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敦显 《东南传播》2010,(9):122-123
本文以"瓮安事件"等群体性事件报道为例,分析媒体在群体性事件报道为更好实现媒体的报道责任,应注意的报道策略,即注意舆论引导,选择适当报道的形式和选择解释性框架。  相似文献   

2.
陈丽  李本乾 《东南传播》2011,(4):112-11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媒体形象,而上海世博会使中国继奥运会后又一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对和"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以下简称CNN)两家媒体有关上海世博会报道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描述;然后从报道功能,报道立场等方面对西方媒体有关世博报道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作者分析了西方媒体报道对于我国媒体对大事件报道的借鉴性。全文意在通过对西方媒体"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以下简称CNN)有关上海世博会报道内容的对比分析,给中国媒体未来大事件报道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6年的雾霾天气为例,分析了世界范围内16个国家32家媒体此次中国环境报道的框架,研究发现,报道议题存在着冲突框架、进步框架、事实框架和影响等四个主要框架,通过对框架在各个媒体中的分布,发现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媒介议题,国际媒体之间出现分化和多元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11):21-26
本文借助媒体框架理论,选取了国际三大主流媒体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他们报道中欧关系的框架策略,探讨媒体框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邱霞 《新闻世界》2010,(4):105-106
2009年,新中国迎来了60岁华诞,国庆报道也成为各媒体的"重头戏"。现代社会媒体竞争激烈,为了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党报在做好主旋律报道的同时,也创意连连。本文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这两家全国性党报为例,分析了党报国庆报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微博已经成为转型期中国重要的舆论场域,也已经成为外国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本文从美国、英国、法国各选取了两家著名媒体的网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外媒对中国微博的语言使用和报道偏向。研究发现,2011年之后,外媒对微博的报道迅速增加,报道偏向于政治类新闻,微博上的信息框架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外媒的报道框架。微博成为外媒眼中的另一个中国。  相似文献   

7.
李敏 《新闻世界》2011,(5):190-191
近年来,不少案件由于媒体的报道引发了社会舆论"一边倒"的情形,司法界和学界因而产生了"媒体审判"的担忧。笔者认为,舆论评价与法律评价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至少在当今中国以及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媒体还没有如此大的力量,能够真正左右司法审判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框架分析的实证研究中,框架建构与议程设置的混用极为普遍,即将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频率、稿件安排方式及组织方式等议程设置的内容解释为媒体对于报道框架的建构。而实际上,媒体议程设置与媒体的报道框架影响受众的路径与结果是不同的。本文拟从媒体选择框架与符号框架两个方面入手,对大陆、香港与美国的六家媒体关于弗格森事件的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来具体说明不同国家地区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之间的差异,以及报道框架与议程设置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肖琴 《新闻世界》2014,(8):405-406
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媒体对社会冲突性事件的报道,发现国内不同定位的媒体对"番禺环境维权事件"的报道框架也呈现显著差异,深度类媒体、都市报以及党报所采取的话语策略是迥异的。这种差异表明,研究者需要抛弃以往的二元对立思维,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媒体实践,才能发现日常媒体报道复杂而生动的一面,并从其得失中找到逐步抵达新闻客观性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雅 《新闻前哨》2013,(11):19-21
在“斯诺登泄密”事件的报道上,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和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都属于“国家第一”的报道框架。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主流媒体力求把本国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报道新闻时多以中立描述“事实”.虽不支持斯诺登的行径,但略有批判美国之意。而与“谴责和逮捕斯诺登”相对应的在美国主流媒体中斯诺登被陈述为“叛国”、“间谍”等代名词。实质上这就是两大媒体各为其主的最忠实态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灾难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不同定位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框架不同,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对中外媒体来说是一场新闻盛宴。然而,在这场盛宴中,我们却吃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西方媒体的报道以其一贯固有的以意识形态判断为框架,在导向上有意识地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重组,使得我国国家形象未能得到真实的呈现。对待这一现象,媒体人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紧迫感,切实提高传播能力和话语能力,向世界传递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13.
王旭  王松 《新闻世界》2011,(8):324-325
在新闻报道领域,对于中国所发生的诸如藏独闹分裂、东突暴动等敏感性事件,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存在有失客观的现象。虽然国际媒介话语权的天平偏向于西方媒体,但中国媒体一直没有放弃对话语权的争夺。本文以"3·14"、"5·12"、"7·5"事件为例进行文本分析,透视中西方媒体在中国新闻事件中的话语权争夺。  相似文献   

14.
任新 《东南传播》2011,(3):45-48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澳洲主流媒体—《澳大利亚人》在力拓案审判期间的报道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发现该报在对力拓案审判报道的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的关联性报道,在议题的选择上主要以经济为主,媒体主要关注的是在华外资企业的经营,负面报道较多地集中于政府对司法、经济以及媒体的干预行为,而在政治领域的关联议题中,传统的"中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已不再是关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舜 《报刊之友》2013,(8):43-44
《南方日报》对清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报道内容以"民族文化"和"区域发展"为主,呈现差异再现与发展叙事的报道框架。在其报道中,政府是主要信源,清远少数民族被动地处于信息传播的末端,自上而下的传播影响了对清远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现实的建构,造成真实境况与媒介镜像的巨大差别,媒体的低度再现使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媒介弱势。  相似文献   

16.
吴姗 《新闻世界》2010,(5):151-152
本文以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为例,分析了当前主流媒体如何运用新兴的传播手段创新"两会"报道,希冀对国内其他媒体的相关新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林楠 《东南传播》2012,(7):62-64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的2岁小女孩王悦被两辆车碾压致死,18名路人经过却未施援手,该负面事件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国媒体和西方媒体都对此作了报道,但两方对此事件所构建的报道框架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为了比较中西媒体对此事件报道架构的不同、分析他们各自的话语框架是如何被建构的,以及被这样建构的原因,笔者选择了中国的主要对外报道的报纸《CHINA DAI-LY》和当地的党报《佛山日报》;在综合考察了西方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后,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美国的《The New York Times》、《THE WALLSTREET JOURNAL》为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18.
本人关注的问题是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内媒体新闻文本中呈现的新闻框架。将选取国内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天津日报》在8月13日至8月20日的196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依托,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两家媒体对爆炸事件的报道数量、报道版面、信息来源、报道议题4个方面进行建构分析,从而得出这两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的新闻建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疆主流媒体《新疆日报》对于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全部报道为样本,借助大众传播研究中的框架理论进行分析,从报道的总体情况、报道的主题框架、报道的阶段性框架进行分析,从而分析总结其新闻报道的框架建构方式以及这种新闻框架的建构原因。期望能通过本研究结果,为地方媒体对于重大博览会新闻报道方面提供新的视角并为今后会展报道工作起到应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曹友元  周彤 《东南传播》2012,(3):123-125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去世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大媒体都予了极大关注,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预测后金正日时代朝鲜政局及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本文着眼于中国媒体对金正日逝世消息的报道,还原传统官方主流媒体网站——人民网与新闻专业主义色彩浓厚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凤凰网在报道中的表现。通过对其网络专题的分析试图勾勒出两家媒体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新闻框架,并分析新闻框架背后形成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