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传播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中国文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传播机制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进一步厘清内在关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历时与共时层面展示中国文化精髓。《参考框架》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文化的选择性与拓展性可以得到更好地把握。三种类型的文化教学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相向而行,要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中的文化。中国文化课也是文化教学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应用环节也应重视。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国际传播互相促进,泛在传播共生机制的科学建构将会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传播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中国文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传播机制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进一步厘清内在关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历时与共时层面展示中国文化精髓。《参考框架》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文化的选择性与拓展性可以得到更好地把握。三种类型的文化教学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相向而行,要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中的文化。中国文化课也是文化教学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应用环节也应重视。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国际传播互相促进,泛在传播共生机制的科学建构将会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3.
国际中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最大的不同,应该是超脱“汉语教学”的局限,从汉学教学走向中国文学与文化教学,这其实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走向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教学的国际中文教育,能给中华文化“走出去”带来新机遇,能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走向世界,能促进国家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甚至能有激发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建构,意义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传播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中国文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传播机制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进一步厘清内在关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历时与共时层面展示中国文化精髓。《参考框架》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文化的选择性与拓展性可以得到更好地把握。三种类型的文化教学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相向而行,要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中的文化。中国文化课也是文化教学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应用环节也应重视。中国文化的国际教学与国际传播互相促进,泛在传播共生机制的科学建构将会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5.
国际中文教育有两个路向:一是海外华侨华人的母语或祖语传承,一是中文作为外语的国际传播。传承是代际的,纵向的;传播是语际的,横向的。一横一纵,构成国际中文教育的全领域。“中国话”在走出去以及随后的传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出现了大量的成功范例。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之外,中文国际传播多体现为在地传播。回顾“中国话”走出去的历史,有助于认识华人祖语传承的“人为性”,挖掘华语传承的历史经验,给中文在地传播提供一定的启示。多年来,海外华语传承和中文在地化传播被看作两个各自独立平行的路向,近年来则又有人主张国际中文教育合流。事实上,二者应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华语传承协同国际中文在地化传播会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6.
按照语言经济学的观点,汉语国际传播标准属于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汉语国际传播标准不能靠建立技术壁垒来提高竞争力,而需要借助于标准的外部性和开放性,提高标准的学术竞争力来实现最大效用。然而,我国在汉语国际传播标准的建设上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汉语国际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设计的战略规划,建立标准联盟和标准兼容机制,提高汉语国际传播标准的学术竞争力。只有这样,汉语才能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文国际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软实力功能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以我国对外传播的核心任务——“中国形象”为切入点,在东南亚五国展开了一项量质结合的实证研究。研究证实,中文国际传播效果与受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呈正相关关系,中文国际传播影响受众中国形象认知的途径包括:中文传播模式引导中国形象认知;中文和孔子学院形象直接关联中国文化形象;华裔语言保持拉动身份认同;目的语思维转换重构学习者身份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中文国际传播的四大软实力功能:符号功能、交际功能、身份建构功能和思维功能,在新时期均衡发挥各项功能,可使中文国际传播为国家软实力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化教学在整个国际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域文化是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HSK标准教材》上来看,对地域文化的涉及量相对较少,四川地域同样如此。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四川地域的区域文化教学和在整个中华文化教学中具体内容的选择、呈现的形式以及对待文化的整体态度上提出适当建议。  相似文献   

9.
“汉语国际推广”和“汉语国际传播”是近几年对外汉语教学界常常听到和看到的两个词语。顾名思义,“推广”即推而广之,“汉语国际推广”就是要在世界上扩大汉语的使用范围;“传播”即传扬播撒,“汉语国际传播”就是将汉语散布至世界各地。相比之下,“推广”具有更多的积极主动和刻意人为的含义。而“传播”虽也有人为的因素,但更主要是由客观趋势使然,因此拥有更多人随天意、顺其自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名副其实的国际组织。它由192个成员国组成,其工作人员也来自这192个成员国,工作人员所说的语言自然也就有100多种。  相似文献   

