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脉冲极谱法研究了以生命活性分子(Serine,Cysteine,Salicylic acid等)作为配体与Cu(II)形成多元配合物的极谱行为。在模拟生理条件μ=0.1(NaNO3)、T=310±0.2K下,发现电极过程为准可逆;通过对二元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表明,不同配体与金属离子配合的能力显著不同,配合物稳定性差异较大;同时还研究了各配合物的形态分布、引起稳定性差异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模拟生理条件,在离子强度μ=0.1(NaNO3)、T=310±0.2K条件下,采用脉冲极谱法探究了以生命活性分子(Serine,Cysteine,Sdlicylic acid)作为配体与Cu(Ⅱ)形成多元配合物的极谱行为,测定了各级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电极过程为准可逆,且各类配合物的形态分布和稳定性差异较大,平衡易受体系组分和浓度的影响.而热力学研究表明,配合反应熵值增加的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反应的活化降低、可逆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模拟生理条件,在离子强度μ=0.1(NaNO3)、T=310±0.2K条件下,采用脉冲极谱法探究了以生命活性分子(Serine,Cysteine,Salicylic acid)作为配体与Cu(II)形成多元配合物的极谱行为,测定了各级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电极过程为准可逆,且各类配合物的形态分布和稳定性差异较大,平衡易受体系组分和浓度的影响。而热力学研究表明,配合反应熵值增加的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反应的活化降低、可逆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以脉冲极谱法研究了用有机磷酸和氨基酸作为配体与Eu(Ⅲ)形成两元及三元体系配合物的极谱行为.模拟生理条件,在μ=O.1(NaCl)、T=310±0.2K条件下,电极过程为准可逆;测定了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讨论了复杂体系各配合物稳定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2-(2'-羟基苯)噁唑啉作为配体,通过与不同的锌盐进行反应,得到结构新颖的双核及四核配合物.对该系列化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表征.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发现在配合物1中2-(2'-羟基苯)噁唑啉配体的羟基氧作为单原子桥连接2个锌离子,配合物2中除配体的羟基氧桥之外还存在甲氧基的氧原子桥连3个锌离子.配合物1 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晶胞参数:a=9.384 2 Å(19), b=13.584 0 Å(30), c=11.138 0 Å(20), β=96.250°(30).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 a=9.551 7Å(19), b=11.123 4 Å(22), c=11.182 6 Å(22), α=102.820°(30), β=114.988°(30), γ=100.806°(30).对配合物1的甲醇溶液中及固相荧光光谱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它有较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6.
在非水介质中合成了六种轻稀土硝酸盐与配体N,N-二甲基-N,N-二苯基-3-氧杂戊二酰胺(DMDO)的固体配合物,通式为[Ln(DMDO)(NO3)3]nH2O(Ln=La-Eu,不包括Pm,n=0,1,2).用元素分析、电导、红外光谱、1HNMR和TG-DTA分析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这些新配合物中,配体DMDO表现为三齿配位行为.  相似文献   

