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犹太人身份对卡夫卡身心深远而致命的影响自不待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心理上就完全认同犹太民族,是一名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最后一个破碎的犹太人",他自己的概括就告诉我们,在犹太人当中他不是自己人,而是一个以自己特有的情感、理性思考方式,言说包括犹太民族在内整个人类的存在危机、自己内心已破碎不堪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2.
宗教性是犹太民族的显著特性。犹太民族的宗教性首先体现在犹太人的宗教性,即犹太教与犹太人相统一;其次是犹太人的国家、民族、伦理观念等的宗教性;第三是犹太人日常生活的宗教性;第四是其文化典籍、民族节日等犹太文化也具有宗教性。不仅如此,在犹太人身份、地域观念、宗教经典等方面,犹太民族的宗教性还具有等级性。犹太民族宗教性的形成既有内部原因——犹太人与犹太教的统一性、同源性以及犹太民族的传统观念,也有外部原因一一外来民族的长期压迫。  相似文献   

3.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经历了“迫害文本”的四个范式,从变成甲虫开始的家庭混乱,特殊于人类的外形,给他带来了肉体精神的双重迫害,并且带着“混乱者”的身份痛苦离世。作为犹太人特殊的生存体验,使卡夫卡在格里高尔的身上寄予了太多他对民族的哀痛和忧伤。他要人们在为格里高尔的死感到痛惜的同时,也从这只异型的甲虫身上感悟到犹太民族的苦难。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犹太作家,卡夫卡在他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城堡>中表现出了复杂而微妙的犹太情结.这种情结集中表现为主人公K身上所包含的三重苦难:主人公 K 的遭遇既是作家个人苦难的投影,也是几千年来犹太民族境遇的高度概括.更是现代人生存因境的寓言.  相似文献   

5.
《摩西》塑像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之一 ,艺术家赋予了摩西一种理想美。你看 ,这形象多么高大魁伟 ,多么有力量。摩西的面容显示出他有辽阔的胸怀、深沉的感情、丰富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他虽然长着长长的胡须 ,但并不衰老 ,身上的肌肉结实而富有弹性。头上的一对小角象征着智慧之光 ,他手中拿着刻有“十诫”的石板 ,眼睛望着远方 ,似乎在思考着民族的命运。摩西是古代犹太民族的一位领袖 ,也是犹太民族的最早立法者。据说很早以前犹太民族寄居在埃及 ,但埃及法老王出于对犹太人的憎恨 ,下令把所有犹太人的男孩子丢进河里淹死。摩西出生三个…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与犹太人生存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因表现出人类生存意义的悲剧性和荒诞性,被西方人认为是给人类指引痛苦的人。文章认为,卡夫卡作品能够表现出如此深刻的主题,是因为卡夫卡与现代派作家除了面临共同的客观世界(现代巨变的社会)之外,作为犹太人后裔的卡夫卡,犹太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和他个人作为犹太人的生存体验构成他对现实主观体验的一种特殊激情  相似文献   

7.
犹太人的教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犹太人民遭受隔离、流亡和大屠杀,但却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特性。犹太民族浓厚的教育情结为国家提供雄厚的智力资源,并成功地在科学、经济、思想等领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因此,阐述犹太文化中的教育情结及其教育的主要特点可以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犹太民族是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从“巴比伦之囚”到在巴勒斯坦重新建国,在两千多年的风雨飘摇的岁月中,犹太人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和浩劫。但貌似弱小的犹太民族都能化险为夷,依然屹立在世界舞台上。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民族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生存下来呢?其原因大致有犹太教、犹太民族的复国信念和犹太民族的民族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犹太民族是与巴勒斯坦地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民族,这个民族不仅曾经一度在巴勒斯坦生存,还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其独特的故土现。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犹太人的“应许之地”观念与犹太人与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联系,特别是在流散时期犹太人与这块土地的种种联系来论述犹太人的这一故土现。  相似文献   

