但是后来就有人说我,你太软弱、太感性、太善良,太……总之,我已经很落伍了。市场经济了,媒体首先要生存,为了挣钱,要千方百计地刺...  相似文献   

16.
亦杰 《今传媒》2005,(5):62-62
我是一个修炼得不太被某人某事感动但尚未麻木的老者,读了《今传媒》杂志今年第二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事迹的报道后,沉思良久,还是被感动了。也许是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缘故,刘畅事迹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他的“底层情怀”。刘畅认为“在中国做记者要有底层情怀”。我在想,他  相似文献   

17.
实在不解,现在“A市”、“B县”、“S镇”、“T村”成了某些报纸的“新闻源”。如果这些属于江湖文人杜撰生发的故事,让人消遣一下倒也无妨。可清楚的年月日,俨然的张家李户,又都向人标榜“我是新闻”。有的还恐读者不信,特地打出“真人真事”、“社会写真”、“绝非虚构”的旗号。可我总觉得,连产地也不敢写明的“新闻”,就象连厂家也不敢告人的产品一样,十有八九靠不住。中国之大,“A市”何在?“B县”居何方?  相似文献   

18.
时间过得很快,像是放电影,我做记者已两年有余。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新员工的入职大会上,前社长范以锦说,“马小六的学校并不怎么出名,但我们还是录取了他。”这句话让我感动了许久。我也一直在激励自己: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要本本分分地做人,踏实勤快地干好工作,还报社一个信任我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冷笑话,我讲给很多人听过,有的人听了笑得点头弯腰,有的人听了面无表情问一句“完了”然后木呆呆地走了,这两类人的比例大概各占百分之五十。还是先  相似文献   

20.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电视“面对面”中的“我”和“你”作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依赖于“我——你”关系的建立,而“我——你”关系的建立,又更能突显出“我”和“你”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