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义词     
一个10岁孩子问老师:“老师,什么是同义词?” “什么?同义词你都不懂,真笨!听着,这就是说,如果我现在说你是个笨蛋,那就等于说你是个傻瓜,是个蠢货。你现在明白了吗?” “明白了,同义词就是骂人。”同义词@李怀国~~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那一代”的讨论中,我发现“那一代”的支持者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两种战术:打“时间差”,打“空间差”。所谓打‘时间差”,是指用历史环境为人辩护,指责批评者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来分析问题。所谓打“空间差”,是指用“国情不同”拒绝对方的新式思想武器。惜乎国产的新式思想武器太少,批评者往往要借助外国学者的新视角,这就给反对者抓住了把柄:“你们少拿外国人的话往这里套!”  相似文献   

3.
一天,我发现扫床的小笤帚光秃秃的就剩下一个把儿,不用问,准是我那四岁的孙子干的。于是,我把孙子叫到面前很严肃地对他说:“你把好好的一把笤帚祸害成这种模样,我得罚你!”“奶奶,你怎么罚我?”孙子急切地问。我说:“有两个罚法,你选择一个。一个是罚站,一个是罚写字。”“我选择罚站!”孙子毫不犹豫地说。 孙子的选择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的本意是让他选择写字,罚站只是吓唬吓唬他。可孙子宁愿被罚站,我该怎么办?如果尊重孙子的选择,违背了我的本意;如果我说“罚站不行,得罚你写字”,那岂不  相似文献   

4.
二十年前,冯友兰在回忆清华大学往事时,曾对“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体制予以很高评价,与此同时他又不无遗憾地说:“当时教授会经常讨论而始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哪一种人才呢?是通才呢?还是专业人才呢?如果是通才,那就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生们都学一点关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总名之曰人文科学.如果是专业人才,那就不必要有这样的要求了.……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前,冯友兰在回忆清华大学往事时,曾对“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体制予以很高评价,与此同时他又不无遗憾地说:“当时教授会经常讨论而始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哪一种人才呢?是通才呢?还是专业人才呢?如果是通才,那就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生们都学一点关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总名之曰人文科学.如果是专业人才,那就不必要有这样的要求了.……  相似文献   

6.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转眼,冬天就来了,冬爷爷“呼呼呼”地吹起了阵阵寒风。就在近几天,我们班里就出现了许多“瀑布”和胡子”。不信,你就来听听,可别笑痛了肚子!先说陈小伟吧。一到冬天,他的脸上就“长”了一座“大庐山”,还流着“大瀑布”。你是否想起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脸上的“大瀑布”,就像诗中描述的一样。不过这“爆布”不是别的,而是他没有擦干净的鼻涕啊!那“大庐山”当然就是鼻孔了。怎么样?和诗句中描写的情景不相上下吧?你如果已经笑痛了肚子,那最好不要再往下看了。再说李晓红吧。虽然是女生,但是被同…  相似文献   

7.
酒和砖头     
一个人喝了许多酒后耍酒疯,被扭送到法庭。那人预感到法官要惩罚他酗酒,就说:“首先我想向法官提出几个问题。”“你问吧。”“我如果吃了沙枣,这有什么不好吗?”“没有什么不好。”法官回答。“如果我再喝些水,这有罪吗?”“没有罪。”“然后我躺在阳光下晒一会儿,这是不是犯法?”“当然不是。”法官说。“那为什么枣加上些水放在阳光下酿成的酒,您就说有罪并声明禁止?喝了这种酒,您就认为破坏了法律?”那人质问道。“先生,”法官说,“现在我向你提几个问题。如果我向你泼一点水,这会使你得病吗?”“不会。”那人回答。“如果我往你头上倒…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刘邦曾对项伯说过:“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里的“他盗”是什么意思?不少参考书将它解释为”其他盗贼”或“别的盗贼”。我认为这不合文意。如果刘邦说自己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别的)盗贼”。那岂不意味着他认为自己,或者项羽,或者他们二人也是盗贼吗?显然,这绝不是刘邦要对项  相似文献   

9.
如果     
黄钰清 《新读写》2013,(3):14-14
人是不是只要一旦犯错,就会对过往的种种说些幻想类的空话,例如“如果”。就像一个破产的亿万富翁在回首过去时会说:“如果我当时不把企业做这么大,如果我当时不雄心勃勃,如果我不挣这么多钱,我现在就不会变成这个样子了!”~个身败名裂的明星在回首过去时会说:“如果我平淡地生活,现在也会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个成绩不好未考进高中的学生在看见成绩单时会说:“如果我当时不那么浑浑噩噩,我就会考上高中,拥有一个美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什么 ?”我跟老菲芘说。她跟我说了些什么,可我没听清楚。   “你连一样东西都想不出来。”   “嗯,我想得出来。嗯,我想得出来。”   “呃,那你说出来。”   “我喜欢艾里,”我说,“我也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事。跟你一起坐在这儿,聊聊天,想着一些玩艺儿──”“艾里已经死啦──你老这么说的 !要是一个人死了,进了天堂,那就很难说──”“我知道他已经死啦 !你以为我连这个也不知道 ?可我依旧可以喜欢他,对不对 ?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死了,你就从此不再喜欢他,老天爷──尤其是那人比你认识的那些活人要好一千倍。”   …  相似文献   

