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一节公开课是讲<记承天寺夜游>,课是这样安排的:由咏月诗引出,简介背景,师范读、生齐读,疏通文意,由本课的表达方式引出本课结构.老师把重点放在本课结构上,通过概括明确本课结构:①叙夜游之事.②描庭下之景.③议淡泊之志.  相似文献   

2.
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点赏析末的写景议论部分。的确,最后两句自是天成佳句。可如果认为此仅有佳句而无美篇,那就实在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因为本前面的叙事部分看似平淡,实则句句玄机,是全不可分割的部分,其耐人寻味之处,尤需读细细咀嚼,一一体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文本分析】 这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仅84字的文言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抒情散文。它叙写了一个月夜,苏轼被月色吸引夜不能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赏月的事。全文仿佛随意点染,叙事简练,写景精妙,抒情议论耐人寻味,通过采用视觉上的错觉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课程中,中学生最难学、最怕学的就是文言文。因为:首先文言文毕竟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相差太远了;其次许多教师教学文言文功利性太强,主要从考试角度进行教学,讲究字词落实,句段落实,篇章落实,基本上都是采用训诂学的方式来教学文言文,且已经程式化: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讲解课文—朗读背诵—巩固训练,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学生能不生厌吗?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专家、理论研究者积极倡导并探讨、实践有效教学的今天,很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文章的关键词,如解读《老王》时探究“愧怍”“善良”等词,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时抓住“闲人”一词等。同时也有很多探讨关键词教学的精彩论文或案例纷呈于各种教学杂志。通过抓关键词解读研讨文章也成了很多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夏发祥 《教育文汇》2014,(10):36-36
最近听了李恒老师执教的一节研讨课,课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这篇短文如一块小巧玲珑的璧玉,晶莹剔透,叙事简洁,写景传神,抒情含蓄。李老师如何带领学生认真咀嚼、欣赏这篇美文呢?  相似文献   

7.
鲍虹霞 《新课程研究》2009,(12):141-142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双方是平等的、合作的,在语文课堂中,不仅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8.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永远只是由问题开始的。巧妙设疑,灵活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讲究提问艺术,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  相似文献   

9.
周盈 《青海教育》2010,(6):24-25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除去标点,全文仅85个字。初读文章,文字质朴,感情淡然,似乎仅凭这85个字很难读透隐匿在文字背后的“闲人”的韵味和深意。而要让人生阅历较浅的学生感受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作者的胸襟和人生态度,正确理解文章主旨,确实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10.
许周文 《语文天地》2010,(12):71-73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在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一定对文中所描绘的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难以忘怀吧。“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实在写得太妙了,虽然整句没有一个“月”字,却能让人感受到月光的皎洁、月色的美好。是什么使得这句话产生了如此高妙的艺术效果呢?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相似文献   

12.
人物、再读课文四个环.节,和学生一起边读边思.边思边悟是什么让张衡能“一颗。两颖.一直数到了几百颗”。首先带学生朗读写张衡数星星动作的句子,通过标画动词、表演动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辛劳,孩子们将自己当作了张衡,学着数星星,数着数着.累了,放下了胳膊.这样的细节当然是我所期待的。我抓住这一现象。呆访.解惑,在孩子们自己的话语中,轻易地达到了教学的难点。体会了张衡的耐心。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的迫切需要。新课标对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感悟是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对文本的一种心理体验.是对文本所含意蕴的独特解读.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体验感悟呢?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6.
散文教学不能只关注文本内容与作者的情感,更要从语言形式入手,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与语言这“外”与“内”的关系,把握这一篇文本的学习价值,并获得阅读“这一类”文本的方法,在过程中改进学习策略,培养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对文本拓展的表述和要求。所谓文本拓展就是围绕具体的课文文本,给予相应的补充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和深化对于文本的理解。如何利用文本资源进行拓展训练,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落实“课文是例子”的教学思想的关键,同时也是高明教师与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其实文本拓展早在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之前的语文教学中就已经存在了。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定位于记游叙事,抓时间、地点、人物,理行程的变化,谈写景的精妙。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亦描述为“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也有能就“闲”说“闲”,“挖掘”作者贬谪中以游消释抑郁,或借“闲”游赏的乐观白适等。而对选景内含的文化意蕴、友人在文中的表意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报》通过多种形式介绍美国政治,特别聚焦于美国政治制度所反映出的美式民主观念。美国政治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民报》充分的肯定,但并非《民报》报道最多的题材,其原因在于媒介文本的形成并非单一方可以左右,而是取决于传受双方。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学生足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在这一思想指导之下,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可谓热热闹闹。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操作程序和技术上费尽心思:如何导入,如何对话,如何组织活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