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中,理论家们都十分重视对人类需要的研究,认为需要是推动行为的最深层的根本动力,主张利用人们渴望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去诱发人的行为,以完成组织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都有其自身的需要,并且总是在为满足需要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作为社会成员中的教师也毫不例外,他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动力源泉。在管理中,要使组织成员产生积极的组织行为,可以根据组织成员的需要来设置某些目标,通过目标导向使成员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需要和动机,并产生相应的组织行为,这就是管理活动中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中,理论家们都十分重视对人类需要的研究,认为需要是推动行为的最深层的根本动力,主张利用人们渴望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去诱发人的行为,以完成组织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都有其自身的需要,并且总是在为满足需要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作为社会成员中的教师也毫不例外,他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动力源泉。在管理中,要使组织成员产生积极的组织行为,可以根据组织成员的需要来设置某些目标,通过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3.
论利益教育     
黄静婧 《中国德育》2007,2(9):30-33
利益教育就是要给人们指明争取利益、谋求利益、维护利益、享受利益的正确方向,使人们能够合法谋利、理性维利、共赢创利、合理享利,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当前在我国进行利益教育是迫切而重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利益教育的助力。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认为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是他们的需要,本能,兴趣和情欲,利益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动因,但是,唯利利是图的人是不能实现其目的的。因为,除非各个相关的人都能够在一件事上得到满足,否则,这件事是不能成功的,劳动是人们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的中介,是人们获得利益的基本途径,人们在利已心推动下从事的一切活动,现象上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特殊需要,实质上实现的是理性的目的,黑格尔的利益观表明:要使人们全力以赴地做某事,就必须把他们的生存,利益灌输到这件事里面去。  相似文献   

5.
一、产权改革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说,人们奋斗历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里所说的利益是广义的,它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经济利益。在以往的任何阶级社会中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人们对利益的极大关切和强烈追求。在人们所追求的利益中,经济利益是基础。经济利益最直接的体现是消费利益,即人们通过消费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但是,消费利益的获得及被满足的程度,是以财产利益的存在和增长为前提的,没有财产利益也就谈不上消费利益。与消费利益不同的是,财产利益可以通过自身所特有的再生功能而实现其增殖和扩张。因此,它就必…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需要产生调节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准则来评价他人的行动,而且也根据这些准则来采取或规范自己的态度、言论和行动。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7.
李军华 《教育艺术》2005,(11):30-31
人们来到世上,都是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自己的想法与行为的准则。想法是钥匙,行为是程序,结果是保险柜。是否能打开成功的保险柜,关键在自己想法的钥匙与行为的程序。  相似文献   

8.
喜悦 《小读者》2010,(4):70-70
合作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在合作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每个人都需要放弃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但是,几乎每个人都有短视和自私的缺点,不愿意更多地为他人考虑,缺乏分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经验论作为一种认识的理论,它强调一切知识和认识都靠人的感觉和心理而得来,否认理性认识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经验论反对可知论,并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认为纯粹理性是不可能的。它指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指向自身感觉和心理的幸福与快乐,而当人的这种指向感觉和心理的行为达到了人类感官的满足时,这种行为便是合宜行为。每个人的行为既然都是为了追求自我心理和感觉的幸福和快乐,那我们就说它是人们的自愿行为。所谓自愿行为,即我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不受其他人或其他因素的干涉,甚至可以否定他人的意愿,从而做出符合自身意愿的选择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只能知晓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而无法知晓其他人的感觉和心理、快乐和幸福,同时他人也无法知晓我们自身的快乐和幸福。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人性是自私的。所以在利己之心的驱动下,人们就会选择尽可能让自己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即趋利避害,而且这种趋利避害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自私的人应该如何去进行人际交往?这就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与他人产生一种感觉和心理的相似性,即"同情"。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就产生了。每个人在交换过程中,尽力维护自身利益,从而社会利益或社会正义便得以实现。这便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但既然有利益交换,就避免不了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双方就需要放弃个人利益,寻求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即"共同尊长"来仲裁,这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所允许的国家形式,即最高裁权机构。  相似文献   

10.
“利益”一词是日常话语,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利益问题就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焦点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可见,利益成为了人类社会活动相互联系的纽带,是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11.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界说在中小学教师管理中要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首先要对人性假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人性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在教师管理中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管理学界,人们根据对人性的不同假设提出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以下是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1.“经济人”提出“经济人”的是泰罗、法约尔和韦伯。对“经济人”管理理论作出概括的是麦格雷戈的“X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是为了争取最大经济利益,获得最大的享受。2.“社会人”“社会人”概念是由美国…  相似文献   

12.
韩艳 《焦作大学学报》2007,21(1):117-118
利益是人们思考和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利益问题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市场经济把人的利益提升到了空前高级的阶段。当代大学生的利益观呈现出两重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寻找到增强其有效性的最佳切入点,从大学生所关心的实际利益出发,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利益观。  相似文献   

13.
利益是人的需要及其满足。利益是人行动的基动动力。“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无处不在。在封建时代,即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物质利益。在最温情的家庭关系中,养儿是为了防老(目前农村依然)。给陌生人指路往往获得“感谢”或精神上的满足(即精神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  相似文献   

14.
论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利益和需要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具有多方面的需要。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延续后代,首先就有创造和享用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此外,人还有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需要,学习科  相似文献   

15.
一在教学交往中,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就是竞争与合作,关于竞争与合作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对竞争的看法是贬多褒少。美国学者霍曼斯认为,“竞争是为了实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通常这种活动趋向于不否定其他人的收益”。台湾学者认为,“竞争是人们对有限东西的争夺。竞争是争取生存的行为,”是人们互相作用的基本方式之一。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另一种基本方式是合作,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协调一致的活动。合作的特点是在于每个人的行为不仅有利于自己而且有利于他人。安德列娃认为,“竞争是在某种程度上  相似文献   

16.
带着以下这种想法进入NBA的人是少之又少:只要是全队胜利所需要的,自己可以付出任何不求回报的牺牲。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在想着拿分,争取更长的上场时间,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7.
张日华 《新高考》2006,(2):11-12
首先来分析一道2005年高考政治题:“诚信是利人不利己的行为”。参考答案:(1)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讲诚信体现了关心人、尊重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是利人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人总要同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如果人人都讲诚信.每个人的正当利益都会得到尊重,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就会和谐。诚信不仅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而且有利于自己。(3)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而且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题中观点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8.
成人学习心态浅析沈红云影响着人们学习表现的深层动机即人们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对于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来讲,对获取文凭的学习,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有些是为了提高自我丰富自己增长才干,有些是为了出人头地升官晋级,客观上有着为公还是为私的区别,根源上却都...  相似文献   

19.
认识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实现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因此,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追求。价值是人的认识所应把握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是指引人们从事认识活动的动力因素与内在尺度。价值体现的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间的关系,是需要在人的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主体满足需要的愿望和动机,集中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在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作用:定向作用、评价作用和调节作用。价值在认识中的作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类在认识活动中,不仅要追求真理原则,而且要追求价值原则,不仅要追求认识是正确的,而且要追求对人类自己是有利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为了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人们必须重视价值在认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任何时候人都要吃、喝、穿、住。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人们必须去谋取满足需要的物质资料,谋求一定的物质利益。生活需要是引起人们谋求经济利益的自然基础,但不是经济利益本身,也不能决定利益的性质和各种经济利益的相互关系。经济利益的性质,各种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谋得的多寡,是由谋取利益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一个重要条件。不过,一般地说,生产力水平不能直接决定各种经济利益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直接决定经济利益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以及决定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经济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