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茹太素挨打     
明朝有个大臣叫茹太素,好作无病呻吟的长文章。有一次,他写了一个长达一万七千多字的奏本。明太祖朱元璋叫人念了六千三百七十字,还听不出个所以然来,盛怒之下,当着文武百官之面,打了茹太素一顿。第二天,明太祖叫人把这个奏本继续念下  相似文献   

2.
《明史》里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 刑部主事茹太素,有一次为“陈时事”上书明太祖(朱元璋),其奏本竟然长达万言。明太祖叫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谁知念了大半天,还听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于是,一怒之下,当着满朝文武大臣之面,  相似文献   

3.
在一本书上,看到一段朱元璋披阅奏折的故事。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收到刑部主事茹太素一封奏折,看了半天,看不出个头绪,心里烦躁,让别人念给他听。听到6337字时,仍听不出个眉目,气得他把茹大素喊来,打了一顿大板。第二天晚上,他又想起这件事,就叫人继续念下去,一直念到16500字时,才听出了个门道。原来茹大素提了5条建议,其中4条都是有价值的,可行的。朱元璋严厉批评茹大素:你讲的5件事,只用500字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啰啰嗦嗦写到17000字呢?  相似文献   

4.
新书预告,大概是出版社发出的关于图书的第一个信息。虽然只有寥寥二三百字,在目前情况下,却是图书征订工作的唯一依据,对图书的印数有着直接影响。怎样写好新书预告,自然就成了编辑必须研究的一项课题。写新书预告,首先应该以海明威为师,而不能学茹太素。海明威是要求自己写得简洁,用他自己的话说,用的是“电报体”。茹太素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是朱元璋手下的刑部主事,一次上了份万言书,五百字就可说清楚的事,竞用了一万七千多字,看得朱元璋大为恼火,命人把他打了一顿。这当然有点“量刑不当”,但由此亦可见出缠  相似文献   

5.
提出写字的问题,倒不是希望大家都成为王羲之,也不是提倡像前清的老秀才那样,一个字写半天,而是主张把字写端正,写清楚。我们写字,多半是叫别人看的。如果字迹写得潦草难认,模模糊糊,不但别人看不懂,就连自己过些时候都辨不得真面目,这实在是一桩罪过,不但害己,而且害人。很可惜,在我们新闻工作者当中,并不是所有拿笔杆的同志都注意这件事。有些人提起笔来,真是信笔一挥,“龙蛇飞舞”,潦草得让人看了头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档案馆所藏《明太祖实录》稿本保留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一月至六月的内容。"稿本"中存在大量同音异字的情况,应属不熟悉明初情况的抄手"听写"而成。其记事顺序和通行的《明太祖实录》十分接近,但使用语言口语化色彩明显,书写格式留有许多明代起居注和钦录簿的痕迹,对燕王朱棣也不避讳,因而可以推断为建文帝时期的《明太祖实录》或其初稿的抄本。明太祖欲择立燕王一事在"稿本"与通行的《明实录》中均有记载,对比分析《太祖皇帝钦录》中明太祖的思维脉络,从逻辑上可以证实此事的真实性,这无疑对明初政治走向的研究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一 报纸是人办的,文章是人写的,于是有说法叫"报类其人,文如其人".就是说我们办报写文,其实就和平时的说话做事一样,大家听多了你说的话,见多了你做的事,就可以看出你是什么样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8.
让新闻语言充满情趣,是摆脱呆板、枯燥、公式化语言的有效办法。说到情趣,其实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写得流利通畅,朴素生动,叫人读了感到干净舒服,别有风味,就可以了,倒不在于文字花哨。一、多用短句短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简洁有力,字少意多,意思又一目了然。毛泽东同志写的新闻《辽西大捷全歼敌二十个师》,  相似文献   

9.
少说废话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忌无病呻吟,这是写文章的起码要求。最近翻阅一些来稿,其中颇有一些长篇大论的作品,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让人望而生畏。耐着性子读下去,越读越觉得乏味,通篇废话不断,不知所云,令人如墜五里雾中。一般的政论文,只要论点新颖,论据充足,论证有力,即可达到让人心悦诚服的目的。一位老学者说:“一般的文章,写两三千字就足可以把问题说清楚,写得太长肯定会使人感到累赘。”中外历史上短小精悍的传世名篇是不乏其例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仅有几千字。而我们有些同志总怕文章写短了,似乎写得越长越有学问,结果却事与  相似文献   

10.
有些同行和通讯员见了我好问:“你的小评论写的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欲写小评论,应做多事人。一事一议的小评沦,由事引发感想,抒发情怀,提出论点.进行评和议;以事作论据.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没有“事”作由头,小评论写作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做多事人,想方设法把“事”掌握在手里。积累的事越多,小评论的题目也就越多。我觉得,做多事人,就要多找事,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求我们做个勤快人,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这里是评论题目取之  相似文献   