10.
热爱读书的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教育》2006,(5):54-54
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一大批犹太人都是令世人瞩目的天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以上。犹太人能为这个世界贡献出这么多巨子,酷爱读书肯定是缘由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们透过卡夫卡生命和艺术创作关系,可以看出他心灵的构筑,对精神的权限追求,以及他遁入艺术牢笼的必然性。卡夫卡一方面在艺术上成就非凡,另一方面他又想通过不断超越自我达到穷尽艺术的最大可能。然而就是在这种内省的启动下,他将自己关进艺术这座无形的牢笼中。他的想象让他找到了诗意的栖息地,那是生命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以卡夫卡作品的图像性为切入点,讨论构成卡夫卡图像世界的三个要素:内心世界的投射、象征和叙而不议的手法,指出图像性造成了卡夫卡作品的叙事空缺。进一步了解卡夫卡图像世界的内涵,有助于明白卡夫卡创作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内外存在的破碎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实属罕见。这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呈现出极为糟糕的破碎状态,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他对写作质量的寻求,使他对自己的作品始终不满。论文拟从他写作的“内外生态”入手,对其写作状态进行论述,以期为解决学术界“诉讼”长久的卡夫卡“毁稿遗嘱”提供了一个本源性的视域。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与尼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卡夫卡虽然是一位弱者,但在他身上常常透露出强者的气息和精神;尼采是一位强者,但他病弱的身体却承受不了强力的重压。尼采是一位爱好用格言或寓言写作的哲学家,这对卡夫卡的创作也有着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卡夫卡是一个总在怀疑的祈祷者,尼采则是一位“重估一切价值”的狂人。卡夫卡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在推崇和接受尼采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原创思想和个人品格。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其一生除小说作品外,还写了大量的书信和日记,这为我们研究其作品及创作心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由此出发,我们才有可能深入了解他的创作特质及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审判》是卡夫卡第二个创作高峰的代表作,是被称为“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卡夫卡以本人所经历的一次特殊“审判”为契机,通过小说的形式对自我良知和人类本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审判,揭露出人在道貌岸然的外衣下所掩盖的卑劣的另一面,这是作长期人生体验和对社会思考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他的作品的解读论文已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种期刊中。然而库切既是小说家更是一位翻译家,对其翻译理念的系统研究尚无人问津。文章根据库切对穆尔夫妇、哈曼等人翻译卡夫卡代表作品《城堡》、《审判》等的评论,提炼出库切的翻译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读者参与引发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对异化和归化的“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A Hunger Artist, one of Franz Kafka's favorite works, arouses critics' great attention.Paradox permeates the entire story and is vividly displayed in it.Alienation is the major theme of the story.On the other hand, the short story traces out a tragedy of the hunger artist's struggle, which is also an actual portraiture of author's life.  相似文献   

19.
The popular image connoted by the term “Jewish education” is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in the classroom of an all day school, yeshiva, and afternoon school. The students are typically children of elementary school age. As the image expands, it includes adolescents in the high school, college students in special courses, and adults in synagogue-sponsored adult education courses. Jewish education for professionals in Jewish communal service agencies has not been part of the public's perception of Jewish education. To be sure, the professional's primary concern is helping clients with their problems and his knowledge base is primarily geared toward that objective. The “Jewish” component in the preparation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has not been a primary concern of Jewish educators.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是一个现代主义的作家,但其创作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后现代主义的因素。关于《变形记》的解读,至今还没有从后现代的角度来理解。按照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理论,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消解责任的小说。格里高尔的变形是与卡夫卡对家庭责任感的消失密切相连的。文章从卡夫卡恐惧做养家男人、不愿做养家男人、想象做养家男人及至逃避做养家男人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卡夫卡家庭责任感的淡漠影响到了其作品的主人公,也是逐渐丧失了其养家责任,体现了后现代的消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