11.
新文化运动处在近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具有根本差异的折点上,是学界研究热点且研究非常深入的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理论性强,教师难教,学生难懂,但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我们认为,要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学术前沿,确定教学主题、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2.
融合教育与技术,建设“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是现今教育发展新趋势。运用多模态理论框架结合线上教学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本将多模态理论运用于国际中文在线教学中,以语音、汉字、词语、课文、语法等内容多模态教学设计为例,充分调用学习者多模态感官,以提高学习者语言学习成效。文本进一步指出在多模态运用上应注重各种模态的供用特征、模态间的相互协同和调用模态资源以构建意义等。旨在为教师进行多模态选择提供依据,并为多样化、个性化的国际中文在线教学开发提供有益参考,以期提高国际中文在线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的汉字教学法相比,利用汉字属性进行汉字教学具有突出优势。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字源属性,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利用汉字构意属性,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汉字原理,增强对字义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汉字构形属性的认知,做到正确分析汉字的结构单位和部件,有效地进行汉字对比学习。同时,利用汉字的音义属性,使学生全面把握汉字的形音义,切实提升汉字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4.
国际中文教学案例硕士论文渊源于世纪之交有关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反思与展望,兴起于2007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的设立,2013年以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而日益发展。目前,此类硕士论文已形成以案例专题研究与案例分析研究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与管理及教学实践的主体与对象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格局,但在基础论题、理论层次与前沿论域等方面,均有待大力开拓提升。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与《ACTFL语言水平指南》《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进行比较,文本确定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基本定位;从教学观念、课程、课型、教学资源和教学法等方面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的教学应用问题,并就教学应用可能出现的误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文本认为,教学中不能将语言能力标准等同于语言学习标准和语言课程标准,要重视标准体现的结构与功能并重以及知识、技能、交际三位一体的语言观,避免学生走为考而学的歧路。  相似文献   

16.
对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汉字书法传播的研究,即是对汉字书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的深入理解,对其在不同文化圈中传播现状的具体梳理,对其未来发展路径的科学规划。具言之,汉字书法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当前其最主要的功能应当移位成为海内外汉语学习者学习、热爱汉语的重要工具。在不同文化圈中,汉字书法的传播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亦不同。在汉字文化圈中应注重中华文化的深层体认,在非汉字文化圈中应注重中国元素的浅层感知。综言之,要做到“变与不变”,从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其中“变”在于要转变过去的国际中文教育、传播观念,学习、掌握、运用芯片时代的各种新信息、新技术,“不变”在于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把握自身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我国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日臻成熟。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为参照,梳理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滥觞和发展历史,探讨了学科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应对学科发展挑战应该着重采取的策略,以期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和中文国际传播事业的开拓创新提供参考和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体现在综合实力上,其中就包括语言的影响力,具有对外输出汉语言的一个良好输出模式和教育模式意义重大。区别于英语这个国际语言,汉语的推广在当今世界上属于后发展,对其需求的动力是喜好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尤其是国际交流在汉语言的问题上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其重要性。基于此,从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与国家汉语教学的关系角度展开论述和研究,试图从把语言教学建构在文化传播的角度上,丰富国际汉语教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的研究成为国际中文教学领域的新亮点。对国内外核心期刊2009—2019年的203篇论文进行发文分布、作者分析、研究主题、技术工具四个维度研究,发现:国际中文教学发生的地点从传统的国内教学、国外教学拓展到跨国合作教学领域。较为活跃的研究团队有四个,领军人物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的Wong Lung Hsiang、中国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系LAN YU JU、暨南大学熊玉珍和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等。在研究主题上,国内更多关注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过程/资源研究,而国外则更多关注技术促进国际中文语言知识发展和语言技能提升。在研究工具上,国内文献仍大多借助传统的web技术和移动应用技术,对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相对缺乏。从长远来看,技术促进面向华侨华人子弟的华文教学研究空间巨大,技术促进国际中文教学的发展将带动教师角色的研究,跨国合作教学将成为未来国际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国际中文教学智能化研究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支持逾见凸显。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兴起的“远程”教育,运用互联网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将国际中文教学课堂搬至“线上”,是当下顺利进行国际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这一教学途径的改变,给习惯“线下”教学的师生带来了极大挑战。师生们在积极应对的同时,不无惶恐、疑惑、担忧、抵触“,不想用“”不会用“”用不好”的现象不能不引起重视。提高信息素养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网络资源的使用能力,构建智能学习环境,创设线上情境课堂,以保证教学质量,成为后疫情时代以至未来国际中文教学必须十分关注与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