11.
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的一桩事很有意思。宋神宗元丰五年,殿试结束,皇上召见新科进士,传唱官连叫三次一位叫暨陶的人,始终无人答应。神宗觉得奇怪,问身旁的苏颂。苏颂说,传唱官把他的姓念错了,这个"暨"应念入声。传唱官按入声一试,果真暨陶马上答应。神宗问苏颂,你怎么知道这个"暨"念入声。苏颂回答说,《三国志》上有一个叫暨艳的吴地人,这个人的姓念入声,我估计这位暨陶是暨艳的后人。一问暨陶,正是吴地崇安人。另据明人朱国祯《涌幢小品》记载,阅卷官原定暨陶为  相似文献   

12.
好不容易读完了杨志文编写的洋洋45万言的《世界百名元首秘闻韵事》(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要问有什么感受,七个字即可概括:粗制滥造皆文章。何以见得?请看事实: 该书第36篇题为《慷慨大度的小国之君博尔基亚》。写的是当今文莱国的苏丹博尔基亚的事。又该书第38篇题为《世界“第一富翁”布尔卡赫》,写的据说是一个叫“布鲁奈”国的苏丹布尔卡赫的事。这两篇文章长短不一,但内容皆多重复。原来,这里被编写者当作分属两个国家的两位苏丹,实际上是同一国家的同一苏丹。因为“文莱”也有人译作“布鲁奈”;而这个国家的在位苏丹的名字“博尔基亚”也有人译  相似文献   

13.
一篇新闻写得好,起码有几个条件:一是立意好(或者叫主题好),说的是人们关心的事.人们脑子里早就嘀咕的问题,你正巧对上号了;二是内容好(或者叫材料好),你摆事实讲道理,摆的事事有据,讲的条条在理,把人说服了;三是文字好(或者叫文风好),雅也雅得俏皮,俗也俗得风趣,叫人越看越有味。这也许就叫可亲、可信、可读吧!可亲就是吸引力,可信  相似文献   

14.
新闻要善于讲故事,评论也得讲"抖包袱"。通过说事,顺便把理说清楚了。写的人用心,读的人省力。"要要要"的八股体,为什么没有几个人想要,原因是把"评论"前的"新闻"二字丢掉了。  相似文献   

15.
我和金凤没有共过事,前年才熟悉起来。最初从报纸上得到的印象是:这位新冒出来的同行写得很多,什么都写。那是在刚刚建国的时候。曾经有许多年看不到她的东西了,这是当时大家共同的命运。然后,大概是一九八一年底,在《刘伯承回忆录》里,意外地读到了她的《难忘的一课》,那是关于建国前夕她访问刘帅的回忆。我在刘邓大军当过随军记者。我也有我的难忘的一课,并且不止是一课而是许多课。刘帅确实是如金凤所写的那样地吸引人,那样地叫人爱戴,叫人尊敬,叫人永远也不会忘记。读着,读着,我感动极了。  相似文献   

16.
行藏天下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晋朝,一个叫鲁褒的人写了篇文章叫《钱神论》。在这篇不到三百字的小短文里,鲁褒把钱的作用渲染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他说,有了钱,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还说钱可使鬼,这也就是今天我  相似文献   

17.
我过去是个文盲,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姓的三横一竖那个“王”字都写不上,别说写稿子了.打从—九五○年起.我们新胜乡一开始扫盲,我就积极参加学习.有了点文化,可也不多.心里捉摸着怎样把学来的用上,就是不敢写.团支书战汗庭到县里开会,报社和他说,要大力发动青年写稿, 战支书就来动员我.我说:不行!我连啥叫文章都不懂,那能写稿呢!说话好说,一写就很别扭,啥字都有,写这字忘那字,蹩了满脑袋汗也  相似文献   

18.
妻子在一家工厂上班,平日里干些送开水收发传真的事。这天,厂长把妻子叫到办公室,叫她写一份年度总结材料,上级领导要过来现场办公,厂长反复申明要多写问题.领导就是来现场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据传,古今中外的稿费最高的人要数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了。只是当时不叫稿费,而称‘润笔’。司马相如写的《长门赋》通篇总共六百三十三个字,稿费给黄金百斤,每个字平均得一点六两黄金,真可谓一字值千金了。除了司马相如外,得稿费较高老还有白居易、韩愈等人。白居易写的《墓志铭》得五六十万钱,韩愈写o《师&》仅稿费四下十万待。稿酬最高的古代文人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1997,(1)
时代呼唤短新闻《雅安报》文文时代呼唤短新闻,但想把三五百字的短新闻写好,并不容易。写短新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全国、协主席李瑞环曾经告诫新闻工作者:“新闻,要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只有压短,人家才能爱看,才能增加信息量。这也叫尊重人,尊重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