7.
利用N,N'-双(2,4-二羟基苯甲醛)缩邻苯二胺配体(L)与稀土金属离子(RE=La3+,Nd3+,Sm3+,Gd3+)合成了稀土Salphen席夫碱稀土配合物[LRE(NO3)2·4H2O],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和差热-热重分析表征,得到四种配合物中稀土金属离子(RE)的配位数为6,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系列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生物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四种配合物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而以配合物[LSm (NO3)2]·4H2O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水合醋酸铜与2-吡啶甲酸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制得了二(2-吡啶甲酸)合铜(Ⅱ)新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测定了该配合物的结构.该物质的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ī,a=0.5117(5)nm,b=0.7616(7)nm,c=0.9213(10)nm,α=74.807(15)o,β=84.265(18)o,γ=71.276(16)o,Z=1,V=0.3285(8)nm3,Dc=1.737mg/m3,μ=1.696mm-1,F(000)=177,R1=0.0633,wR2=0.1368.在该配合物中铜原子与两个羰基氧原子和两个吡啶环上的氮原子配位,呈四配位的平面方形构型,配合物分子通过羧基中另外一个氧原子与铜原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使整个分子呈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剂挥发法,选择2-(4-羧基苯基)苯并咪唑为有机配体成功地合成了一种三维层状结构的铜(Ⅱ)配位聚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0.9939(2)nm,b/=1.0633(2)nm,c=1.5193(3)nm,α=90.00°,β=92.719(4)°,γ=90.00°,Z=2.中心铜原子通过2-(4-羧基苯基)-苯并咪唑配体的两个氧原子和两个氮原子形成平行四边形的配位环境.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种2-(4-吡啶基)-苯并咪唑、对硝基苯甲酸及锌(Ⅱ)三元配合物.并对该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测定,发现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点群,晶胞参数为a=0.7902(8)nm,b=1.3277(13)nm,c=1.7837(17)nm;α=99.953°(18),β=94.666°(16),γ=90.354°(16).每个锌离子周围有两个对硝基苯甲酸及两个2-(4-吡啶基)-苯并咪唑;其中两个对硝基苯甲酸分别以一个羧基氧原子,两个2-(4-吡啶基)-苯并咪唑分别以吡啶环上的氮原子和锌离子中配位,形成四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11.
以三乙醇胺、水杨醛、对氯苯胺为初始原料,合成了一个新型的三脚架结构席夫碱配体,并与Ni、Cu过渡金属氯化物反应制备了两种过渡金属的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进行了结构表征,确定了配体及配合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改进,得到了合成5,5'-次甲基-双8-羟基喹啉配体的最佳制备方案,使合成工艺简化,合成产率提高,将该配体和锌离子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双8-羟基喹啉类金属配合物.利用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谱(XRD),研究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物相结构;利用热重(TG)分析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结果表明:DZnq2的热分解温度为346℃,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DZnq2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34.5 nm,为黄绿光发射.与Znq2相比,荧光强度有所减弱,这是由于次甲基相连的两个喹啉环的扭曲导致了DZnq2的刚性和共平面性不好;由于分子共轭体系的增大,使DZnq2分子的π电子更加离域化,导致了荧光发射峰发生了红移.DZnq2有望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对Cu(II)与甘氨酸(Gly)的二元体系配合物进行了循环伏安行为的探讨,讨论了电极反应过程及其配体对中心离子氧化还原电势的影响,采样间隔时间对峰电流和峰电位的影响。实验表明,在KN O3介质中,Cu(II)在铂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是半可逆过程,Cu(II)与甘氨酸(G ly)的配合物在铂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是不可逆的,随采样间隔时间的增加,峰电位差和峰电流均减小。  相似文献   

14.
在非水介质中合成了六种轻稀土硝酸盐与配体N,N-二甲基-N,N-二苯基-3-氧杂戊二酰胺(DMDO)的固体配合物,通式为 [Ln(DMDO)(NO3)3lnH2O(Ln=La-Eu,不包括Pm,n=0,1,2)。用元素分析、电导、红外光谱、IH NMR和TG-DTA分析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这些新配合物中,配体DMDO表现为三齿配位行为.  相似文献   

15.
由2-(2-羧基苯基)-苯并咪唑和二正丁基氧化锡反应,制得新化合物{[(n-C4H9)2Sn(0.5·O2CC13H9N2)(0.5CH3O)]2O}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0815(4)nm,b=1.2481(4)nm,c=1.3292(4)nm,α=83.502(5)°,β=86.049(5)°,γ=78.631(5)°,V=1.7457(10)nm3.测试结果表明,它是以Sn2O2四元环为中心,中心对称的二聚体结构,内、外环锡原子均为五配位的畸变三角双锥构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溶液体系配合的稳定常数测定的方法、文献报道中混配配合物稳定性的表征、△logK及logX值与配体间非共价性弱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pH电位法数据处理的计算机程序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在生理条件下(37℃,I=150mmol·dm~(-3)NaCl)用pH电位法研究四元体系:Glut-GLuc-Ca-La(GLut=L-谷氨酸,Gluc=D-葡萄糖酸)中配合物的存在模型,并用SCOG2S计算机程序对存在模型的组成及其相应的稳定常数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该体系中La对Ca的拮抗作用十分明显,在溶液中只有三元配合物Glut-Gluc-La(1:1:1)形成,其稳定常数为:lgβ=7.72±0.20.近年来,用稀土作为生物体系中的离子探针的应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因此研究稀土与生物活性分子的配位作用及其对生命必需元素钙、镁等的拮抗作用是很有意义的课题.本文报道了在模型生理条件下,用pH电位法对四元体系Glut-Glue-Ca-La中的配合物模型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应用日趋广泛,研究表明在相关联的配合物稳定常数间也存在定量的经验关系。通过配合物稳定常数间的直线自由能关系、logK与logKM(OH) 之间的线性关系、Irving-Williams 序列关系、稳定常数与Lewis酸碱参数的关系、镧系及锕系元素碳酸配合物稳定常数的计算等定量关系分析,表明溶液体系中配位化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实例,从极谱吸附波的研究,电极过程中电子与参与反应质子数的确定,配合物配位比的计算以及极谱催化波的表征等几方面阐述了线性扫描伏安法在电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配合物Al(acac)3(acac=乙酰丙酮)基态结构进行优化,计算了分子的电离势IP和电子亲和势EA等相关能量,用TDDFT方法计算吸收光谱,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用CIS优化Al(acac)3的S1激发态结构.计算结果表明,Al(acac)3是潜在的发光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