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务院出台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是要抑制房价上涨幅度过快,而不是要把房价降下来。仔细分析商品房的供需关系可以看出供应明显小于需求。在此情况下大幅减少供应是不恰当的做法。应当采取措施解决普通居民的住房需求。有一点要明确,房价不断上涨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为此不要有房价下跌的幻想。  相似文献   

2.
推进城镇化和降低房价被认为是当前我国房地产去库存的主要措施.利用2001-2013年35个大中城市的数据实证检验推进城镇化和降低房价对房地产去库存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讲,推进城镇化和降低房价确实能够有效消化当前我国过剩的房地产库存;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推进城镇化的作用明显但降低房价的作用有限,中西部地区降低房价的作用显著而推进城镇化的作用有限;此外,提高人均收入对房地产去库存也具有积极影响,而地方财政收入越高、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房地产去库存的压力越大.因此,房地产去库存应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实现精准调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房价上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房价在中国不同区域差异很大.房地产对社会发展而言存在财富累积效应,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非理性行为,则会产生房地产泡沫甚至引发金融风险.土地财政、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供需双方的价格预期以及国内金融支持和国外资金流入,是导致我国房地产扩张过快的主要因素;同时,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房价的调控效果受到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等利益集团的制约.因此,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应找到一个合适的均衡点,不能引发短期的经济衰退,更不能膨胀泡沫.从长期来看,不能把房地产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应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培植新的支柱产业;同时,要加快税收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构建包含金融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HDSGE)模型,考察金融冲击对我国房价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包含金融冲击的模型相对于未包含金融冲击的模型更好地拟合了我国经济的现实;金融冲击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具有显著的冲击效应,并且积极的金融冲击在增加房地产部门投资的同时降低了其他部门的投资;同时,金融冲击具有扩大货币政策冲击效应的“加速器”作用.进一步对房价波动进行贝叶斯冲击分解,分析表明:在短期和中期,金融冲击是推动我国房价波动最为重要的因素;而在中长期和长期,货币政策冲击仍是我国房价波动的主要推动力.因此,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都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应积极利用货币政策冲击和金融冲击的效应稳定房地产市场,不过在利用金融冲击时需要注意其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生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房产税改革试点背景下的中国房地产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产税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组合拳"中的新工具。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主要针对高端住宅市场,更具有政策"窗口意义"。房产税实施的目标主要是稳定房价、防范金融风险、调节居民财产再分配,构建税收新体系,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从我国房价的构成和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长期趋势看,在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出台的背景下,房价在"十二五"期间和未来十年总体上仍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同时,在宏观调控"组合拳"长效化机制下,未来的房价不会出现暴涨与暴跌。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国房地产价格现状的观察,得出2001-2010年中国房价过高与中国当时土地政策的不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房地产制度管理层面的缺失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由于未能与造成中国房价过高的原因完全匹配,使得中国房价居高不下,政策效果成效不大。针对这种状况,本文对房地产提出了调控建议,以达到真正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近期CPI价格较快上涨触动社会居民对通货膨胀风险的心理防线,防止价格水平上涨成为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任务。运用分时协整方法探讨CPI通胀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的路径特征,可发现1990年以来CPI滞后项对通货膨胀影响趋于显著,通货膨胀惯性增强。市场主体在通货紧缩时期的预期方式是前瞻性预期强于后向预期,通货膨胀时期预期以后向为主。财政支出在通货膨胀时期抑制价格上涨,在通货紧缩期间有助于扭转CPI下降。农产品期货价格与股票价格指数对CPI通胀的正向影响渐趋清晰,房地产价格上涨产生抑制CPI通胀的转移效应。通货膨胀率上涨期间总贷款、净出口和通货膨胀惯性是主要推动因素,不过加入包括农产品期货价格、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方程对CPI波动解释力更强,供给冲击成为近期彰显的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新的特征警示货币信贷管理需要创新政策工具并采取更多前瞻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加清楚地研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与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变动的关系,本文利用中国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变动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HPI)变动的1-12月的月度同比数据,应用统计学非线性回归分析对我国的居民消费指数变动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变动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指数变动与我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变动之间确实存在函数关系。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我国政府在调控房价和物价的同时应该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未来市场的运行给出更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追求政绩的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表现为"圈地"、"炒地"、"造市",为"房地产热"提供良好的温床;房地产产品的预期强需求和垄断特性使理性房地产开发商为赚取利润而"给房地产热添柴加火";购房户理性购房造成"不理性跟风"投资加速了房价上扬;两头赚利的商业银行为"房地产热"推波助澜.房地产业的调控"功夫在事外",要有众多的"看得见的手"来调控我们的财政、土地制度、分配机制和投资渠道,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这样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会拉慢房价快速上跑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火爆和房价的快速飙升,住房问题上升到举国关注的程度.2007年,政府重拳出击,一系列的调控的政策让今年初楼市惨淡,但房地产拐点不会因为政府的调控而出现.  相似文献   

11.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反映的是有当地户籍并有住房的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与城市人均实际住房面积的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对我国24个主要大中城市实际人均住房面积的估算结果明显小于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而且不同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利用估算结果进一步估计各城市的房价相对泡沫指数,结果表明一些城市相对于其他城市存在较高的房价泡沫。我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对住房的刚性需求仍然强劲,房地产业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已经出现较大房价泡沫的城市,应防止其局部风险向全局风险转化,而对于房价泡沫程度不高的城市,应支持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从1991~2008年共18个商品住宅房平均售价入手,利用非参数自回归模型以及局部线性估计,从数学的角度量化地预测了中国未来三年的房价升降趋势.结果表明.未来三年我国房价将会继续攀升.  相似文献   

13.
商品房平均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地商品房平均价格差异非常巨大,本文尝试利用PanelData模型探讨商品房平均价格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通过收集北京、上海、湖北、四川四省市的经济数据,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采用Eviews软件建立了商品房平均价格的PanelData模型。通过对模型参数的分析,表明模型是有效和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对2005年至2015年保定市基准地价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函数趋势预测模型,同时对保定市未来5年(2016—2020)的地价指数、地价水平进行预测。研究表明,未来5年保定市地价水平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政府应采取诸如完善地价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建设用地储备制度、科学制定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烟台市人民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化,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作为当前首要任务,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出台政策,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住宅产业化工作,在太阳能热水器、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四新技术推广等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相似文献   

16.
休闲对于人们娱乐身心、促进人格成长、自我实现和改善生活品质具有积极的正面效益。研究发现,进疆务工人员休闲渴望程度较高,具有一定休闲时间但有效利用率低,休闲方式比较单一,以聚会、休息、打牌为主,缺少文化性休闲类型;建议可通过提高务工收入,从休闲意识、休闲设施与服务等多方面满足务工人员的休闲需求,以此缓解其务工压力、提升工作效率,减少犯罪率,建设稳定、和谐新疆。  相似文献   

17.
体育产品的价格制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体育产品价格制定的基本方法、新体育产品的价格制定和体育产品的社会价格三个方面 ,初步探讨了体育产品的价格制定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住宅更新换代的侧重点,更是21世纪全球研究的主课题。我们应认清中国住宅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以更新的概念去指导住宅设计,把健康和环保的思想引入住宅规划和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手机“套餐”优惠问题。根据用户的通话量选择最优惠的资费套餐,得到各个套餐方案的最优惠资费曲线,通过比较曲线和坐标横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大小判断套餐方案优惠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