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学生的成长连着家庭和学校,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家校协同共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过去的家校共育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着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权责意识不强、社会资源推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使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整合与优化现有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协同教育”是我国当代学校教育由封闭式办学逐步走向开放式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涵义是:在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资源、教育力量彼此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实施同步教育。它的主要对象是在中小学(幼儿园)学习成长的儿童和青少年。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同与配合,构建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3.
金朝林 《云南教育》2023,(11):22-23
<正>现代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频共振”,努力实现“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当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已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良好育人生态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正确把握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特性和规律,在形成班级教育合力中充分发挥好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当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均得到了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下文简称《促进法》)中,专门设置“社会协同”部分,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将学校美育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不断地在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中完善和加强。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我校以此为指导,同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协同,推进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创新德育教育新模式,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申办了微信订阅号“叶县好家长”,开创互联网+家长学校的家教模式;以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德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创新,促进五育协调发展;构建协同教育新生态,办政府、社会、家庭、学校都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前提,也是完成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提出新挑战。基于此,该文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对11场面向协同育人不同领域人员的座谈会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发现,当前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面临育人主体的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不够健全、协同育人的条件保障不够到位、协同育人的整体发展不够均衡等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构建“政府保障有力,学校协同有序,社会多元参与,家长乐意尽责”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格局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具有特殊的内涵和现实要求,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主要存在课程教学缺乏观照、家校责任边界不清、教育主体协同不力、教育机制协作无力、教育过程"去政治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路径是实现学校与家庭责任协同、学校与社会通道协同、教育主体实践协同、学校系统自组织协同、资源和要素的过程协同。  相似文献   

9.
<正>据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逐年增多态势。今年全国两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牵动着众多代表委员的心。全国政协委员张忠凯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本刊邀请了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如何协同”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10.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与美育联系紧密、互相促进、彼此成就。在理论层面,二者融合遵循着“以劳育美、以美促劳”关联逻辑;从传统“单向育人”到新式“协同育人”协同逻辑;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实践层面,探讨构建“课程+实践+文化”的实施体系,搭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格局,建立“师资队伍保障+条件保障+评价保障”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是大教育观的基本内涵与目标之一。学校和教师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需要与家长和社区展开充分的合作,这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通过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保证所有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也有助于家庭与社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合作对于家长、学校与社区不仅仅是一种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然而,目前对于学校一家庭一社区协同教育的研究多停留在其重要作用与意义层面上,对于合作关系中操作层面的实证性研究则很少。  相似文献   

12.
家庭、学校、社会要协同推动劳动教育,在社会中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将劳动教育列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三方要密切合作,家庭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自我生活能力,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掌握劳动知识,社会要为学生提供运用劳动的场所,发挥支持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基地。下面,我从“一、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二、小学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三、家庭、学校、社会推动劳动教育的意义”“四、家庭、学校、社会推动劳动教育的举措”四个方面入手,就“三方协同”构建劳动教育课程,育劳动新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工作队伍基础薄弱,心理咨询服务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校与家庭、社会等形成的合力不足等问题。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的发展经验,引进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协同概念,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社会协同,能够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更好解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的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王念  周奇  许超 《湖南教育》2022,(8):50-5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家校双方协同的育人体系中,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哪方面的教育缺失,都将使教育出现断裂,从而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长沙市望城区新世博寄宿制小学(以下简称“新世博”)近几年赢得了家长与社会的一致认可。作为一所民办寄宿制小学,新世博何以能赢得家长信任?这源于学校以“用爱用心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为办学理念,遵循“共建共享,共融共生”的协同文化,家校携手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创客教育作为创客运动与教育的结合,具有目标层次性、资源整体性、过程体验性及内容时代性等特征,符合我国当前教育创新变革的大趋势。创客教育不仅具有培养健全人格,促进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还具有开发创意产品,助推经济发展和科学人文并举,培植众创文化的工具性价值。创客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协同配合,三方共同构建创客教育的支持生态。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各主体共同分担教育责任。21世纪以来,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三者具有不同的责任属性:家庭承担最低限度的底线责任,学校承担中间层次的契约责任,社会承担中高层次的契约与道德责任。然而,由于信息限度、专业权威、职能错乱等因素阻隔,造成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各教育主体责任模糊、责任错位或者责任缺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功能出发,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指向。家庭教育指向学生的人格修养,是人自我实现的人性基础;学校教育指向人的社会化,是人自我实现的生长点;社会教育指向人的未来发展,是人自我实现的助推器。为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应从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加强多元主体合作、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四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但目前我国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备、乡村教师数字化教育能力缺失、乡村数字教育资源匮乏等现实堵点。因此厘清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城乡教育协同发展逻辑是助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逻辑与育人逻辑有机耦合,利于明晰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向。建议通过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资源更新、教学模式改革等途径实施智慧教育工程,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精准匹配、按需推动技术与乡村教师精准对接、精准设计区域性乡村学校数字化发展方式,解决乡村教育生态失衡等问题,实施配置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策略,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化教育云平台联接城乡学校,汇聚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协同化”发展新格局,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效应。  相似文献   

18.
王华 《甘肃教育》2022,(24):118-121
“双减”政策的实施,明确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要实现“双减”背景下学生高效学习,这对家庭和学校协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关且缺一不可,家校教育相互配合、补充,才能构建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家校协同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构建新时代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提出“双减”背景下构建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以提升家校共育水平,有效保障新时代家校协同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延伸移动数据方式,构建信息互动与协同教育资源整合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平台(网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平台(网站)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平台(网站)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协同教育是实现流浪儿童保护——矫治——回归救助目标的重要手段。流浪儿童的形成恰恰是家庭、学校与社区三大教育子系统相继剥离的过程,需要从模式、内容、力量、手段等方面入手对流浪儿童协同教育系统进行重构,并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机制的建立为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