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巧用体验学习,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前预习这个平台,从课堂中现场的体验活动、课后延伸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触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戴文红 《江西教育》2006,(10):24-25
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是保证新课程的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学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者在施教时必须了解本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爱的活动,使他们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4.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品德课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综合性课程,一直强调、倡导儿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不断丰富自己,以获得更多的体悟、经验与反思。但目前,品德课的教学仍有部分流于表面,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以书本为主力,缺乏活动和朝气,学生无法从内心深处获得真实而深刻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材局限性的影响,将教学更多地关注于大纲、教材和教参上,而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关注得很少。然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关系到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而且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正是新一轮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呢?本文对此进行以下浅谈。  相似文献   

7.
故事是通往儿童内心的幽径,可以成为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项内容,也可以成为小学品德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择选已有的或运用自编的故事可以无痕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入的故事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用活教材、超越教材,故事要源自生活,回归生活,通过故事完成的道德成长是一种柔性的内化方式,因而是一个像呼吸一样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为后盾,适时丰盈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为后盾,适时丰盈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0.
李琴 《辽宁教育》2014,(8):53-55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成了当前教学中广大教师研究的焦点.但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研究看,还明显存在着重教材资源、轻学生资源的现象.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二个: 首先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土肥料”具有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针对性作用,将这个原理引入到小学品德教学中,其寓意同样令人深思。《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学?什么是好的教育?在强调绿色发展的今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也有了"绿色"国标。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阐明了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和评价要求,建立了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  相似文献   

13.
石森 《上海教育》2003,(12A):51-51
现在实施的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终于走近了学生,在遵循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基础性学力,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力和创造性的学力,走教育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我们周围的地方课程资源融合到教学环节中,从而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我们的民风民俗》的第二课时为例作一下介绍。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品德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观和科学育人观,真正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再挖掘,再整合;以生活为舞台,再引领,再关注;以体验为渠道,再创设,再感悟。以期启迪学生道德思维,提高品德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刘惊铎认为:"体验是道德的本体,道德体验是有魅力的道德教育,道德体验就是回归道德教育真谛的道德教育。"《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的品德体验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课程实施中,体验活动走过场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其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地实现。作为教学中的体验即体验性学习,是指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再造和再创活动,进而产生  相似文献   

17.
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品德教材作了大幅度的改进,可以说新课程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中心.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媒介。在新课程前进的过程中,教科书的变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品德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活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学习、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相似文献   

19.
胡军伟 《文教资料》2011,(9):146-147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品德课程要回归生活必须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才能得以实现。本文旨在探求在品德课程教学中,从儿童的生活问题出发生成教育主题,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从儿童的生活需求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着力体现品德教学立足儿童的生活,融合儿童的生活进行,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引领儿童过有道德、有创意的生活,让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心灵。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87):173-174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体验和行为实践为主的课程,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时,需要关注体验性学习的内容及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不同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对比,发现课堂上体验性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生活,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体验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