11.
亲爱的小读者,上期我给你们讲了如何依靠材料写出有趣味的作文,你照着做了吗?现在我继续讲如何通过语言的变化写出有趣味的作文。我们知道,同样一个意思让不同的人说,其说法是不相同的。有的人说出来很死板,听的人没啥反应;有的人说出来则很幽默,听的人会捧腹大笑。如果我们写作文时能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我们的作文不就有趣味了吗?我这样说,你可能会想:这谁不懂,问题是写不出幽默的语言。没错,幽默的语言不是谁想写就能写出来的。那怎么办呢?很好办呀,生活中有许多说话非常幽默的人,你把他们的话多记一些,写到作文里不就可以“幽”一“默”了…  相似文献   

12.
“请大家把试卷检查一下,看有没有差错。”老师吩咐道。大家立刻拿起了自己的试卷。我把试卷浏览了一下,竟意外地发现阅卷老师多给了我两分。“这怎么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总分岂不就……名次岂不也……”我不敢再往下想了,我不放心地重新看了一遍,结果依然如此……  相似文献   

13.
时光会悄悄地在弹指间路过。让我看不到,想不到。更捉不住。我真不敢去说现在。对于“现在”这个词,说出来,我必须给它加一个时间的规定,如果没有,说出来的那一秒也是以前了。有些事,自己记得再深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随着枫叶飘向了那远处。世界上某一个角落里的人。还是会把我的样子遗忘得千千净净,就连一点熟悉的味道,也会记不清。  相似文献   

14.
轻松一刻     
人与箱前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1904-1941)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皮箱的确太破旧了,学生说:“先生‘大名鼎鼎,为什么用的皮箱却‘随随便便’?盖达尔说:“这样难遭不好吗?如果皮箱‘大名鼎鼎’,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更糟?!”  相似文献   

15.
校园小幽默     
《小读者》2005,(2)
单数和双数数学老师问芳芳:“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了吗?”“知道了。”芳芳回答。“那么一条裤子是单数还是双数呢?”老师又问。“很简单,”芳芳说,“上面是单数,下面是双数。”“科学”的预见上课时,老师问:“如果人缺了左耳,那将会怎样?”“那将听不到来自左边的声音。”晴晴说。“如果右耳也缺了呢?”老师又问。“那将什么也听不见了,”晴晴说,“并且什么也看不见了。”“哦!会这样吗?”“是的。”晴晴自信地说,“您想,如果两只耳朵都没了,那戴在头上的帽子不就盖了下来,把眼睛给遮住了吗?” …  相似文献   

16.
一日,三岁的女儿问晓倩:“妈妈,你是园长吗?”“嗯。”晓倩随声应了一句。“你真的是园长吗?”女儿还是怀疑地问。“对呀,真是园长,怎么啦?”“妈妈你真厉害,如果别人跟我打架我就说:‘我妈是园长,可厉害了。’他们就不敢打我了。”“孩子,可不能这么说,这么说不好。”晓倩温和地对女儿说。“那怎么说呢?”女儿不解地问。“如果真有小朋友和你打架,你应该告诉老师。”晓倩耐心地教导女儿。晓倩不禁想起十年前的同学聚会。同学们都在挨个介绍自己的热门专业,每介绍完一个,大家便评说一番。轮到晓倩了,她说自己报的是幼师专业。当时,大家听了…  相似文献   

17.
《说苑》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毁谤惠子。他在梁王面前说:“惠子说话,爱用比喻,假使不用比喻,他就没法把事情说明白了。”第二天惠子去见梁王。梁王对他说:“请你以后讲话,就直截了当地说,不要再用比喻了。”惠子回答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如果他问你弹的形状是怎样的,而你告诉他: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个人听了会明白吗?”梁王问:“那怎么才能使他明白呢?”惠子说:“如果告诉他,弹的形状像把弓,它是用竹子做的,是一件射具。这样说,他听了能不能明白呢?”梁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用别人懂得的事物,来比喻不懂…  相似文献   

18.
眼神育儿     
某刊物登载了这样一个教育案例:课堂上,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正偷偷地玩一只会报时的变形金刚。老师上前一把没收了玩具,并将这个学生狠狠地训了一顿。孩子涨红了脸,朝老师翻着白眼,露出颇为不满的样子。放学时,老师把他留下来,问道:“老师今天课堂上批评你,你好像挺不服气,是吗?”“我当时也很生气。”“你气什么?”老师为孩子的坦率所吸引。“我不敢说。”孩子还在赌气。“没关系,你说出来,如果老师因为你说了还批评你,那就是老师不对。”“你不给我面子。”“那我如何给你面子呢?”老师诚恳地问。“提醒我一下就可以了。”“怎么提醒你呢?”“看我一眼。”看一眼,就能胜过老师严厉的训斥,眼神的威力真  相似文献   

19.
杨澜去美国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得知他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一 字不识的农民,一家省吃俭用才把12岁的他送到外地读书。杨澜问崔琦,如果当时不外出读书,结果会 怎样?人们以为他会说:“那我就永远成不了名,也许还在农村种地。”没想到崔琦满怀愧疚地流泪答道: “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亲情在科学家崔琦心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由此, 应该认识到——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就是将学校学过的东西全都忘记后,剩下的才是教育。”每读这句话,我就反躬自问:我对孩子进行的教育,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会剩下什么呢?如果什么都没有剩下,那我岂不成了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