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相伟 《教育探索》2006,1(3):63-65
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又离不开欣赏者(接受主体)的审美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种接受主体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欣赏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品,二是接受主体(欣赏者)。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投入了接受主体的全部心理因素且这一过程是一种情理交融的体验过程,内含多种心理现象。艺术作品包含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关的则是接受过程中主体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与《吕氏春秋》同属杂家流派著作,其音乐美学思想也是融贯儒道,立足百家.本文谨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淮南子》中的音乐言论进行思辨性的考量,专从接受美学角度探微寻隐,从艺术生产过程中的三大节点创作主体,艺术作品,接受主体出发,对于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个人主体性的彰显,艺术作品塑造成功后的艺术化包装,接受主体在艺术接受时固有的期待视野及审美态度都有不俗的见解,高屋建瓴,振聋发聩,开后世接受美学之滥觞.  相似文献   

3.
悲剧和喜剧无疑是极具美学价值的艺术门类和美学范畴.二者在审美价值方面呈现出相反相成的特点.本文从审美心理这一视角入手,从创作主体心理、接受主体心理、文本心理蕴涵及艺术效果三方面对悲剧和喜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关于艺术接受过程的研究,我国文艺理论界历来重视不够。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首次对艺术接受者的审美接受过程及其特点和功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探讨。本文认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这三种审美选择机制的发动、运行和终止,既取决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本身的各自特点和态势,也取决于主客体因子之间互感互动的频率和相互贴近或背离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启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审美期待为逻辑起点,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的审美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加强施教主体的审美改造,把审美要素渗透到接受过程,从而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诚美、感性美、和谐美,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的代表姚斯认为,期待视野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种相对确定的界限,它决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本文将结合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术语"期待视野",从内容期待、结构期待以及期待视野与情境交融入手,对期待视野在影视艺术鉴赏中的运用进行阐说。  相似文献   

8.
从观众对艺术影象的感知角度来看.被动性是电影艺术接受的一个显著的基本特征。由这个基点出发,我们同时看到,在电影艺术的整个过程,即使是在被动的感知过程中,也始终离不开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将被动性与参与性结合起来,才构成对电影艺术接受特性的比较完整的认识。因此,本文拟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分析论述观众是如何参与接受活动,并在对影象的审美感知及对影象审美内涵的把握中如何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的。  相似文献   

9.
试谈接受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沃尔夫冈.伊塞尔和汉斯、赫伯特的接受理论中,读者是文本接受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和主体,读者的先在理解和期待视野直接影响着其对文本的理解和接受。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作为接受英语知识的主体——大学生,他们思想活泼,心理活动活跃,自我表现欲强,因此,把接受理论,尤其是接受理论中的“空白”“期待视野”等内容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提升大学生能动作用,激发大学生创造力,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意象与诗歌鉴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歌的解读虽与艺术鉴赏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 ,但它自身有其独立的审美特性。在艺术鉴赏中 ,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 ,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 ,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 ,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 ,使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 ,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鉴赏主体只有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厚的审美心理积淀 ,才有可能对艺术形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以其本色的民间立场在其文本创作中营构出了一个原生态的晋东南乡土民俗世界。其独异文本的形成一方面缘于作者对乡村现代化转换的焦虑与期待,另一方面缘于作者那份厚重的乡土情怀。文章主要从乡土立场、乡土意识、乡土文本形式三个方面论述赵树理的乡土情怀。  相似文献   

12.
逼真的阅读效果是文本的叙述者与接受者共同创造的.既是由叙述者用时间变形和视角变换等叙事策略来营造出的,又是接受者调动一切日常经验积累、阅读接受惯例和审美想象积极参与再创造在话语沟通与交流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审美式教学过程是构建“形——神——写——说”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接受“理解——语言——表达”的过程。语文审美式教学基本流程的三环节是:心灵激发,潜入文本;心灵远游,深入感悟;心灵释放,自由表达。  相似文献   

14.
道是庄子的本体论,逍遥则作为庄子的生存论,"逍遥以游"是庄子最崇尚的审美方式。在生存论意义上,逍遥游一方面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主体寻求的一种最纯粹最高妙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境界;另一方面,也是理想的审美方式和诗意化的生命智慧的呈现。游戏精神成为逍遥的有机组成,逍遥也为游戏精神的敞开提供了可能。游戏精神成为《庄子》的一种风韵和情趣,给予接受者一种思维的启悟和审美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对杜甫《登高》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6.
透明翻译诚然值得期待,但由于语言文化异质性和期待视野的客观存在,致使文体风格在翻译中发生了创造性叛逆。即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坚持发挥原作在目的语环境中的总体特色和风格力量的理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目的语环境的参照体系,对原作语言形式和技巧的客观背离,进行美学欣赏的重建。但翻译存在的意义就是引入“异国情调”,它发生影响的前提是要让读者喜闻乐见。“美学距离”是文体风格创造性叛逆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和内容的传达上,而应是包含了基于审美直觉的,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以期将原文本中的语义信息与审美价值整体吸收,利用所产生的审美联想,进行能动的加工、再造。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使其获得与原文本读者同等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8.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评论,即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疑就是其中的美学典范,文本中有着大量的精炼性词组构成的密集意象群,以此来体现古典文人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同时由于司空图的妙笔生花,《诗品》集诗学与诗歌一体的文本特殊性,又分析了《诗品》意象下所隐含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之上,对比分析了《瓦尔登湖》的两个中文译本,并且评价两位译者在美感传递尤其是意象再现方面的表现,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要想成功地传递原作中的意象,译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审美能力,而且需要充分理解原作,尊重原作,不做过度修饰。译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化素养和审美及表达能力,以求更好地实现文学翻译中意象之美的传递。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将学评论家的视线引向了学三环节中的读,重新认识了读在学意义的再实现中的主体作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接受的角度看,译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本,即是译和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对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再创造的根源。另一方面,译不同于普通读,他必须向译读传达原的意义,此时译语本的隐含读作用于译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