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恬 《航空档案》2003,(5):78-79
2003年2月1日,噩耗突然传遍全球: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当日完成太空任务返回地球时,在大气层突然坠毁,机上7名人员全部遇难。这是美国损失的第二架航天飞机。在这之前,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于1986年升空时爆炸,所有宇航员死亡。“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也是人类第一架成功飞入太空的航天飞机,美国总统布什极为悲痛,下令全国哀悼。  相似文献   

2.
观察文萃     
“发现”号顺利完成太空之旅美国东部时间8月9日上午8时12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降落,结束了为期14天的太空之旅。这是自“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航天飞机首次顺利地重返太空,并且平安回家。“发现”号航天飞机是于美国  相似文献   

3.
继里根时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再度爆炸解体。至此,美国所拥有的五架航天飞机已失其二。事故原因还要等几个月才能最后真正查清,但人们对现役航天飞机的安全性早已产生了怀  相似文献   

4.
从航天飞机的报道说起美国科学记者同科学界和社会各界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消息灵通,活动能量大。今年4月中旬围绕“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一次发射和返回的“报道竞争”,很能说明问题。由于早在几年前报刊、电视和广播已经对航天飞机的性能、作用以及宇航员的训练作了介绍,所以这次“哥伦比亚”号的首次发射与返回地面,自然就成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注视  相似文献   

5.
随笔     
事件 哥伦比亚号和王伟 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了! 中国网民的态度很快出现了分裂。有人幸灾乐祸:“大年初一上帝放爆竹!好大一团火!!”有人如丧考妣:“这些愚昧无知的愤青们居然为航天灾难叫好,这是对人类人性的亵渎!” 7名宇航员死了,都是科学精英!平心而论,我在心底对他们还是尊敬和惋惜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天上掉下来已经过去两年半的时间了,如今美国宇航局又正式宣布要在今年7月13日再次“重返飞行”;接着又发布因发现存在故障,发射日期又改为7月26日。“发现”号能预期升空吗?世界舆论、各国公众都在密切地注视着。新华社驻美国洛杉矶分社记陈勇接到总社编辑部命令;说要加强一下已在现场采访的同事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第五媒体:短信还是手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文胜 《传媒》2005,(5):23-25
在"第五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有这么两件具有标志性的事情: 2003年2月1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不到10分钟,国内几十万手机用户就已经通过手机短消息获知了这一重大新闻.  相似文献   

8.
2003年2月1日23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系.随后坠毁。当天23:19.新浪网发出快讯,接着又向全国几十万的手机用户发出这一新闻,手机用户收到这一消息的时间早于或接近于新华社和人民网(《人民日报》网站)消息,更是大大早于中央电视台的央视国际网站发出的消息,比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消息早了近半个小时。  相似文献   

9.
《信息系统工程》2004,(11):17-17
10 月27 日,NASA 在其位于加利福尼亚的A m e s 研究中心揭开了这台世界上最新最强的超级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这台被称作“哥伦比亚”号的超级计算机拥有世界上最强的计算系统。取名为“哥伦比亚”旨在纪念去年2月1 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中的全体死难人员。 “这个惊人的新型计算系统极大提升了N A S A 的计算能力,也使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面的能力发生了革命性转变。”Ames 研究中心主任G.Scott Hubbard 说,“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快,也最具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使NASA 的超级计算能力增加了十倍。‘哥伦比亚‘除…  相似文献   

10.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爆炸,是震惊世界的大事。美国新闻界人士在报道这一事件的过程中,表现出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很高的工作效率,显示出他们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的确有较丰富的经验。报道“挑战者”号的飞行,对美国新闻界来说,几乎是例行公事,因为这已经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二十五次飞行。他们普遍认为,这次航天飞行比较有新闻价值的只是一名中学女教师麦考利夫将作为第一个平民升上太空,并将在太空轨道上向她的学生讲课。所以美国两大新闻通讯社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均未投入较大的力量。美联社派了一位从1969年以来就报道航天新闻的记者霍德华·本尼迪克和该社驻康柯德城(女教师麦考利  相似文献   

11.
1986年1月28日,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上午11点39分许(北京时间为29日零点39分许),“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不久突然爆炸。美国和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媒介立即行动起来,争先恐后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失败》新闻,记者采用了一个长镜头:从航天飞机的发射升空,到瞬间爆炸为一团火球,用的是一个不间断的画面。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不懈努力和  相似文献   

13.
1986年1月28日,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上午11点39分许(北京时间为29日零点39分许),“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不久突然爆炸。美国和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媒介立即行动起来,争先恐后地报道这一重大事件及其有关反应。除美国电视在实况转播时,使观众目睹了这  相似文献   

14.
这张美国宇航局公布的电视截图照片显示6月11日,宇航员们在太空行走前做准备。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两名宇航员11日成功完成了太空行走,他们的任  相似文献   

15.
谢静 《今传媒》2007,(1):30-31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以后不久爆炸,全世界的人们在电视机前目睹了这一悲壮的情景.这一事件不仅再次向世人表明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艰巨与困难,也揭示了复杂组织内部正式的传播系统是何等脆弱.  相似文献   

16.
美国年轻记者心目中的理想报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岩 《新闻记者》2003,(2):43-44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年轻人读报?《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么读报纸”的话题,并且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报纸。《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2003年1-2月号发表了里兹·考克斯撰写的综述。  相似文献   

17.
“美国之音”电台国内新闻组记者戴维·斯汪在《声音》双月刊一九八六年第六、七月号上撰文,记述了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突发情况下,“美国之音”记者如何迅速调整,各就各位进行报道。一九八六年元月二十八日,星期二。这本是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可是这一天却向“美国之音”电台进行了极大的挑战,使我们终生难忘。按原定计划,这一天比较重要的新闻有两条:一是里根总统晚上要来电台发表一个年度的国情咨文广播讲话;二是当天上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发  相似文献   

18.
“ABC晚间新闻”是美国广播公司的名牌栏目之一,由著名节目主持人彼得·詹宁斯主持。自1983年他开始主持该栏目以来.该栏目与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CBS)丹·拉瑟主持的“晚间新闻”以及全国广播公司(NBC)布鲁考主持的“晚间新闻”在美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甚至“一度成为80年代新闻节目收视排行榜上的冠军”,“是报道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最佳节目”。  相似文献   

19.
国际记者协会 2 0 0 1年 1 2月 1 7日称 ,2 0 0 1年全球有 1 0 0名新闻媒体工作者遇害 ,为六年来最高。2 0 0 1年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是“91 1”事件中美国 4名记者和 8名媒体工作者殉职。哥伦比亚再一次成为记者遭暗杀最多的国家 ,已证实在该国有 4名记者被暗杀 ,6起同类事件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月28日上午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不久突然在空中爆炸。这一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悲剧事件震惊了全球,引起了举世关注。灾难发生后,电视成为美国公众寻求答案与安慰的地方。无数观众两眼盯住电视机,期待电视记者和主持人做详尽的报道、解释、分析。面对这一悲剧,三大电视网一反常态,没有采取过去一贯抢发新闻的作法,电视网之间几乎看不到相互竞争的迹象。观众看到的是三大电视网极为克制、慎重的报道。而在过去肯尼迪总统、里根总统遇刺等突发事件中,三大电视网则争先恐后抢播最新动向。美国电视批评界认为,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